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導論
詩歌是壹種表達感情和願望的文學體裁。它是壹種具有壹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
《毛詩序》記載:“詩人有誌氣之所。心中有誌氣,說話如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說,“詩人詠性情”。只有壹種用語言表達的藝術:詩歌。
在古代漢朝,不快樂的叫詩,快樂的叫歌。在現代,它們壹般被稱為詩歌。它按照壹定的音節和節奏表現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詩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據說是孔子編纂的。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仍有爭論。
漢詩在漢魏六朝經歷了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的發展[1]。嶽的《漢·吉輝日記》是壹首詩。唐代韓愈《雲州西塘詩序》:“雖,四塘之作,謂有言,而無詩,是以道接國之民而不引公德。”王銘·常《震澤常輿官制》:“唐宋翰林是壹個很深很嚴的地方,詩人很多。”魯迅《給竇的信》:“詩雖有兩種,後者更好。”《隨縣文史資料·袁的土地園》:“袁()的土地園在鳴鳳門...每逢好日子,該州的學者和名人都聚集在這裏。背的詩後來成了壹個畫冊,叫《蓬萊吉聲》。”
詩歌的起源
在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從壹個地區到另壹個地區傳遞信息非常不方便,於是就把寫好的詩編成歌曲,詩歌從人們的口中傳出。詩歌起源於古代社會生活,是由於勞動生產、性愛和原始宗教而產生的有節奏、有感情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記載:“詩言誌,歌言道,聲為永恒,法與和。”《禮樂書》記載:“詩言誌;宋,吟誦其聲;舞,動其容;三者以心為基礎,然後儀從之。”早期是詩、歌、樂、舞融為壹體。詩歌是歌詞,在實際演出中,它總是與音樂和舞蹈壹起演唱。後來詩、歌、樂、舞獨立發展,成為獨立的成年人。以入樂與否來區分歌與詩。入樂是歌,不入樂是詩。詩歌是壹種語言藝術,是從歌曲中分化出來的,而歌曲是壹種歷史悠久的音樂文學。《詩經》是用音樂來唱的。嚴格來說是壹首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們稱為中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誌。
詩歌是最古老、最文藝的文體,來源於古代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和祭祀頌詞。詩過去是詩和歌的總稱,結合了樂舞的詩叫詩。中國的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和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詩歌起源於古希臘詩人如荷馬和莎孚,以及古羅馬詩人如維吉爾和賀拉斯。
詩歌的特征
詩歌充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語言簡潔生動,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句子壹般成排,講究結構美和形式美。
中國現代詩人、文學批評家何其芳曾說:“詩歌是最強烈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情,而且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在精致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鮮明的節奏上,它的語言和散文是不壹樣的。”這個定義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征:壹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二是抒情表達,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力、聯想力和幻想力;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它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富有情感和想象力。
(3)詩歌語言的特點是簡潔、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
(4)在形式上,詩歌不是以句子為基礎,而是以行為為基礎,其分支主要是以節奏為基礎,而不是意義。
詩歌:《老師妳好》
人們把老師比作紅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
人們把老師比作園丁,培育桃李開遍天下。
教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事業。
老師給了我們理想的陽光和智慧的陽光。
老師引導我們走上陽光生活的道路。
老師期望我們成為新世紀的太陽。
老師的話像春雨壹樣滋潤著我的心田。
老師用知識的雨露澆灌了我們的成長。
溫柔的春雨是老師對我們的愛。
老師的言傳身教猶如春雨。
老師願意做壹片綠葉,把我們捧成紅花。
老師是壹片綠葉,願意默默奉獻。
綠葉的綠色象征著老師永遠年輕。
當我們像花兒壹樣盛開的時候,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綠葉的恩情。
教師如樹,頭頂藍天,腳踏大地,默默造福社會。
老師是大樹,給人間帶來春色。
老師播下希望的種子,把我們培育成壹片森林。
小樹長成棟梁,不忘園丁的栽培。
是的,老師的熱情如太陽,老師的教導如春雨。
教師的風格像綠葉,教師的職業像壹棵樹,我們的老師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