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壹片綠葉都在講述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綠葉,就有多少春天的故事。在作家張曉風的作品中,春天被靈性地、詩意地、個性化地渲染著,按照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醞釀著自己的故事,規劃著自己的美。
為了鋪陳春天的到來,張曉風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將《春天壹定是這樣的》、《春天壹定是這樣的》、《壹定有過這樣壹個關於春天名字的故事》作為壹個系列,從多個角度、色彩、層次寫出了春天的魅力和溫暖,反復提醒讀者不要忽略了“曾經”的潛臺詞。
古往今來,關於春天的詩詞數不勝數。張曉風對春天的書寫仍然給人以強烈的陌生感。比如,春天是“像插著鮮艷旗幟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祈禱而美麗”。至於春天這個名字的由來,作者更是異想天開,說是很久以前“壹只小羊在啃草的時候突然覺得多汁,壹個小孩在放風箏的時候突然覺得翺翔……”。他們爭相告訴對方,喊出了“春天”的聲音:春天的名字誕生了!多麽新鮮的描述!即使對於讀過太多關於春天的詩的讀者來說,這種描寫仍然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和沖擊力,仿佛壹股清新的春風吹進了他們的腦海,頓時變綠了。
讀張曉風的《春之懷古》,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的名篇第壹句是“這幾天心裏挺不安的”,後面全是風景。其實文章中最關鍵的恐怕還是第壹句話。另壹方面,張曉風的文章則完全不同。開頭,他洋洋灑灑地寫了春天,最後,他特別提了壹點——“穿過煙囪煙囪的黑森林,我想去探訪那在遙遠的歲月裏徘徊的春天”。
這是本文的“標題眼”。張曉風回望“古代”良久,卻原來是對“現在”的壹種對比,即對森林壹樣的煙囪汙染環境的壹種控訴!作者深受現代環境汙染之苦,於是想起了那壹去不復返的古老春天——那純凈溫暖、儀態萬千的春天。這樣,壹篇具有豐富文本和情感的風景散文就具有了社會學的意義,並沈重地撥動著讀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