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漢字的構成往往有其聲、形、義的含義,就像古代人們的壁畫壹樣,是與具體形象的結合。比如因為太陽看起來又大又圓,所以有“日”字括起來;我們知道“木頭”代表樹木、木材等等。當那兩棵樹結合在壹起,就形成了壹個“林”字,也就是從壹片“木”變成了壹片“林”。這種組合轉換真的很有意思!換句話說,漢字可以是能讓人聯想到具體畫面的“象形文字”。此外,漢字還具有靈動的音韻美和渾厚的筆法美,這些都是漢字令人陶醉的魅力。
在漢字的發展中,也有很多創新和發明。比如武則天當時創造的“氣”字,就是取天上日月,照耀大地的意思。現代還有壹種關於塑造人物的說法。妳可能不知道的是,有壹個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在用的漢字。剛發明的時候爭議很大,尤其是女性反對。這個被人唾罵了三年的創新漢字,就是“她”。
我們知道,在英語中,第三人稱代詞區分各自的屬性,有對應的名稱。但在近代以前,漢語中並沒有第三人稱的詳細區分。到了現代,隨著與外國交流的日益頻繁,這個人稱代詞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因為它涉及到大量的翻譯工作。比如傳教士來華翻譯各種宗教著作時,如何準確翻譯英文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問題就特別嚴重。他們最初翻譯成“其他女人,其他女人”的感覺非常奇怪,影響了文章和句子的審美。
20世紀初,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頻繁。大量外國文學作品被引入中國,翻譯需求激增。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人們新思想的萌發,人們開始更多地關註“她”這個詞。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劉半農在翻譯壹部英劇時,試圖將“她”字翻譯成“她”字,並在《如何叫我不要想她》這首詩中,首次將“她”字搬進公眾視野,引起軒然大波。
其實當初劉半農只是提出在“他”下面加壹個小小的“女”字,以解決男女之分。但是“他女兒”這個名字也很奇怪,很多人都反對。但劉半農創造的“她”字不好看,看起來別扭,於是有人轉而支持最初由郭贊生提出的。
他們反對使用“她”字的理由是:第壹,在讀音上與“他”相同,都是ta,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區分,不如“壹”字直接、貼切;第二,從歷史上看,“易”字自古有之。“所謂伊人在水壹方”在心理上更容易讓人接受。不像壹個全新的漢字,容易引起混淆。
其實對“她”字的探索,恰恰證明了當時的社會對女性解放、和平權利等話題的重視。女性社會地位的確立功不可沒,增加了女性的話語權和在各個領域出現的機會。近代以前沒有女性專屬的代詞,這是女性地位被忽視的表現,這無疑賦予了“她”這個詞壹定的文學領域之外的社會意義。
有些女性認為,用壹個“女旁”字來區分女性,是對女性的歧視,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是舊社會大男子主義殘余的別有用心,特別是為了羞辱女性。那時候,劉半農受到了很多謾罵。也有壹些女性認為“她”字是重視女性,積極倡導男女平權的象征。於是長此以往,“她”這個詞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使用。
既然“她”這個詞在當時備受爭議,反對的聲音數不勝數,那麽在社會上的反響如何?事實上,在當時激烈的爭論中,很多人開始默默關註它,並投入使用。比如冰心、茅盾、魯迅等文學都開始在作品中使用“她”這個詞。
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冰心為首的壹些女作家。他們認為“她”這個詞不僅沒有侮辱女性,而且表現出對女性地位越來越多的關註和重視,這是新中國思想解放的偉大成就,也確實解決了文本中區分男女的問題,他們非常看好“她”這個詞的應用。
文學大師魯迅在描寫祥林嫂這個人物時,也用了“她”這個字來稱呼她。比如“她臉頰無血色,眼中有淚,身體和精神都不如從前。她流著淚把她的阿毛的悲慘故事告訴了她的主人。”這裏的“她”字是用來指祥林嫂的,而隨著魯迅文章的廣泛傳播,“她”字的使用也逐漸深入到每個人的頭腦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結論:如今“她”這個詞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人們不會懷疑這個詞的正確性,也不會去思考為什麽要這樣寫。在當時,情況並非如此。新事物的出現會伴隨著挑戰和無休止的爭議。每壹種新文化的產生,也是不同意識交流的碰撞和摩擦形成的,都是先民不斷的錘煉和試驗獲得的。這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的。
“她”字的出現,展現了20世紀人們從思想文化到外交融合的大發展。它是壹種新文化的象征,也是女性地位上升、男女平權進程加快的最好證明。而且隨著白話文的發展,教育在民間普及的同時,很多漢字也在逐漸簡化。目的是讓它們更通俗易懂,更受歡迎,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這樣國家的發展才會更蓬勃,更光明。
另壹方面,“她”這個詞比“壹”、“比”更容易記憶,在語言系統中也更系統,符合當時主流意識的需要。所以劉半農發明的“她”字是近代的重要創新之壹。雖然壹開始受到了很多人的攻擊和謾罵,也引發了壹系列的罵戰和爭論,但也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壹段華麗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