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望月思親人——引起離別的悲傷和思鄉之情。
“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李白《靜夜思》)——望月思鄉,心酸至極。“小樓昨夜又偏東風,國不忍回首月明年中。”(李煜《於美人》)——望月思故國,表現了亡國之君特有的痛苦。
二、黃昏、夕陽(落日、晚霞、晚霞)——傳達更多的是悲傷和失落的感情。感傷的情緒,生命終結時的生命悲嘆,悼念過去的悲傷寓意。
唐代李商隱《樂遊園景區》:“夕陽無限好,被將臨之夜埋沒。”王維《使之於堡》:“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芝項瑾陵懷古》:“揚帆向斜陽,伴西風與酒旗倚。”
3.流水落花——古人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把水和時間的流失結合起來,以落花來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詩的典型題材。
“流水春去,是天地。”(李煜《浪淘沙》)“花落無奈,似已遇燕歸”(晏殊《浣溪沙》)“落花落水”的意象往往代表著生命的短暫、惜春的憂傷、受傷的憂傷和死亡的焦慮與悲傷。此外,唐代李白《宣州謝眺莊送別大臣》中說:“水雖仍流,雖刀割之,更愁舉杯消愁。既然這個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我明天就要松開頭發,乘上壹艘漁船。”李漁《於美人》:“問妳能有多少愁?”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然後用流水的形象來形容那種強烈的、綿綿不絕的悲傷。
四、長亭——陸上告別處。
李白菩薩俠:“歸程何處?亭子比較矮。”柳永《雨霖鈴》:“寒而悲,長汀已晚。”李叔同的《送別》:“亭外,古道旁,草青。”顯然,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亭子已經成為陸地上的告別之地。
五、羌笛——悲傷情緒的象征。
羌笛是壹種來自古代西方的樂器,發出悲傷的聲音。唐代邊塞詩中常提及,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柳,春風不過玉門關。”範仲淹《漁父傲》:“壹杯濁酒家萬裏,冉彥不歡,羌管滿霜。”強弟淒厲的聲音,常常讓招募者落淚。胡佳的作用和這個壹樣,就不再列舉了。
第六,用冰雪的晶瑩來比喻心靈的忠誠和品德的高尚。
王昌齡《芙蓉客棧與辛棄疾別》:“洛陽親友若相問,玉壺裏壹片冰心。”我的心純潔得像閃閃發光的玉壺裏的冰。“冰心”高潔,古人用“玉壺冰清”比喻壹個人光明磊落的胸懷。
七、用草木的繁盛來烘托蒼涼,抒發跌宕起伏的感情。
"經過十英裏的春風,小麥是綠色的."(姜夔《揚州慢》)——春風十裏,本來很繁華的揚州路,如今滿是青麥,壹片荒涼。這句話對比了今天的荒涼和野草麥子的繁華。“朱雀橋上野草花,五壹巷門口夕陽斜。”(劉禹錫《五壹巷》)朱雀橋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上長滿了雜草和野花,五壹巷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夕陽映照著破敗荒涼的弄堂。
八、菊花——忠誠而高貴的品質
屈原《離騷》:“晨飲木蘭露,暮吃秋菊失美。”詩人以飲露食花來象征其品格的高潔。唐元珍《菊花》:“秋叢似道士,越圍越斜。不是花中偏愛菊花,而是這花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定和高尚品格的追求。
九、梅花——傲霜雪,不畏挫折,清純潔白,寒齡三友之壹。梅花先開寒,後引花開香。所以梅花和菊花壹樣,被詩人所推崇和贊美。
王安石梅花:“遠識非雪,因有幽香。”詩中既描寫了梅花因風而遠散的原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潔潔白,收到了好香好色的藝術效果。陸遊名句《詠梅》:“散成泥,碾成塵,唯有芬芳依舊。”梅花是用來形容壹個人被摧殘的不幸經歷和不願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十、折柳道別。“柳”與“劉”諧音,折柳意為互離。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柳”有離愁別緒之意。
在《林玉陵》中,柳永以“今夜酒後何處醒,楊柳岸,風在何處息”來表達離別的傷感。
十壹、蓮花——因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詩人用蓮花比喻節操。因為“蓮”和“憐”同音,所以古詩詞中有很多關於蓮的詩詞來表達愛情。
南朝樂府《西州曲》:“秋天南塘采蓮,蓮過頭頂;低頭去拿蓮子,蓮子綠如水。”“蓮子”的意思是“小早川憐子”,“綠”的意思是“清澈”。這裏既有真實的,也有想象的,意思是雙關的。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用來表達女人對所愛的男人深深的向往,以及愛情的純潔。
十二、梧桐——蒼涼悲傷的象征。
王昌齡《秋長信詩》:“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夜不卷霜。熏玉枕無彩,長臥聽南宮。”它是關於壹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女孩。在壹座荒涼寂寞的宮殿裏,她獨自躺著,聽著宮漏。詩的第壹句以井邊壹棵黃葉梧桐開頭,烘托出壹種蕭瑟清冷的氣氛。其他如“壹葉壹聲,空階滴水至光”(唐雯聽雲《更漏》),“梧桐更瀟瀟,直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慢聲》)等等。
十三、以蟬比喻品德高尚。
古人認為蟬吃風喝露是高貴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蟬的高貴來表達其高貴的品格。《唐詩》曰:“蟬每鳴其聲,獨尊其性。”因為蟬生活在高枝上,吃風睡戶外,不吃煙火,所以其寓意性格屬於清高型。
壹個政治犯在聽羅的《蟬》:“誰知道他還在不在唱歌?."余士南《蟬》:“不是秋風使妳孤傲。”都是用蟬比喻品德高尚。
十四、鴻雁——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經把信綁在鵝的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鴻雁送書”。所以“鴻雁”常指書信。
南朝樂府民歌《喜州曲》,意為“想不起曼迪時仰望洪飛”,“望著洪飛”意為盼信。李清照的歌詞說:“‘雁’字歸來,明月滿西樓”,“雁悲,乃故人相識。”大雁沒有帶來期待已久的書信,激起了女詩人的無限遐想。
十五、鷓鴣鳥——鷓鴣鳥的歌聲讓人聽起來像是“我得不到我的兄弟”,非常容易勾起旅途艱辛、充滿離別的聯想。
“秋日陽光普照,芳草明,烏鴉遠。”(唐代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夜憂,山深聞。”(辛棄疾,菩薩俠。“江西築口墻”審判中的鷓鴣,不是純粹客觀意義上的鳥。
十六、杜鵑鳥——古代神話中,蜀國(即王迪)國王杜預被迫讓位給朝臣,隱居山林。他死後,他的靈魂變成了壹只布谷鳥。因此,古詩詞中的杜鵑就成了蒼涼和悲傷的象征。在古代詩歌中,杜甫常常與苦澀聯系在壹起。
李白《蜀道難》:“月夜杜鵑愁,空山愁”白居易《琵琶行》:“杜甫哭雪,猿啼。”杜甫的悲哭,總能觸動詩人的悲傷。李白《聽說王昌齡左遷龍表瑤有此信》“花開花落皆規矩哭,文道龍渡五溪澗。吾心憂明月,吾將隨風至夜郎溪。”寫句子是眼睛的場景。在蕭瑟荒涼的自然風光中,我感到離別的悲傷。三四句話以送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了對朋友的無限懷念和深切同情。
上面提到的自然景物,歷代詩人所創造的,已經成為具有普遍意義和相對穩定的情感色彩的典型意象。但是,不能壹概而論。比如王之渙的《在鷺宿》中的“夕陽”並不淒涼,而是表現了詩人的激昂情懷。“兩個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和“池邊柳長春草園成鳴禽”無意離別。所以具體的詩詞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