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加爾文的教會理論

加爾文的教會理論

加爾文的教會理論涵蓋範圍很廣,包括基督徒的自由、教會的權威和真正教會的基本特征?其中,他認為真正的教會的特征應該包括:“傳講神的道”、“教會的紀律”和“守聖禮”。所以傳福音,聽神的話,接受教會的監督,守聖禮是非常重要的。聖禮的定義加爾文對聖禮的定義是:“神的恩典給我們的證據,是壹個外在的印記,與我們對他的虔誠互相印證。”

必要的聖禮特別是指“洗禮”和“聖餐”。“洗禮”:加爾文認為洗禮是基督徒的第壹聖禮,其意義是加入教會的記法,使人與基督相連,被列為神的兒女。加爾文非常反對私人洗禮。因為他認為洗禮和聖餐是教會的公共聖職,私人不得擅自施洗。而受洗的人必須完全明白真理,才能受洗。

加爾文強調信徒可以通過聖餐與基督聯系。他不看重面包和杯子,他主張“耶穌基督的身體在聖靈裏的真實存在”。換句話說,人在聖靈裏改變,經歷耶穌基督的同在、身體和血。但當妳接受聖餐時,妳必須宣揚上帝的話。因此,當時天主教為因病或王公貴族不能前來的信徒保留餅杯,舉行私人彌撒。卡爾文不贊成這些做法。因為他認為在敬拜和充分傳講神的道的場合不領聖體是沒有意義的。

約翰·加爾文(1)加爾文早年:改革宗運動的第三位著名領袖是約翰·加爾文,他於1509年出生於法國。十三歲時,他被送到巴黎大學學習。他很有天賦,但是在學習的時候很有涵養,從不違反校規。有人說:賈學習壹周,就花壹天復習壹周的功課;如果妳學了壹年,妳會花壹個月的時間來復習這壹年的功課。他學習的毅力由此可見壹斑。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父親決定我應該學習神學。後來我看到學法律在各地受益更多,他的計劃也因為這個希望突然改變了。所以我不得不放棄我的哲學去學習法律。雖然我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想努力學習法律,但上帝有不可思議的準備,指引我走向其他方向。起初,我生活在異端教皇的影響下,仿佛掉進了無底洞,不容易被拖出來。雖然我很年輕,脾氣也很硬,但上帝突然讓我懺悔,讓我臣服於自己的內心,讓我變得溫柔。」

1531年,父親去世,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學習神學。他悔改後,下定決心要順服神的旨意,做神的仆人。

(2)成為改革派領袖和作家:加爾文年輕時在旅行中結交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朋友,其中壹位是巴黎大學校長科布。1533年,科布發表了萬聖節演講。這篇演講充滿了伊拉斯謨和路德的觀點。因為謠言說演講是卡爾文授意的,兩人都不得不逃命。當他的朋友們在前面和地方長官談話時,卡爾文從後窗逃走了。

接下來,就是流浪的壹年。賈實從壹個城市逃到另壹個城市,他不得不經常化名。無論我去哪裏,我都在壹個秘密的地方教壹小群人。

1535年,卡爾·弗裏德裏希的逃亡生涯終於在瑞士的巴塞爾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在此期間,他系統整理了整部《聖經》的真相。1536年春,他出版了他的《基督教機構》。這本書被認為是基督教最有影響力和最偉大的作品,不僅在宗教改革時期,而且在今天。卡爾文寫這部巨著時只有26歲。

《基督教原理》原本只是壹本小冊子,總結了基督教信仰的基本道理,讓人們了解最近在法國被活活燒死的許多忠誠的聖徒所持有的信仰。(後來,加爾文逐漸增加了它的篇幅,使它成為基督教教義最詳細的論述之壹。)因為這本書傳播給了全歐洲的改革者,這個年輕人成了新教義的領袖。

(3)在日內瓦結識法雷爾:《基督教原理》出版後,卡爾·馬克思決定在德國西南部的斯特拉斯堡過安靜的學術生活。但由於戰事受阻,我們不得不繞道經過瑞士日內瓦。我們原計劃只在那裏呆壹個晚上。但是,日內瓦改革宗運動的領袖威廉·法雷爾壹得知《基督教原則》的作者已經到了,就急忙趕到酒店去找他。法加勒比加爾文大二十歲,身材矮小,個性很強,眼睛明亮,留著紅胡子。難怪他被稱為“改革宗的以利亞”。

加爾文親自描述了在那個重要的夜晚發生的戲劇性事件:“法賈爾非常熱衷於福音的推廣,並盡力挽留我。”當他發現我決定閉門學習,遠離其他工作,既然懇求無效,他就開始祈求上帝詛咒我的退縮,打破我學習的寧靜——如果我不得不從學習中退縮,在需要如此迫切的時候拒絕給予幫助。我被這種祈禱嚇壞了,於是我停止了我的計劃。」

法雷爾和加爾文很快完成了日內瓦的宗教改革運動,羅馬天主教被驅逐出這座城市。1998年5月1日(即公元前1536年),民眾投票接受新教為城市的統治,以福音為生活標準。

(4)日內瓦大事工:壹位意大利貴族來到日內瓦,寫信給他的朋友說:“我見過許多改革宗教會,還沒有見過比日內瓦更好的。每周四,神父和十二長老聚會壹次。所有被指責在言行上不尊重上帝和基督教“信條”的信徒,都被召來申斥;他們以聖經為基礎,用善良溫和的話語勸誡人們轉向真理。通常,這個城市有趣的壹幕是,每天下午都有人布道。鈴聲壹響,家裏的店主就關上門,街上的朋友或行人也停止談論自己的事業,去附近的小教堂;從口袋裏拿出壹個小本子,裏面有大衛的詩和他們的歌譜。他們壹年有四次聖餐。舉行聖餐儀式時,牧師要在聖餐前壹周辦理把整個城市分成幾部分的手續,並和執事會的長老們逐壹詢問信徒們這次聖餐的重要性,就像父親教導兒子壹樣。並建議那些還沒有準備好的人不要接受這份禮物。任何壹個有著恐懼良心的人都應該再三安慰他,讓他明白上帝在耶穌基督裏是多麽仁慈。在大大小小的教堂裏,所有異端和偶像崇拜的標誌都被去除,只留下講臺和座位,專用於清潔。以前的和尚住的地方被改成了壹所學校。除了閱讀和寫作,學生還學習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特別是虔誠的行為,是學生特別學習的。」

(5)加爾文和路德的異同:加爾文和路德對宿命論的看法是壹致的。他們都相信上帝已經選擇了在世界末日之前繼承永生的人。他們兩人都根據奧古斯丁和保羅的信發展了這壹學說。

在崇拜儀式上,加爾文與路德不同:路德試圖保留羅馬天主教的崇拜儀式,他保留聖經沒有禁止的壹切;加爾文盡可能地遠離羅馬天主教的崇拜。他只是做了聖經告訴他的事情。但兩者都以傳道為主要崇拜項目;兩人都為會眾準備了詩集,但路德強調贊美詩,加爾文強調詩歌。

加爾文在教會管理上與路德不同:路德允許政府過問教會的事情;加爾文不承認政府在教會中有任何權威,他甚至賦予教會幹涉政府的權利;而且加爾文比路德更強調教會的懲罰。兩人都關心窮人,都在教會裏安排執事做照顧窮人的工作。

兩人都深信“每個人都有自己閱讀聖經的權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路德把聖經翻譯成德文,加爾文翻譯成法文。兩人都是語言和文字方面的專家,他們的翻譯對他們國家的文字結構貢獻很大。

兩人都重視教育:路德是威登堡大學的教授,也傳教;加爾文原本是日內瓦教會的傳教士。晚年,他創建了日內瓦學院,並成為該學院的教授。他們都強調信仰必須建立在純粹的教義上,所以他們都寫了壹個針對信徒的小測驗。

論聖餐觀:加爾文不同於路德和茨溫利。加爾文和茨溫利都否定了路德“基督的身體真的存在於面包和杯子中”的觀點。然而,加爾文不同意茨溫利的觀點,即聖餐只是壹個紀念儀式。加爾文說:“基督的精神確實存在於面包和杯子中。當信徒帶著信心領受聖餐時,他們真正領受了基督,不是身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加爾文和路德都信奉“義只有因信稱義”的真理。對路德來說,“因信稱義”是教會站穩或倒下的基礎;對加爾文來說,預定論是教會的基礎。加爾文認為,教會是所有幸存的和死去的被揀選的人的總和,圍繞著被揀選的人的外圍,建立了壹個有形的機構,目的是執行上帝對所有人類關系的計劃。因為被呼召的人多,被揀選的人少(太22: 14),所以外在的教會當然包括許多有名無實的基督徒或沒有被揀選的人。

路德強調“人的拯救”;加爾文強調“上帝的榮耀”。

(6)加爾文之死:從1541年9月到1564年5月,加爾文勤奮工作了二十三年。在這個非常時期的活動中,有三個連續的階段,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五年的和平準備,從1541年到1546年;(2)從1546年到1555年的九年可怕的沖突;③九年大豐收的果實,從1555年到1564年。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影響很大。他在日內瓦的時候,很多人接近他,模仿他的規則。他自己也用書信來指導許多地方的教會。於是他的道理越傳越廣。英國、荷蘭、法國和蘇格蘭的人都受到了他的影響。1564年5月27日晚,加爾文獻身於死亡,享年55歲。他的標誌是“壹手托著壹顆火熱的心”;他的座右銘是:“主啊,我的心獻給妳,敏捷而真誠!”卡爾文壹生都以此為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