作者戴望舒?現代王朝
當天氣晴朗時,
是時候在小路上散步了;
被雨水浸濕的泥濘道路,
必須很酷很溫柔;
展示新的綠草,
立刻洗掉了汙垢;
不再膽怯的白菊花,
慢慢擡起他們的頭,
嘗試寒冷,嘗試溫暖,
然後花瓣破殼而出;
蝴蝶抖落水滴
在樹葉間自由漫步,
把它裝飾過的智慧之頁。
暴露在陽光下時打開和關閉。
在小路上散步,
天氣好的時候:
赤腳,手牽手,
踩著新泥趟過小溪。
信陽推開陰霾,
溫暖的風吹皺了小溪,
看深綠在山間移動-
雲的足跡——它也在徘徊。
關於作者:
戴望舒(1905.3.5-1950.2.28),原名戴朝安,中國現代主義象征主義詩人,筆名戴夢鷗、甘恩、艾昂夫。出生於浙江杭州。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
1923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轉到震旦大學法語班。1926年,他與施蟄存、杜衡壹起創辦了《花圈尋刊》,發表了處女作《眼淚往外流》,並在創刊號上翻譯了魏爾倫的詩。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共同創辦文學工作室。1929年4月,第壹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代表作,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1932參與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誌編輯工作。165438+10月初去法國留學,進入裏昂中法大學。1935年春天回國。1936至10,與卞、孫大雨、梁、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
抗戰爆發後,編輯香港《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起創辦《耕》雜誌。1938年春,在香港編輯《星島日報》副刊。1939和艾青編輯的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寫下了《獄中之墻》、《我用殘掌》、《願》、《等待》等詩歌。
65438年6月至0949年6月,出席北平中國文藝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總新聞部擔任編譯工作。不久他在北京病逝。45歲的時候。安葬在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寫著茅盾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精通法語、西班牙語、俄語等歐洲語言,壹直從事歐洲文學翻譯工作。他是把西班牙詩人洛爾卡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的第壹人。
擴展數據
晴天時的欣賞;
雨巷詩人戴望舒的這首詩,讓我們感受到雨後清爽無比的鄉土氣息。通過擬人化和“動態”的表現,詩人描繪了壹幅雨後放晴的鄉村圖景。
“土路”溫柔,“小草”炫耀,“白菊花”大膽嘗試冷暖,“蝴蝶”悠閑遊蕩...這些平凡的風景,雨後仿佛煥然壹新,讓人陶醉和向往,讓我們進入充滿想象的童話世界。啊!那條清新、清新、宜人的小路!
在語言上,詩人讀起來節奏感很強。當我感受到雨後清新活潑的鄉村風光時,我仿佛感受到了詩中隱藏的“深意”,令人回味,令人深思。
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時期。似乎作者是在用象征的手段表達自己的冷漠、寧靜和溫暖,歌頌光明和解放,表達詩人對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