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雨巷》這首詩為什麽悲傷而不悲傷?

《雨巷》這首詩為什麽悲傷而不悲傷?

戴望舒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充滿了婉約優美的詩風,但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流派的影響,他早期的詩歌普遍表現出壹種孤獨、憂郁和壓抑。

這首詩既真實又空洞,朦朧又恍惚。“我”似乎充滿了心事和無限的憂慮,但又不想說清楚或者說不出口。“我”似乎在期待著什麽,追求著什麽,但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卻顯得那麽遙遠和渺茫。“她”出現了,也許是幻覺,也可能是真的,但“她”出現得那麽快,又逝去得那麽快,壹閃而過,又消失在眼前,“像夢壹樣悲傷迷茫”。“我”只覺得對不起自己,覺得對不起自己。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壹個真正的參照物,壹個美麗、高貴、憂郁的姑娘,是詩人期待已久的。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姑娘”看作詩人心中壹種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在生活苦悶時對未來的朦朧憧憬。

詩的開頭是“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壹條很長很長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遇到壹朵帶著悲傷和怨恨的丁香。”

女孩。“這是雨季江南壹條巷子裏的壹幕。細雨中,“我”帶著孤獨憂郁的心情,帶著微弱的希望,獨自走在壹條長長的偏僻小巷裏,“我希望遇到壹個像丁香壹樣/帶著憂傷的姑娘。”詩的開頭就指出,詩的主旨是表達詩人所追求的“希望”。籠罩在細雨中的“雨巷”是“很長,很長”,沒有盡頭,暗示著沒有希望。”孤獨”和“寂寞”暗示詩人的知音難覓,孤獨而仿徨。什麽是希望?我希望是那個“紫丁香壹樣的,有壹顆悲傷的心的女孩”那麽,這個“女孩”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少女”有著怎樣的悲傷?這是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詩人對愛情的渴望嗎?也許都有,也許都沒有。那麽,就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在雨巷裏,躲在壹旁,靜靜地窺視。

第二節:“她有丁香壹樣的色、香、悲,在雨中憂傷,憂傷而猶豫。”詩人反復將紫丁香比作女孩。丁香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中國古詩中有很多詠唱丁香花的名句:“丁香花落雨空愁”,“丁香花弱亂,枝頭欲落”,“香蕉不顯丁香花,同春風愁”等等。紫丁香花開在仲春,詩人面對紫丁香時常傷春,說紫丁香是煩惱。紫丁香是白色或紫色的,顏色並不輕浮,所以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貴、悲傷三位壹體的象征。詩人筆下丁香般的少女,外貌如丁香般美麗,性格如丁香般優雅聖潔,心境如丁香般憂郁。她在擔心什麽?是傷心忘恩負義的老公,還是想得到滿足的老公?也許是,也許不是。她的悲傷像她的外表,像她的內心,優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季“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和我壹樣撐著油紙傘,和我壹樣默默傷心,冷漠,傷心,憂郁。”這個丁香壹樣的女孩,在“我”的長久期待中,終於來了。她是“喜歡我,喜歡我”。看完這些,我們突然意識到,這個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個丁香姑娘。我美麗如少女,高貴如少女,憂傷如少女。他的心就是我的心,那個女孩就是我的心。那個女孩是我的心上人?女孩是我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不是。我們不必說得那麽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麽準確。因為詩終究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是可解的,不可解的,也不需要解。”尤其是在戴望舒早期的詩歌中,大多不是對現實的直接模仿,而往往是隱藏靈魂的宣泄。正如壹位詩人所說,“壹個人在夢中顯露出他的潛意識,在詩中顯露出他隱藏的靈魂,但也只是如夢壹般朦朧。從這種情況下,我們欣賞詩歌...是在表達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默默地走近,走近,並投去壹口氣。她像夢壹樣漂泊,像夢壹樣悲傷迷茫。”“她無聲無息地走近”——似乎“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獨角獸的和諧心跳”,兩顆心壹直在靠近,彼此靠近,彼此理解,但最後擦肩而過,讓“我”失望,她也“拋了壹口氣”,彼此的距離重新拉開。兩個遊子都得了同樣的抑郁癥,不忍離開對方,又不得不離開對方,於是同病相憐。但是因為同樣的癥狀,無法挽回對方,不得不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猶豫又在猶豫中追求,追求..."她飄忽不定/如夢似幻,/如夢似幻的悲傷和困惑."“我”與女孩的相遇,是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深層思考產生的幻覺,還是只是壹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漂浮的丁香花田,這個女孩漂浮在我身邊;她默默地走開了,走得很遠,來到毀壞的籬笆前,走過了那條下雨的小路。”“我”目送丁香姑娘漸行漸遠,她來到了雨巷的盡頭,“走向頹敗的籬墻”。《腐朽的籬笆》給人的心靈以極大的震撼。丁香姑娘如此美麗,美好的事物自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和聖潔的土壤中,但丁香姑娘卻“到了腐朽的柵欄”。這種巨大的反差引起人們的聯想!那個被毀壞的柵欄真的是那個女孩的家嗎?丁香姑娘有危險嗎?會不會是丁香姑娘的人生命運多舛,遭受了沈重的打擊?這是壹個可悲的女孩的不幸,還是感嘆她生不逢時?

第六節“在雨的悲歌中,她的顏色褪去,她的芬芳散去,連她嘆息的眼神和丁香的惆悵。”這壹節從字面上描述的是女孩的消失,實際上描述的是美和希望的毀滅。在“腐朽的籬墻”裏,“她的顏色褪了色,/她的芬芳散了,/消散了,甚至她的/嘆息的眼睛,/丁香的憂郁。”女孩的壹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破壞了!詩人追求的希望徹底破滅了!這種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很長很長很寂寞的雨巷裏,希望飄過壹個丁香般結的姑娘。”女孩消失了,希望破滅了,但“我”依然沒有放棄追求。詩末第壹句,我依然獨自徘徊在漫長而寂寞的雨巷,在失望中期待希望。“每壹次”都改成了“漂泊”,讓詩意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境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