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判決(第6-8段):殺了狗,懲罰它的主人。我不知道該由誰的狗來做決定。
第二次判決(9-13段):狗是無辜的;原告是個騙子。做出判斷的依據——有人說“這好像是”將軍家的狗。"
第三個判斷(第14-17段):狗是“廉價胚胎”;“原告”吃過苦頭,應該給狗的主人壹個教訓。判斷的依據——巡警說“這不是將軍家的狗。”
第四次判決是(第18-20段):稱其為嬌貴動物,派人以自己的名義將狗送到將軍家;原告受到斥責。做出判斷的依據——有人說:“對,將軍的狗!”
第五個判斷(第21-23段):“這是壹條野狗”,“打死它”。判斷的依據——將軍家的廚師說:“我們那裏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狗。”
第六個判斷(第24-27段):小狗“很聰明”,咬得好,是“好小狗”。判斷的依據——廚師說“這是將軍哥哥的狗。”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變色龍寫於1884。作品出版前,正好是亞歷山大二世被俄國選民刺殺(1881)後,亞歷山大三世上臺。在盡力加強警察統治的同時,他還制定了壹些掩蓋法令,為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了壹層面紗。
1880成立的公共安全最高委員會領導人洛雷斯·梅裏科夫後來成為內務部長。這是壹個典型的兩面派,老百姓都叫他“狼嘴狐貍尾巴”。
此時的警察已經不再是尼古拉·果戈理時代的隨意揮拳拿警棍打人,而是以遵紀守法的官僚方式做著拍馬屁、邀功的事情。契訶夫對警官拉爾夫的刻畫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體現。
因此,這部作品諷刺和揭露的不僅僅是壹個普通孤立的警察,更是崇拜官位和惡毒的沙皇專制主義的俄羅斯社會。
百度百科-變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