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Aurelius奧古斯汀,又名西坡的奧古斯汀希波南西斯,天主教徒譯為“聖斯丁”、“聖奧斯汀”、“聖奧古斯丁”,公元430年8月113+28日),羅馬帝國時期的天主教思想家,歐洲。在羅馬天主教體系中,他被封為聖人和聖人,他是奧地利社會的創始人。對於新教教會,尤其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泉。
聖莫尼卡最小的兒子聖·奧古斯丁·丁出生於北非,在羅馬受教育,在米蘭受洗。著有《懺悔錄》、《論三位壹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誌》、《論美與適宜性》等。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神學著作和《懺悔錄》中。
在信仰基督之前,奧古斯丁愛好世俗文學藝術,對古希臘羅馬文學有著深刻的研究。他曾擔任文學和修辭學教師。之後又痛斥、誤導世俗文藝,強烈抨擊世俗文藝(如荷馬史詩)。他調和了哲學和神學,並用新柏拉圖主義論證了基督教。
奧勒留·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出生於羅馬帝國北非努米底亞省的塔加斯(今阿爾及利亞)。他從小從母親那裏加入基督教,但在19歲就讀修辭學校時成為摩尼教信徒。從修辭學校畢業後,他首先在迦太基教修辭學和演講術,然後在羅馬和米蘭。當時受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影響,脫離摩尼教,壹度迷上新柏拉圖主義和懷疑論的作品。他皈依基督教的最後機會是“花園中的奇跡”。據他的自傳《自白書》記載,有壹天,當他正在住所的花園裏為自己的信仰猶豫不決時,耳邊響起了壹個清脆的童聲:“拿起來讀吧!拿起來看!”他趕緊翻開手邊的聖經,那正是聖保羅的教導:“不要宴飲醉酒,不要好色,不要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身體作出放縱私欲的安排。”奧古斯丁年輕時生活放蕩,他覺得這段話壹針見血。“我突然覺得有壹道寧靜的光擊中了中心,驅散了籠罩在陰霾中的疑惑。”387年復活節,接受安布羅斯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之後,他回到了北非的家鄉。隱居三年後,被基督徒推選為省城錫伯教會執事,395年升任主教。在任期間,他投入大量精力寫作、傳教、組織宗教會議、駁斥異端邪說。晚年目睹汪達爾人入侵,死於錫伯城失陷前。他死後,汪達爾人控制的北非脫離羅馬帝國,不再受羅馬教會管轄。但奧古斯丁的著作在16世紀後傳播到西方,成為天主教會和新教的精神財富。
奧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書是神學百科全書。在這些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懺悔錄》、《論三位壹體》和《上帝之城》堪稱代表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哲學論述。
工程概述
奧古斯丁壹生寫了超過113本書,做了超過500次講座,他的知識在紙上生動可見。而他每壹次和壹個異端辯論,他的神學天才就暴露出來,引起神學界的關註。其實早在受洗的時候,他就力主反對摩尼教;後來,他與當時盛行的幾個異端學派進行辯論,捍衛真理,敦促主教們團結起來,幫助正統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概念。
他的作品可以分為五類:神學,詮釋學,倫理學,哲學和自傳。傑出人物包括《自白》、《論三位壹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誌》和《論美與適宜》。前者是奧斯威辛的自傳。他以親身經歷見證了神在人身上的奇妙作為和恩典,提出了人可以與神親切交往的概念。它是所有宗教經驗著作的典範,是世人的傑作,流傳到這壹代。
論自由意誌(391 ~ 395)
《懺悔錄》(394 ~ 400)是《祈禱自傳》寫的懺悔故事,描述了奧古斯丁早期回信時的內心掙紮和蛻變經歷。
三位壹體論(399 ~ 412)主要介紹心理模式的三位壹體論,比較神的合壹與人的合壹,神與人的三個方面。
《神之城》(412 ~ 427)主要討論神聖關懷和人類歷史。提醒神的國是屬靈的、不朽的,是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都代替不了的。“上帝之城”是第壹個教會歷史哲學。這本書表明,奧斯汀不僅是壹個哲學家,神學家和辯護士,而且是壹個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作家,戲劇評論家和時代和歷史的解釋者。這本書影響了整個中世紀的政治發展。全書共二十二卷,歷時十四年(412-426)完成。前十卷為基督教作強有力的辯護,駁斥異教和羅馬愛國主義;最後十二卷討論了地上城市和天上城市的起源、發展和目的地。地球上的城市最終會因為不愛自己,輕視上帝而衰弱,而上帝的城市會基於上帝的愛而繁榮昌盛,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