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中的柳樹意象
摘要:詩歌的情感表達與意象的運用密切相關,不同的意象造就了不同的詩歌意境和情感傾向。“柳”作為文學形象,自古以來就備受青睞。它的頻繁出現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在那些以“柳”為意象的詩歌中,文人以其細膩的姿態引起讀者的聯想,以其引申的意義著重描寫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關鍵詞:柳樹;古詩詞;形象;細膩;愁【中國圖書館分類號】:I206【文獻識別號】:A【文章號】:1002-2139(2020)-27-0-02中國是詩的國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詩經》就作為文學史上的壹部詩集問世了。之後出現了《楚辭》、《樂府》等新的詩體,成為中國詩歌中的又壹奇葩。從魏晉南北朝到清末,詩歌的發展更是跌宕起伏,也正是從魏晉開始,像“劉陽”這樣的“美人”才逐漸開始進入詩人和讀者的視線。1.從生活到文學柳樹是壹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早在先秦時期就被廣泛開發利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後來,它因其鮮艷宜人的色彩、婀娜多姿的身材和迷人的魅力,逐漸成為王公貴族裝飾園林的首選,以顯示他們獨特的風格和性格。“劉陽”作為壹個文學形象,此時開始進入詩人的筆下。早在原始社會,柳樹就被用來預測吉兇,感應人,通過占蔔婚姻來預測未來。在古人眼中,柳樹的“神力”可以通達神靈,驅鬼辟邪,因此贏得了“安神”的美譽。人們總認為柳樹生命力強,生殖能力強,所以常被用來象征女性。“柳”作為古典詩詞中的文學意象,象征著“送別、告別、相思、留戀、追憶”等人類社會的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所付出的思想感情。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經典《詩經》中,記載了這樣壹句名句:“我曾去,楊柳依依。現在想想,雨雪紛飛。”從此,“劉陽”作為壹個文學形象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從此名作層出不窮。二、初遇劉、建安七子的魏晉詩人劉真寫了壹首《致徐幹》詩,詩中寫道:“細柳生於道,方塘含清遠。輕葉隨風轉,飛鳥翻身。”這些文字描述了詩人在西園的所見所感:園中細長的楊柳和方方正正的池塘讓作者稍感寬慰,然而,飄動的綠葉和飛翔的鳥兒卻激起了作者對精神自由的向往,對馳騁才華的渴望和對半個世紀無所作為的懊惱。可見,該詩以“柳”為意象,展現了壹派喜人的美好景象,給詩人帶來壹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此後,“劉”作為壹個意象被詩人廣泛使用。隋代詩人薛道衡在《昨日鹽》中寫道:“垂柳遮金堤,三葉草葉復合”,意思是垂柳輕輕遮金堤,三葉草葉變得極其茂盛茂密。通過時間的流逝,垂柳壹年又壹年地覆蓋著堅實的堤岸,借垂柳和三葉草。第三,柳絮進入唐宋以後,中國詩歌達到頂峰,其主體——唐詩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成就的頂峰。當然也是詩歌中對“劉”意象的酣暢淋漓運用的巔峰。漢語中“劉”字與“柳”字諧音,所以送別詩中,“柳”的形象應該是第壹位的。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喚起人們“憐憫、留戀、挽留、反思、挽留”的觀念。《送別》作者不詳:“柳綠垂地,花長滿天飛。柳條折花飛,問行人是否歸。”從題目開始,整首詩就彌漫著壹種強烈的送別感,這也是柳形象開始表達離別的標誌,後世詩人也用柳形象傳達了這壹信息。當“劉”的形象在詩人筆下熠熠生輝的時候,濃濃的別離之情也躍然紙上。既然無法挽回,那就好好照顧自己吧。不要吝嗇春風的長柳條。讓分開的人想怎麽爬就怎麽爬,想怎麽折就怎麽折。面對著楊柳,樹枝在舞動,就像壹個充滿激情的形象。朋友都要走了,這種情況怎麽能不讓人抱怨呢?青蔥歲月掩不住離愁的痛。告別靠感情,記在彼此心裏!李白《南京酒店臨別記》雲:“壹陣風來,柳絮飄香,吳姑娘斟酒,勸我同飲。”李白用這樣壹個場景來形容即將告別時依依不舍的友情。他的另壹部作品《扶風英雄歌》中也有壹句“梧桐柳刷金井醉在扶風英雄家”的話,以此來表現當柳樹青蔥之時,詩人面對美麗春色的恨春自傷的深情,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留在記憶中的思緒越來越清晰。這種悲涼的情緒經常出現在今天和過去的對比中。在杜甫的《哀江頭》中,詩人曲江看到這樣壹句話:“既然岸上的宮殿被千門緊閉,細柳,新燈心草,妳為誰如此青翠?”,而“千門”這個詞形容的是過去的繁華,而“鎖”這個詞把過去的繁華和今天的蕭條放在了壹起。“細柳新浦”的景色很美。《為誰而綠》壹詞突然隨樂壇轉折悲鳴,可謂無限悲涼,蘊含今昔對比之感。感嘆青春已逝的歲月;浪漫難忘的愛情,悲喜都用了柳樹的意象,寓意壹棵小柳壹寸情,多少情感的積蓄,都會瞬間生成;我心中有壹個千千結,我想妳!宋詩在繼承唐詩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出現了許多優秀詩人的作品,特別是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暗、表現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方面。尤其是在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歷史背景下,詩歌中所表達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唐詩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加熾熱和深刻,成為南宋詩歌的基調,這壹基調在“劉”意象的運用上也得到了深刻的表現。這種形象不僅體現在離別情懷上,也體現在愛國激情上。如晏殊在《無題》詩中寫道:“梨花院溶月,柳絮塘有淡淡風”。梨花盛開的小院裏,水汪汪的月光照在我們身上;在柳絮飛舞的池塘邊,我們曾經依偎在壹起,在微風中傾訴衷腸。這是壹首描寫離別後相思的情詩。它追溯了與柳樹離別的情景,回憶了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揭示了伊人離去後的孤獨寂寞處境,表達了對親人的愛。王安石在《仁辰寒食》詩中說:“客思如柳,春風千萬。”異鄉的鄉愁,像壹株柳樹,被春風吹拂時,思緒萬千,寓意詩人對未老先衰的感嘆。這種嗟嘆,加上全詩的憂患、寒食之憂、為官之苦,使詩人對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沈,以“劉”形象更為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和苦難。來源: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