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南洛河(黃河支流洛河古稱)詳細資料

南洛河(黃河支流洛河古稱)詳細資料

洛河古稱洛水,是黃河右岸的重要支流。因為河南的伊河是壹條重要的支流,所以又叫羅易,是古代河洛地區的洛水。南洛河是洛河的水文名稱。發源於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部箭羽嶺壹側的木岔溝,與藍田縣、臨渭區接壤,流經陜西省東南部、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鞏義市匯入黃河。河道全長447公裏,陜西境內河道長度129.8公裏,河南境內河道長度366公裏。流域總面積18881平方公裏。

漯河水利開發歷史悠久。特別是在河南,《水鏡註》和《谷水註》記載,西周時在洛陽附近修建了壹條湯渠。唐代利用伊洛水灌溉地勢較高的農田,是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形成的重要地理條件。建國後,特別是建國後,形成了伊河陸渾灌區、義東灌區、洛寧縣灌區、益陽灌區等灌溉系統,得到了廣泛的分布和完善。它在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漯河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與黃河交匯處為中心的區域稱為“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河洛文化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基本介紹中文名:南洛河南段:王炯?幹流概況、河道、河道特征、水文特征、流域概況、流域地理、流域文明、主要支流、水利發展、陜西省、河南省、幹流概況河道為黃河右岸支流南洛河,古稱洛水。河南省偃師市支流楊村至珙縣南羅口的河段也叫羅易河。位於陜西省東南部,河南省西北部,是黃河在陜西省東南部的唯壹支流。南洛河鞏義段南洛河源頭發源於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與藍田縣、臨渭區交界處的秦嶺,海拔2028.4米。龍鳳山南側的木岔溝(岔溝腦)就是洛南縣羅源鎮的龍潭泉。《山海經》雲:“灌溉之山(今墳塋嶺山)無水。”《水經註》說:“洛水出京兆商洛縣關雎山,東徑熊耳山北(今河南盧氏縣)。龔宇所謂的“引羅子從雄二”就在這裏。”壹說源於洛南縣羅源鎮龍潭泉。南洛河東南流入洛南縣,穿越中南部,經羅源、迪美、焦健(縣城正北)、白宇廟、嶺口、廟灣,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盧氏縣。經洛寧縣、洛陽、偃師等縣(市),從珙縣東北註入黃河。洛南縣,發源於羅源鎮龍潭泉,流經漳平、寶泉、迪美、白羅、祖師、焦健、官橋河、白宇廟、黃坪、嶺口、廟灣等鄉鎮12。,在河南省珙縣北部王陵鄉曹蘭河口匯入黃河。全縣流量129km,流域面積2681.7 km2,占全縣流域總面積的961%,比降7.04‰,多年平均徑流量819萬立方米。洛河發源於秦嶺東側的陜西省洛南縣羅源鄉木岔溝,流經盧氏、洛寧、益陽、洛陽、偃師,在該縣月壇村以東約1 km處匯入伊河,經珙縣神地村向東北流入黃河。偃師段,澤雅王村至陽春村31公裏,占洛河全長的6.8%,流域面積255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27%。其河床寬0.5-1km,最寬處(西石橋)2.2km,最窄處(南饋)0.32km,縱坡約1/2400。洛河與伊河匯合後稱為羅易河,縱坡約1/4000。河床由卵石和淤泥組成,透水性好,水淺,洲多,不通航。1954至1985(根據白馬寺水文站觀測資料),洛河最大流量7230立方米每秒,對應海拔133.32米(1958年7月17);最小流量0.39 m3/s,對應海拔128.45m(1960 6月22日);最高海拔133.72m,對應流量5380 m3/s(1982 8月1);最低海拔128.42m(去年5月24日1978)。年平均含沙量為7.10 kg/m3。1965至1978平均徑流量為19.15立方米。河北北岸的主要村落自西向東依次為龍虎灘、小灣、玉谷、河村、谷城、城東、前支莊、辛寨、塔莊、西寺莊、東寺莊、徐莊、魏堯、山圪氹、臺溝、鐘毅、寺溝、石家莊。南岸有王亞村、西辛莊、西十八、孫家崗、河頭、大郊、官莊、北徐、二裏頭、魏莊、郭家灘、何家地、後馬軍、月壇。河流全長447公裏,陜西境內河流長度129.8公裏,流域面積3145.7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8.83億立方米。(據說陜西境內流長124.6km,匯水面積3110 km2),為該河上遊。河南長366公裏。流域總面積18881平方公裏,河南境內流域面積15771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83.5%。陜西省的河道特點,洛河流域的形狀可分為三段:從搖籃到寶泉上遊。山高坡陡,水流湍急。海拔從1600米下降到1100米,流量28公裏,平均坡度17-9 ‰。保存到廟灣,是川源段比較開闊的中遊。該段河道寬闊,其間有沙灘和海灣,流量75公裏,海拔從1100米下降到750米,平均比降4.7‰。南北地貌差異很大。南部芒嶺呈橫切狀,以風化片麻巖為主,河流短,水量小,推移質多,河床上堆積大量粗砂粒,北部以石灰巖為主,風化少,推移質少;廟灣至曹蘭河口為下遊狹窄河谷段。流量26公裏,海拔從750米下降到679米,平均坡度3‰。岸邊有落基山脈,有陡峭的谷坡,有陡峭的懸崖和深溝。水文特征:南洛河淩口站匯水面積2473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深278.4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6.65億立方米。地表徑流的深度隨著地勢的升高而增加,從西向東逐漸減小。沿河谷有壹個低產流區,年平均不到250 mm,沿軸線在南、北二嶺中部增加,幅度為250 ~ 327 mm,為中低產流區。秦、邙嶺中高部分為高值區,北部面積大於南部。最高的地區在石門河流域北部,徑流深297 mm,陵口、廟灣地區由於蒸發量大,年均徑流深220 mm左右,為低產地區。陵口站地下水補給量為每秒7.92立方米,占年徑流總量的34.7%。南洛河徑流變異系數為0.60,表現出豐、平、枯水年循環。陵口站實側最大徑流量1.745億立方米(1.964),最小徑流量25350萬立方米(1.973),高低比6.86:1。南洛河淩口站年平均輸沙量654.38+0.73萬噸,年平均輸沙模數700噸/km2,年平均含沙量2.11 kg/m3。南洛河淩口站平均最大洪峰流量787 m3/s,實測最大洪峰流量2370 m3/s,出現在1965年7月。盆地概況南洛河陜西段位於華北準階地南緣上尾臺褶皺帶與齊秦地槽東秦嶺褶皺系的交界處,地層為灰巖和頁巖,河道以礫石結構為主。北面是秦嶺山脈(曹連嶺海拔2646米)和華山山脈(海拔2165米),南面是莽嶺山脈(最高點1744米),中間是南洛河河谷。總的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形成三個群落:壹是幹流以北的廣大山區,山高坡陡,只有幾條深溝。二是幹流兩岸及永豐、景村、古城、三窯等鄉鎮的淺山川,有較為完整的三級梯田形成大面積川源,有“十裏兩元”和古城川,土層深厚肥沃,是洛南縣的主要產糧區。上世紀50、70年代修建的南洛會運河和零星分布的水庫、塘壩為川元的耕地提供了灌溉條件,具有“第三,南部小面積的芒嶺花崗巖流沙丘陵區,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幹流為溫榆河口以上的山溪河,比降12.5‰,全河平均比降3.7‰。官橋河以下河曲發育,形成許多“駱駝腿”和“駝背”河流。降雨量約750毫米,年均徑流量7.57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57嶺口最大流量3030立方米每秒,最小2.58立方米每秒。年輸沙量476萬噸,每平方公裏損失1530噸。流域文明洛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廣大地區稱為河洛地區,河洛地區孕育、發展、繁榮、傳承的地域文化稱為河洛文化。這個地區就是“中國”這個名字的來源。伏羲長期生活在河洛地區,受《河圖》啟發畫八卦。伏羲的女兒淹死在洛水,成了洛神。再比如黃帝也在這壹帶活動,新安縣的青瑤山就是黃帝的秘都。帝嚳也住在偃師。《呼圖羅書》的傳說發生在河洛地區。相傳,在伏時,壹匹龍馬從黃河中出現,馱著壹張“河圖”;壹只烏龜從洛河裏鉆了出來,手裏拿著壹個“洛書”。伏羲以此為基礎繪制了八卦,這就是《周易》這本書的來源。河洛地區長期以來是壹個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的首都,古代的國家制度和資本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河洛地區開始和完成的。古代兩次重大的社會制度變遷,即奴隸制的建立和封建制對奴隸制的取代,都與都城洛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河洛地區是五大學派理論的平臺和發源地。司馬遷奉命在洛陽寫《史記》,班的兄弟姐妹在洛陽寫《漢書》,陳壽在洛陽寫《三國誌》,司馬光在洛陽完成《子簡》。《尚書》開創了中國散文作品的先河;《詩經》是第壹部詩集。西漢時期,洛陽人於楚寫了《周碩》,這被認為是第壹部小說。漢代的辭賦,建安文學,漢魏的文章,唐宋的詩詞,都讓河洛文學輝煌。科技發明集聚河洛地區。偃師二裏頭出土的青銅器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青銅器。夏朝杜康在洛陽發明釀酒;東漢張衡創造了渾儀和地動儀。東漢蔡倫創制“蔡侯紙”;魏晉發明家馬俊發明了龍骨水車,水變成了百戲。河洛教育稱得上發達。偃師二裏頭是夏都,有最早的“寺廟式大學”;洛陽太學,東漢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國立大學和研究生院。東漢的洪都學校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藝術學校。隋朝時,楊迪在洛陽創立了科舉取士制度。武則天在唐代開創了宮廷考試,設置了武術。對河洛地區社會歷史有影響的名人有伏羲、黃帝、帝嚳、大禹、商湯、伊尹、周公、老子、蘇秦、白圭、賈誼、劉秀、班超、班昭、張衡、蔡倫、王充、華佗、馬俊、曹操、曹丕、曹植、司馬懿、陳壽。吳道子、李龜年、玄奘、沈繡、壹團、趙匡胤、趙普、呂蒙正、歐陽修、司馬光、邵雍、二程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陜西境內直接流入洛陽的支流有24條,其中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支流有10條,主要有溫榆河、石門河、石坡河、仙河、東沙河等。水系呈不對稱脈狀,左支流發育,水流頻繁,右支流短,為多季節河流。發源於化州的蒿坪河,經亂石坪、蒿坪至寶泉街,從吳家院進入洛南境內後流入洛河。境內長29公裏,流域面積127.2平方公裏,平均比降29.9‰,河流落差753米,恒定流量0.6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689萬立方米,枯水流量0.41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6579千瓦。上遊山高谷窄水急,切割力強,下遊河谷河流相間。溫榆河,發源於化州水仙臺,流經金堆城,從石咀進入縣城,穿過瓦子坪至迪美,流入洛河。境內長32公裏,流域面積118.3平方公裏,平均比降24.9‰,河流落差567米,水勢湍急。多年平均徑流量3430萬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儲量2024千瓦。這座山又高又平,落差很大。馬坪河發源於華陰市柔家子溝,從李煜鄉謝玲村北的鹽石溝流入石門河,再經李煜、馬坪、孤山至石門峪口。長38.2公裏,流域面積184.1平方公裏,平均比降20.9‰,年平均徑流量5081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45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3529千瓦。上遊山高谷窄水急,下遊寬谷窄河交替。石門河發源於黃龍山道溝,流經陳菊和石門,在石門峪口匯入馬坪河,在焦健匯入落角河。長43.9公裏,流域面積353.1平方公裏,坡度16.1‰,年均徑流量10608萬立方米,恒定流量1.88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89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365438。上遊山高河窄,中遊河寬下遊谷窄,水勢湍急。石坡河發源於開魯火龍關,自西北向南流經巡檢、石坡、李河,在兩頭院王村匯入洛河。上遊是名山大川,中遊叫玉屏河,下遊是石坡河。流量56.2km,流域面積662km2,比降20.4‰。多年平均徑流量18403萬立方米,恒定流量3.27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34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1961kW,可開采。中遊有紙坊、羅瑤、石坡、李和等地的水力泵站和小型水電站。周萬河(西府河)發源於賈魯五道溝,經開魯、窄口河至石坡河,匯入石坡河,全長38.6公裏,流域面積117.1立方公裏,比降20.7‰,年徑流量3161.7。桑平河,上遊著名的寺兒河,下遊著名的桑坪河,發源於秦嶺八臺山麓,流經寺兒、桑平、裏河口,匯入石坡河。流量35.1km,流域面積183km2,平均比降20.7‰,年平均徑流量50.33m,恒定流量0.89m3/s,枯水流量0.37m3/s,水力資源理論儲量3183kW。西峪河發源於陳二國王西峪,上遊叫陳二河,中遊叫天門河,下遊叫西峪河,在河口匯入洛河。長40.8公裏,流域面積1,61平方公裏,平均比降26.7‰,年平均徑流量4427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7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4389千瓦。龍河,發源於廟臺廟溝,廟臺叫蔔渚河,向南流到付莊口那付莊河,在大莊口匯入大莊河,向南流到後宅匯入洛河。下遊統稱為龍江。長25.8公裏,流域面積136平方公裏,平均比降19.9‰,年均徑流量3264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58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40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1573千瓦,河道彎曲,地形寬闊平坦。縣城河是洛河的二級支流。舊錄有三個名字,分別是“五裏水”、“清水川”、“李清川”。隋大業十壹年(615)起,由五谷川(古城)遷縣而得名。年浪,發源於馬河鄉,上遊叫洗馬河(即大曲川),後匯入秦王川(即黃柏川)再匯入小渠水,沿西南轉向東北,經馬和、謝灣、城關,在城關桃川村碾子溝註入洛河。幹流長31.4km,流域面積1.54km 2,河流落差307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00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71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58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373.4千瓦。西沙河(景村沙河)也叫廟坪河。發源於油泉分水嶺,經景村至雙橋回鶻池川河,流經茶酒山那松峪河,入薛樓洛河。幹流長35.5公裏,流域面積123.5平方公裏,河流落差323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087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55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25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860千瓦。由於上遊花崗巖和紅礫石層風化剝蝕嚴重,下遊河道沈積細砂。沙河古城發源於邙嶺北側的老君峪劉玲槽,向北流經小秦峪河、高河、何江河至冶山,再經漢西溝河,在沙河口匯入洛河。幹流長35.5公裏,流域面積157.9平方公裏,河落差349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47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683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1.604千瓦。其特點是季節性河流多,久旱就會幹涸。洪水爆發時,黃沙淤積,沖擊著沿海村莊的良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國家社會合作和集體林場,植樹造林,封溝築壩,治理小流域,建設基本農田。支流上修建了竹溝、夾溝水庫,古城內開鑿了紅會運河引水灌溉,使沿海地區成為主要產糧區。東沙河(三爻沙河)位於縣城東南部。其上遊為吉家河,從寺坡河村以東稱為東沙河,沿東流經寺坡,轉向東北,在土家族口匯入洛河。長41.2km,流域面積355km2,河流落差359m。多年平均徑流量3347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5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39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3908千瓦。其特點是流沙沈積、泥沙混流和嚴重的泄流滑坡。姬家河,發源於古城馬連灘臥牛石溝,沿東北流向四坡河村,下遊叫沙河。長26.5公裏,流域面積133.9平方公裏,河落差38米。多年平均徑流量852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15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1636千瓦。曹蘭河位於縣城東南部,發源於曹蘭薛溝,是壹條過境客水。它從王陵向北流到曹蘭河口,進入洛河。縣境內長17公裏,流域面積48平方公裏,河流落差96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1.52萬立方米,恒定流量0.20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每秒,水力資源理論儲量351千瓦。其特點是:上遊為石灰巖地貌,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下遊河灣有成片的農田。在河南省,伊河是洛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欒川縣伏牛山北麓張家村,經嵩縣、伊川、洛陽市,在偃師縣楊村匯入洛河,河長265公裏,流域面積6029平方公裏。羅易羅惠運河灌區是陜西省的壹項水利開發工程,位於洛南縣西北40英裏處的梁園。保護洛河全長63.2公裏,從全區漳平鄉磨溝口到城關鎮曹彰村。灌區轄寶泉、永豐、對山三區,城關鎮、衛東鎮9個鄉(鎮)52個村。設施灌溉面積3.8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22萬畝。是全縣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苦瓜梁百川,人畜飲水困難。“建國前,梁園人民苦於無水,夢寐以求洛河水高原。1957 * * *洛南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根據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以洛南經濟建設為中心,決定興建羅惠運河水利工程。經勘察設計,報省、地方批準,於9月5日開工建設,1958。當時抽調了40名幹部和3000名民兵,組成了羅惠運河工程戰鬥隊,有軍事編制。縣長,縣委書記馮培智任政委,縣武裝部部長周任副政委,具體負責各項工程。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戰鬥群爬壁鑿壁,先後打通雞冠山、老虎巖、龍山巖、神仙洞等26處懸巖、29座險峻山峰,於1959年9月打通12.5km石渠工程。65438年10月26日,動員10000名勞動者和100名幹部在梁園開土渠工程。到10月5日,165438,31.5km土渠基本打通。2月6日,65438+65438,西瓦工地舉行通水儀式。* * *商洛地委書記到會祝賀,商洛專員郭專員剪彩。《陜西日報》報道了這壹消息並發表了社論,xi安電影制片廠拍攝了壹部新聞紀錄片。幹渠建成後,分四次續建:1960年5月至196110年5月。水西峪至黑圪塔溝段改建,隧道長934.6米,截斷張遠滲漏幹渠,縮短渠道65438。1962,黑圪塔溝至鼓樓河隧道開通至1826.8米,建設泄洪橋等配套工程,使鼓樓河水庫死水庫成為活水庫;1976,幹渠擴建,心悅水庫至荔灣8.3公裏,南幹渠焦村侯鈺至四號中學11.6公裏;1979後半段,又修建了壹條從龍山崖到水西峪堡子溝的隧道,使幹渠縮短了2公裏。羅惠運河建成後,每年將向總庫容590萬立方米的3座水庫和總庫容72萬立方米的90座塘壩供水。同時,在下遊打了27口井,修建了20個抽水井和63個移動式噴灌站。項目總投資85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681萬元,社隊自籌654380+69萬元,總投資65438031.5萬元。項目期間,張永銀、姚成勝、張繼才等16人光榮犧牲,顏等6人因傷致殘。1993至1994,省、地、縣共同投資建立灌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建支、鬥渠167.8公裏,有效灌溉面積2.3萬畝。防洪工程民國時期,百裏洛河河水泛濫,茫嶺黃沙伴水力田,經常發生水災。1956年,白螺鄉楊村先進農業生產合作社動員群眾在洛河灘上修築河堤,植樹10000株,興辦林場,保護農田1000多畝。寶泉鄉黑潭村、嶺口鄉焦村等地沿襲了這種做法,沿河鋪設石堤,堤外種柳樹,堤內種桑樹,壹舉兩得。20世紀70年代末,該縣實施了“羅翔河”四大治理工程,組織力量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進行統壹規劃,采用幹砌石(少數險段砂漿砌石)、壩外植樹、壩內填海等方式組織沿海群眾建設,建成防洪堤壩1845座,總長210公裏,保護和新建農田65438處。寶泉、迪美、白螺、焦健、白宇廟、黃坪、嶺口、廟灣等河段防洪工程紮實,為抗洪渡汛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南省漯河水利開發歷史悠久。《水鏡註·谷水註》說,西周時,洛陽附近已修建了壹條湯渠。唐代用伊、洛水灌溉地勢較高的農田。清代洛陽縣境內有運河、武隆運河、通濟運河、洛渠運河、伊運河、大明運河、新興運河、永通運河、運河、人傑院運河。民國時期,盧氏、洛寧、洛陽、偃師、嵩縣、伊川等縣有49條灌溉渠,灌溉面積多為數百畝。面積在萬畝以上的運河有大清運河、大曲運河、古洛運河、謝集運河、洛邑運河等五條。6個縣* * *灌溉面積654.38+0.9萬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洛河水利得到進壹步發展。1949 ~ 1955,整理舊運河,挖掘新運河;1956至1960,修建水庫、打井、開渠如火如荼;1961年後,調整鞏固現有項目,穩步發展。1987年,包括支流伊河在內,共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9座,小壹級水庫73座,小二級水庫179座,總庫容165762萬立方米。

(1)伊河陸渾灌區,因從陸渾水庫取水而得名。灌區分布在嵩縣陸渾水庫兩岸、臨汝縣汝河以北、宜川縣焦枝鐵路以東、沂河西岸先鋒、楊順第二運河以西、偃師縣南萬安山北麓。庫區上方有兩條運河,易貝和伊南。渠首位於嵩縣南紙坊鄉伊稀河兩岸,將伊河向東北引至陸渾水庫兩岸。庫區以下有總幹渠1條,分幹渠3條,總長298公裏。幹渠和總幹渠均修建於1970,放水於1974,設計灌溉面積134萬畝。80年代灌溉面積40萬畝,最多時60萬畝。

(2)義東灌區,義東運河始建於1924,全長9公裏,灌溉面積6000畝。經過1950和1951年的擴建,渠長22公裏,灌溉面積增加到18000畝。第二次改建在1959,渠長31.5km,設計引水11.7m3/s,實際引水8.5m3/s..灌區範圍包括總幹渠以北、沂河以東和以南、桃花店以西、偃師縣沂河南岸河谷平原。耕地654.38+0.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654.38+0.2萬畝。70年代灌溉面積8萬畝。

(3)洛寧縣引水灌區位於洛寧縣洛河兩岸。北岸有兩條幹渠,第二條幹渠為1967中的壹條,全長38公裏。重建龍運河的第壹個水閘,稱為洛基運河。南岸幹渠1,長度41 km,被稱為洛基南大運河。第二條渠灌溉長水鎮以下洛寧洛河兩岸的河湧,灌溉面積7萬多畝。

(4)宜陽引水灌區,分布在縣境內洛河兩岸,有四條總幹渠,總長72.1 km,總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灌溉宜陽縣和洛陽市龍門市5個鄉鎮48個村5.08萬畝土地。

(5)洛陽市南郊南區灌區,位於伊、駱家河地區,龍門以北,洛陽市以南,耕地面積約1.45萬畝。灌溉渠多來自洛河,主要有大清渠、大曲渠、古洛渠、伊渠,全長34公裏。建國後,大慶運河改為大新運河,古洛運河並入大明渠,統稱洛南運河。灌溉面積1950 7萬畝,1964 12萬畝,1980 8.5萬畝。

(6)中州渠灌區,開鑿於959年,渠長50公裏,灌溉洛陽、金夢、偃師郊區8.4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