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提高審美的詩

關於提高審美的詩

1.關於美學的詩詞,最好是壹些名人的詩詞,很難界定,可能會成為成語或詩詞的羅列。

不過我還是用兩個例子,希望對妳有用:1:羚羊掛在角上,無痕描繪詩詞或藝術品,禪語。比喻是不關心道路,不陷入文字的“妙語”。

宋的《蒼編》說:“詩人歌頌愛情。盛唐時,人唯意趣,無跡可尋。

所以它的美是徹底而精致的,不可能池在壹起。"2.黃絲少婦,侄兒臼這是壹個謎語,黃絲(彩絲)-絕,少婦(少女)-妙,侄兒(女子)-善,臼臼臼(由辛)-詞(繁體)。

此語出自《世說新語·吳傑》。韓丹春寫了《曹娥碑》。當時韓丹春才13歲。

當著眾人的面,他稍加思考後,壹揮手就寫下了碑文,而且寫得相當出色。著名作家蔡邕路過上虞時去看這座紀念碑,但到達時已是傍晚。

在無邊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摸著碑文讀了壹遍,然後在碑文背面寫了八個大字:“黃絹少婦的孫子臼”。這就是起源!另外,古典詩詞中有很多很好的審美句子,但是讀唐詩三百首妳會收獲很多!。

2.談詩歌對提高個人審美修養的作用,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壹種藝術境界。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場景融合。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往往以意境來衡量壹部作品的成敗,但往往因為過分強調作者個人的主觀感受而傾向於脫離實際,成為壹個謎。

而今天的古詩詞教學卻走向了另壹個極端,就是幾句話隨便串起,沒人過問意境的美和深。如果只抓對文本的簡單理解,而放棄對意境的理解,這種半途而廢的教學實際上忽略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

事實上,優秀的文學藝術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是因為它能夠將情感與風景、意義與環境融為壹體。“登山富於情,觀海富於情”,即“壹切景物、文字皆有情”,從而塑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

審美素質教育是培養人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按照壹定的目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積極影響的有計劃的美育活動。必須通過接觸自然界、社會生活、藝術作品中美好的事物或現象來進行教育,因此,古詩詞的教學要強調意境的再現,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理解,而是真、善、美的藝術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的統壹,受到美的教育和影響,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素質。

那麽,如何再現古詩詞中的意境呢?古人喜歡講含蓄的美,常常對風景感同身受。“情隨物動,言表情。”要想再現古詩詞的意境,只有充分發揮電化教學作為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通過畫面、音頻渲染、語言描寫、聲音、繪畫等手段來實現。第壹,畫面再現。

這其實就是把詩中凝結的情境表現出來,畫出生動的幻燈片或掛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原詩中的美。對於壹般的文章,如果作者描述的比較詳細,學生基本上可以喚起自己平時的形象,在腦海中再現具體的畫面。

但古詩詞有其獨特性,即每壹個字都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再加上詩詞的跳躍性和古今詞義的差異。學生雖然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每個字的意思,但是對於古詩詞的經典並不是很了解,比如“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是什麽”“詩人通過什麽來表達”。畫壹幅畫首先要圍繞詩人的情感來設計,真實再現當時的情景,營造為主題服務的氛圍。

比如《早送白帝城》這首詩,就是詩人被貶白帝城,被赦免召回時寫的。全詩表現了詩人輕松愉快的心情。這種情緒從何而來?妳看,河上壹只小船隨風而來,詩人站在船頭,把酒放在風中。兩岸美景轉瞬即逝,就像被壓抑的心病(詩人因致力改革,皇帝聽信謠言而被朝廷流放),壹下子就消失了。天空清澈開闊,兩岸風景如畫,江風沁人心脾。我想起我剛剛失去的,現在又奇跡般的回來了。相對於詩人近日逆流而上的沈重心情,這種愉快的心情怎麽能稱之為“快”呢?其次要把握詩人的意識流,把詩人的主觀鏡頭變成直觀的畫面。

詩人的靈感往往基於情感,但寫詩時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意識流純粹是在他頭腦中流動的暗流,欣賞者只能捕風捉影,咀嚼文字。因此,只有抓住詩中的意象,才能客觀具體地再現原詩的意境,才能體現出只有在畫面中才能理解和表達的感情。

如《建德江夜泊》,是孟浩然背井離鄉,在建德江邊漂泊時所作。當時太陽落山,鳥兒歸巢,牛羊下山。

看到這壹幕,我驚呆了,遊子突然想家了,充滿了惆悵。明月初升,江面靜謐,野地萬物都找到了歸宿,詩人卻遠在他鄉,依然是“異鄉客”。多麽孤獨!嶽明,今晚只有妳和我,享受這個夜晚吧。

恍惚中(主觀鏡頭):故鄉,親人,團圓也是明亮空曠,滿是鮮花,賓客喧嘩,天倫之樂!突然(閃回現實):月落河底,河面人聲嘈雜,縈繞耳際。突然,詩人想到千裏之外,仿佛故鄉就在眼前:那麽近,故鄉的明月!第三,畫圖時要註意對周圍景物的襯托。

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往往處於壹個特殊的環境中。“歌詩合而為物”,因為眼前的某樣東西觸動了詩人的靈感,所以詩歌充滿了熱情,創造性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開發,在情感的牽引下,尋求具有特殊典型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意象。比如《建德江夜泊》中,如果能捕捉到夕陽、歸巢的鳥兒、下山的牛羊作為襯托,那麽就會產生離家遠行的煩惱。

又如《江雪》,表現柳宗元被貶後的孤獨。在作畫時,要抓住周圍白雪皚皚、鳥語無痕、無人居住的景色來烘托孤舟孤釣的意境。

第二,聲音渲染。音樂和文學密不可分。

“這話裏有真意,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古詩詞中的意境,有時可以理解,但不能表達。這就形成了教學中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障礙。

而音樂在課堂上的恰當運用,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美感,還能為再現意境營造氛圍,搭建情感交流的橋梁。聲情並茂的古詩詞朗誦和風格壹致的音樂渲染,能很好地再現意境,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例如,《建德夜泊》是由悲傷的小提琴曲伴奏的,《白帝城》的早期發行是由歡快的鋼琴曲伴奏的,《江雪》是由憂郁的二胡音樂伴奏的,等等。這對於理解古詩意境會帶來很大的便利。

制作音效,其作用不可小覷。比如《柴璐》。

3.如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陶行知先生說:“如果妳有兩塊面包,妳得用壹塊換壹朵水仙花,因為面包是身體的食糧,水仙花是靈魂的食糧。”

詩歌是真正的“精神食糧”。詩歌的激情貫穿中華民族的血脈。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這些名句佳句,就像“大弦鳴如雨,小弦竊竊如密,哼唱,低語——然後錯落有致,像壹顆顆大大小小的珍珠傾瀉在壹盤玉上”,輝煌奪目。

然而,近年來,語文這門最感性的學科卻失去了它的“詩意”,古詩詞的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孩子們被困在狹窄的課堂教學的牢籠裏。因此,新課程迫切呼喚語文“詩”的回歸。

壹、閱讀+想象,體驗詩的人生宋代詩人蘇軾曾提出“詩三分,讀七分”的思想,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詩即讀”。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有必要給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讓他們在閱讀中接觸感受,體會感受。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感於外,受於內”。

例如,李煜亡國後住在汴京的小樓裏,在以淚洗面過著淒涼孤獨的生活。他的《會歡》描寫了壹個孤獨而悲傷的場景,表達了極度痛苦的悲傷之情。讀的時候節奏會慢,聲調會低,要讀出壓抑和悲傷的感覺。又如曹操的《觀滄海》,作者目睹了祖國的壯麗景色,激起了統壹祖國的強烈願望。詩的字裏行間,洋溢著昂揚的精神和蓬勃的感情,壹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形象躍然紙上。

同時,為了理解和品味古詩詞,古詩詞教學還必須積極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再現詩詞中的情境,引導他們深入體驗詩人的情感,激發情感。正如偉大的思想家亞裏士多德所說:“想象力是發現和發明壹切創造性活動的源泉。”

每壹首具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關註生命和社會的作品,需要學生在大腦中喚起形象的思考,在心中再現壹個場景,親身體驗詩中的生活,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甘共苦。比如辛棄疾的《西江月》中使用的意象就很清新具體,再現難度相對較小。

在“舊時光,路轉溪橋,豁然開朗”的體驗中,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好吧,請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是辛棄疾:在微風吹拂的深夜,皎潔的月光喚醒了棲息的鳥兒和喜鵲,蟬兒不停地叫著,蛙聲仿佛在訴說壹個豐年的故事。不久,在山的前面下了壹些雨。

我們做什麽呢行人行色匆匆:土地廟裏的樹旁曾經有壹個茅草鋪用來避雨,現在怎麽沒了?他從小橋跨過小溪,拐了個彎。突然,他驚訝地發現茅店就在他的眼前。“當我們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和聯想時,詩歌的意境就會疊加,詩人寄托在詩歌中的情感就會顯露出來。

二、感知+傳承,喚醒審美趣味。經典古詩詞經過歲月的淘洗,積澱了中華先民幾千年的價值觀、人格精神和審美意識,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和美育因素。毫無疑問,讓學生在記憶的黃金時代閱讀這些經典,對孩子的人格和情操的培養,對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同學喜歡讀蘇軾的《江城子?在密歇根打獵。

我想是因為嶽飛崇高的愛國情懷:“能弓如滿月,望西北,射天狼星”,深深打動了孩子們。每次聽到他們讀得那麽酣暢淋漓,我的血液都在沸騰!有同學喜歡讀“望西,仿徨,悲在秦漢,行宮宮闕盡毀。”興,百姓遭殃;死亡,人民受苦。"

也許他們在朗讀中深刻體會到了張對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甚至讀出了他們對統治階級殘暴和貪婪的痛恨。所以,他們的讀書特別有感情,特別有神韻!這些都是因為詩人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社會緊密聯系在壹起,會吸引、熏陶、激勵壹代又壹代人。生動凝練的古詩詞,意境清新深遠。在學生風華正茂的同時,也會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了他們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還能洗滌和美化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三、使用+創作,為寫作插上翅膀。學生可以通過經典古詩詞的反復精讀,培養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豐富積累,增加人文細節,也為寫作積累取之不盡的語言素材,提高寫作能力。許多作家、詩人在青年時代積累了許多古詩詞,為他們以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如中國著名特級教師宇易在《千家詩》中引用了“春城花滿”、“樹暗夏長”、“五月劉樺明”、“薛梅不願舍春,詩人停筆評章”等詩句,生動地向讀者展示了中國的四季風光。然而,現階段學生的作文存在各種弊端,如內容貧乏、語言蒼白、缺乏真情實感等。如何讓學生寫出對生活的感悟,爆發出真實的火花?其實古詩詞是豐富的,老師可以充分發掘和引導。

很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詞,都是那些關心生活,關心社會,用敏銳的眼睛看,用靈動的耳朵聽,用細膩的心感受的詩人所講述的。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人生如源,文章如流。源頭豐富,取之不盡,溪水自然流淌,生動活潑。”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孩子生活場景和情感體驗的寫作教學是枯燥的。相反,作文來源於生活,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基礎,高於生活。

4.如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中國的古詩詞流傳了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感情、審美和智慧的積澱,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經典。

可以體會到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道德和審美情趣。古典詩詞是中學生乃至每個人最珍貴、最豐富的文學源泉。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學生可以從文學的源頭汲取文學最清澈最甘甜的水,也可以在吟誦古詩詞時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文化,從詩詞、典故、圖畫中感受到壹脈相承的經典。中國的孩子應該充滿詩情畫意,充滿書卷氣,應該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讓自己的精神和氣質平靜下來的力量。

所以古詩詞不僅僅是文學,更是壹種堅定的信仰和精神力量。學習古典詩詞是學習中國文化的最佳途徑。

古詩文教學實際上是以文學的形式對民族文化進行教育。從唐到宋,從楚到漢的詩詞,文筆奇譎,色彩艷麗,品味高雅,賞心悅目。

對於高中生來說,從詩歌鑒賞中吸取前人思想的精華,感受詩歌的精神魅力,是最重要的目標。然而,當代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有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疏離感。

國學名著成了學生消化不了、接受不了甚至拒絕接受的“古董”,遠不如言情武俠小說和通俗歌詞受歡迎。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古詩詞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比重有所增加,這說明國家開始重視古代經典的傳承。

然而,現實中古詩文僵化的教學模式往往局限於零碎的分析和逐字翻譯,導致教學內容碎片化,學生興趣下降。他們只是拘泥於有標記的文字,卻不懂文字背後的寓意和寓意,沒有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沒有用心去觸動作者的感情,沒有真正契合作者的內心,使得古詩文教學的非文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從學習的角度看,學生只停留在翻譯和背誦的層面,缺乏對古詩詞鑒賞興趣和能力的培養。

此外,學生的學業壓力和作業任務都很重,使得他們缺乏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欣賞詩歌,古典詩詞及其相關知識的積累薄弱甚至貧瘠。另外,現在的考試模式難度比較大。學生的知識技能往往讓他們在面對考題時壹頭霧水,抓耳撓腮。他們很難從古典詩詞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當然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前進的動力。

因此,要想讓學生真正喜歡古詩詞並將其發揚光大,就必須真正感受到古詩詞和古文中的美,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和古文的能力勢在必行,讓學生通過欣賞發現中國古代文化語言的無窮魅力,喜歡並傳承下去。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興趣和能力?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知識主要來源於課堂,所以課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主要陣地。

然而,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通過對問卷的分析,有以下具體問題:1。學生基礎薄弱,文獻積累匱乏。

單詞理解困難,讀不好意思;缺乏表達能力,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理解;聯想思維差,難以進入意境;基礎技術掌握不好,就分析不出它的效果;尤其是後兩者最為明顯。2.課堂視野狹窄,老師很少系統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思維。

就我觀察的很多課來看,教師普遍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而忽視形象思維的發展,這說明他們註重對作品內容的理性分析和概括,而缺乏對語言情調和意蘊的挖掘,對具體形象的感知,對作品情感因素和審美因素的欣賞。文化遺產的迅速流失,讓最有教育意義、感染力和藝術性的文學課變成了枯燥、幹巴巴的技術課。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以自己的課堂為試驗田,從背誦、思維等方面進行探索,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深刻把握文學鑒賞中思維活動的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希望對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素養有所幫助。壹、朗讀——韓勇功夫是壹個龐大的工程,它的起點是朗讀、背誦、鑒賞神韻。

吟誦跟隨詩人的感情,同時孕育出詩人的感情,伴隨著聲音和情感,最終的作品是詩人聲音和情感的文字記錄。然後,在閱讀時,讀者可以通過吟誦來揣摩詩人的聲音和語調,通過聲音達到自己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相互溝通的境界。

因此,吟誦是閱讀和欣賞詩歌的有效方法之壹。有效的背誦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還能讓學生在誦讀的聲音中跟隨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要想有效,需要必要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欣賞水平。朱說:“壹般來說,要讀壹本書,妳必須先熟悉它,使它的所有文字都出自我口經過深思熟慮,我能使我的想法發自內心,然後我就能得到它。"

所以讀詩,首先要熟悉,也就是穿上文字進入意境,用表情表達意思。文字的內容在眼中,在口中,在耳中,在心中,通過多種方式感知。

古人說,“詩以情為體”,“情動而言發”。沒有感情的背誦肯定是不成功的。

大聲朗讀課文,甚至背誦課文,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背誦“我們都不快樂——到天盡頭,我們相遇。我們理解。熟人有什麽關系?”,同舟共濟,嘆世間;背誦“這個情況。

5.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大部分語文老師在教學生古典詩詞時只註重工具性,即以知識和技巧為主,平時把詩詞完整流暢地翻譯給學生聽,並要求學生課後背誦,讓學生在考試時能流暢地記憶名人名言和句子,適當地翻譯壹些課文中的段落和句子。

但這與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相悖,也使古典詩詞的文化內涵失去了美感。因此,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全人格,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

首先,教師的人格美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首要條件。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首先應該具有完善的人格。教學的藝術也是情感的藝術,身教勝於言傳。

在平時的教學中,向學生灌輸傳統人格中的積極因素,如明辨是非、強調倫理道德、知誠知恥等。優美和諧的教師語言,恰當的表情和動作,教師良好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人格修養。二、營造適宜的氛圍,讓學生沈浸在詩歌的意境中,領略語文教學的美。教師要善於啟發誘導,創設情境,挖掘文本中的社會美、自然美、道德美、人性美等審美因素。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播放壹些古典音樂或優秀的閱讀磁帶,讓學生置身於審美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