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春風不過玉門關”最後壹句是什麽?

“春風不過玉門關”最後壹句是什麽?

這句話的第壹句是:強弟為什麽要怪劉陽?

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了邊塞涼州的壯麗荒涼景象。王之渙寫了這首關於邊塞戰士思鄉的詩。雖然我極力誇大駐軍士兵不準回家的怨恨,但我壹點也不覺得沮喪。

原文: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翻譯:

放眼望去,黃河漸行漸遠,仿佛奔流在蜿蜒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遊萬仞的高山上,壹座與世隔絕的城市玉門關,巍然孤立。

為什麽要用羌笛吹悲柳歌來抱怨春天沒有來?原來玉門關周圍的春風是吹不起來的!

註意事項:

1,涼州詞:又名《楚塞》。當時壹首流行歌曲(涼州詞)的歌詞。

2.有兩個原創標題。其壹,郭茂謙《樂府詩》(卷79)和《現代曲辭》中有涼州歌,並引用袁玉娥的話說:“涼州,宮調歌,開元涼府司令郭誌雲”。涼州位於古藏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3.很遠;向西遠望。“遠”就是“直”的意思。

4.黃河遠在天邊:遙望黃河源頭。

5.孤城:指守衛邊境的孤獨城堡。

6.齊:古代長度單位。壹齊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365,438+0 cm或264cm,約2.3m或2.6m)。

7.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四川。羌笛是阿強樂器,屬於橫吹管樂。它屬於壹種樂器。

8、劉陽:《折疊劉陽》曲。在古詩詞中,柳樹常被用來比喻告別。《詩·瀟雅·蔡威》:“昔日,我已不在,楊柳依依。”北朝樂府《橫吹鼓角》中有“折楊柳枝”,歌詞說:“上馬不趕鞭,反打楊柳枝。下馬吹笛,憂殺旅人。”

9、度:吹。不夠:不會吹。

10,玉門關:為漢武帝所設,因西域傳入之玉而得名。故位於甘肅敦煌西北的小房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遺址東移至安溪雙塔堡附近。

11,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抱怨:為什麽抱怨。

12劉陽:楊樹的柳條,也指楊柳秋。

贊賞:

王之渙寫了這首關於邊塞戰士思鄉的詩。它蒼涼而慷慨,悲涼而不失力量。雖然極力誇大了戍兵不準歸家的憤懣之情,卻沒有壹點壓抑和苦悶之感,充分表現了盛唐詩人的豁達和曠達。

第壹句“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抓住了俯視的特點,描繪了壹幅動人的畫卷:在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望向西方,仿佛匯入白雲之中。第二句,“壹座孤城,萬仞山”,講的是要塞中的壹座孤城。壹座坐落在邊塞的孤城,依山傍水,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河的磅礴氣勢,勾勒了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處境,為後兩句描寫守軍的心理提供了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突然聽到了羌笛的聲音,而我彈奏的曲子恰好是《折柳》,不禁勾起了駐軍的傷感。古人有離別送禮的習俗。“劉”與“劉”諧音,並贈劉留念。北朝樂府《橫吹鼓角》中有“折楊柳枝”,歌詞說:“上馬不趕鞭,反打楊柳枝。下馬吹笛,憂殺旅人。”歌中提到行人走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之風在唐代極為盛行。由此可見,柳樹和離別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今,鎮守邊關的士卒聽到羌笛奏出的《折柳》悲涼曲調,難免觸之悲而不恨。於是,詩人以豁達的口吻解釋:為什麽羌笛總是奏出“斷柳”的悲調?要知道,玉門關外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所以沒有柳樹可折!說“為什麽要抱怨”不是沒有抱怨,也不是勸警衛不要抱怨,而是抱怨沒有用。“何苦抱怨”這個詞的使用,讓詩歌更經濟,更有意義。

三四句話,明代楊慎認為其中含有諷刺意味。他在《勝安詩》中說:“此詩不如邊塞親切,所謂軍門遠不止萬裏。”當作者寫到那裏沒有春風的時候,很自然的隱喻了生活在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不理會遠在玉門關鎮守邊關的將士。中國的古詩詞向來有“喜”的傳統,更何況“詩不達意”。我們認為讀者不能不理解這壹點,但我們不能確定作者是否真有此意。既然玉門關外的春風吹不動,關外的柳樹自然也不會吐葉子。“抱怨”它有什麽用?

這首詩是壹幅西北邊疆壯麗景色的畫卷,也是壹首對出征將士充滿同情的哀歌。兩者統壹在短短四首詩中,耐人尋味,耐人尋味,讓人對盛唐邊塞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彩,情景交融,千古奇絕。

參考數據

古詩詞網:http://so.gushiwen.org/view_7086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