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寫的壹首詩,唱柳自傷,傾訴心事。這首詩寫的是秋天的柳樹,但詩人不是從正面寫,而是先記住它的春景,再回到眼前的柳樹。全詩意味深長,含蓄委婉。全篇沒有壹個“柳”字,但句句都是關於柳的,句句都是關於風景的,句句都是關於物的,句句都是關於人的,表達了對稀疏雕零的秋柳的哀嘆。詩中的秋柳,經歷了今昔的懸殊,是詩人自嘆生命體驗的生動寫照。
原文
柳樹
我曾在東風中起舞,我享受了壹次春園之旅。
如何舍得去清秋天(3),伴著夕陽和蟬鳴(4)!
給…作註解
①東風:指春風。唐·李白《獨飲春水》詩之壹:“東扇為舒淇,水木容春暉。”舞蹈盛宴:載歌載舞的盛宴。
⑵樂遊:樂遊苑風景名勝區之省,又稱樂遊園,位於唐代長安東南,今陜西Xi市郊區。斷腸日:指春暖花開的日子。心碎:狂喜。
(3)願意到達:我會到達。清秋:晴朗明亮的秋天。金的詩《南國桓公九井》說:“獨特的清秋日,可以使妳快樂。”
(4)夕陽:傍晚向西落下的太陽。唐·趙桓《望東》詩:“斜陽映亭山為寺,微綠樹風樹遍川。”
白話翻譯
我曾在北京的花園裏,在令人心碎的狂喜的春天裏,追著春風翩翩起舞的美酒盛宴。
這樣壹個清秋的日子,已經帶來了西沈的夕陽,帶來了心酸的心寒,怎麽還能停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玄宗五年(851)長安初年,東川使劉忠穎聘詩人所作。李商隱被劉忠穎改任節度使後,有幾年時間遠離柳幕,所以他的柳詩常常借官姓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這首詩就是其中之壹。詩人寫這首詩時,妻子剛剛去世,不久就要只身前往蜀國,去過枯燥的幕府生活,悼念妻子,哀嘆前路,心情淒慘。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用柳傷己,傾訴我心事的四行詩。詩人用柳樹的意象來表達他的感情。
詩寫的是秋天的柳樹,但詩人不是從現在開始,而是先記住它的春景,再回到眼前的柳樹。壹兩句:“曾舞東風,春園斷腸。”意思是春天細長下垂的柳枝被風吹起,最容易使人想起舞女的飄舞。這個“舞”字生動地表現了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時將柳枝與熱鬧的舞蹈盛宴結合在壹起,進壹步襯托了柳枝的歡樂。“舞宴”這個詞,仿佛讓人看到柳枝與舞者共舞的場景,分不清誰是舞者,什麽是柳枝。兩者相得益彰,美麗動人!本來柳枝是東風吹來的,但詩中用了“壹根壹根”這個詞,說的是柳枝在追東風,化被動為主動,寫的是柳枝的生命力。對仗之後是舞宴,從時間和地點上描述,說明這不是普通的舞宴,而是春天樂遊園的舞宴。“斷腸日”指的是春暖花開的日子。“斷腸”是狂喜,花的色香味讓人心醉神迷。春風碧波蕩漾,百花齊放,長安樂遊園裏的女士們、先生們如雲。舞宴繁花似錦,歌笛奏響,紅裙飛揚,綠袖飛揚,綠柳枝隨舞者起舞。多麽美麗繁榮的景象。
三四句:“怎麽到了清秋天,伴著夕陽和蟬鳴!”但突然壹轉,描繪的柳樹完全是另壹番景象。“清秋”是指秋已深;清秋也是夕陽,環境更加荒涼。臨近生命的盡頭,秋蟬的歌聲更加淒厲。本來是夕陽照在柳枝上,秋蟬在柳枝上慟哭,但在詩中用“帶”字表示柳枝在“馱”它們,就像第壹句中的“壹個壹個”字壹樣,把柳枝由被動變成了主動,把客觀的死景變成了活景,表現了秋天柳樹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問,又是感嘆,又是轉折。“肯”字可能解釋為“惠”(見張翔《詩、歌、詞集》),但如果解釋為“肯”,似乎更有詩意:秋天既然如此蕭條,妳(劉)為什麽願意忍受?言下之意,秋天還是不要來的好,很痛苦。這裏的轉折,加上“如何到達”這樣壹個突然而有力的轉折,增強了對比感。春天柳樹的繁盛,折射出秋天柳樹的雕零;越是繁華傲骨的春天,越是憔悴的秋天。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這首詩表達了對秋柳稀疏雕零的哀嘆。在這兩個句子中,虛詞的使用也很微妙。第三句“怎麽樣”和“願不願意到”可以連用,使反問句和嘆息聲更強烈。以“with”和“with”結尾的句子更進步。
這首詩中的“劉”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主要得益於詩中各種手法的綜合運用。
第壹,詩人在塑造“劉”形象時,多處運用擬人修辭。春天,楊柳長,隨風搖曳,詩人卻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予“株”字,使之個性化。再加上“舞宴”二字,更容易讓人聯想到,隨風飄動的柳條,是壹個在酒宴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綠色的衣袖,左右搖曳,真的很漂亮。可以說擬人手法運用的很深入,不著痕跡。第三句“肯”字是劉作人寫的。第四句“帶”兩個字,分明也是寫柳的人。詩人說斜陽照柳,秋蟬唱柳,但這種矛盾突出了柳的意象。
第二,巧妙運用對比是這首詩的另壹個特點。這首詩的前兩句著重描寫了春天的楊柳,寫了隨風起舞的萬絲掛毯,寫了樂遊園的繁花,也寫了樂遊園春天熱鬧盛大的舞蹈盛宴。仿佛讓人沈浸其中,讓人感覺春意融融,衣袖飄飄。總之,呈現出壹派熱鬧的景象。詩的最後兩句是秋天的極度悲傷。秋天是清秋,夕陽西下,蟬鳴瑟瑟。壹系列淒涼的意象組合成壹幅淒涼的秋景。前後對比鮮明,反差極大,對人的情緒影響巨大。
第三,虛詞的妙用。全詩28個字,有五個虛詞:曾、如何、肯、已、再。這五個字在詩中都起著關鍵作用。沒有曾,就看不到昨天的柳和春天的柳,所以秋天的柳少了鋪墊,少了對比。沒有“怎麽樣”和“肯”,劉的形象就不夠生動,她的修辭語氣也不夠強烈。“己”和“有”本身就構成了並列關系。在這裏,兩者並用,似乎有了遞進的意思,讓秋柳的憂傷生動起來。五個虛詞的運用,不僅使表達更加準確,而且讓人覺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
第四,符號的運用。這首詩也不例外。詩人寫的是春天的柳樹和秋天的柳樹。所謂“自傷自滅”借柳也是真的。春天的柳樹是盛年詩人的寫照,他以春風為榮,珍愛世界,而秋天的柳樹是今天的詩人,他早已被放逐,過著艱難的生活,漸行漸遠。詩人並不直接傾吐自己的生命體驗,而是通過柳這壹意象來表達,思緒回旋,隱鋒隱現。它雋永深遠,詞窮無窮,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創作上看,詩人在選材立意上下了很大功夫。“劉”形象的選擇、對比和擬人手法的運用都很巧妙,但讓人感覺不到雕琢的痕跡。俗話說,精致自然。
作者簡介
李商隱(公元813-858),唐代詩人,名倚山,別號虞(Xi),號樊南生。漢族,原籍淮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生於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李商隱在詩歌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和杜牧壹起被稱為“小杜麗”,文被稱為“文李”,與同時期的段和文差不多,而且兩人在家族中都排在第十六位,所以被稱為“三十六體”。他的詩構思新穎,風格優美。尤其是壹些情詩,多愁善感,膾炙人口。但有些詩太晦澀難懂,無法解開,甚至有“詩人愛昆西,只恨沒人寫簡媜”的說法。夾在牛和李的鬥爭中,我壹生失意。李義山詩集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