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有人為了開導孩子,把它改成了三言詩:“清明節,天下雨,路上人欲斷魂。問餐廳,在哪裏?牧童指杏花村。”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將其壓縮為五絕:“時雨,行人欲斷魂。餐廳在哪裏?姚指杏花村。”
後來有人巧妙地破句,改成了壹句絕妙的好字:“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對不起,餐館在哪裏?有牧童指點,杏花村。”
還有人又造了壹句,改成了壹篇優美雋永的小品:“清明時節雨紛紛。在路上,行人都想斷魂。請問餐廳:‘牧童在哪裏?’指向杏花村。"
壹個劇本的作者曾經加了幾個人物,改了形式,把《清明》這首詩改成了壹個精致古雅的戲劇小品:
時間:清明節
片場:下雨了。
位置:在路上
(窗簾升起)行人【試圖斷魂】:請問餐廳在哪裏?
牧童【指點】:杏花村!
此外,過去私人酒店裏有人模仿《清明》這首詩,擬出了下面這句對聯,很有意思:“此處是牧童所指之處,何必再問杏花村?”
這些變化形式各異,獨具匠心,讀後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