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力的《中國音韻學史》。共同語和古語的發音有很大的區別。但都是對的。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只要妳能看懂,沒什麽用。
例如,臺灣省和中國大陸的官方規定了“包”和“寶”的發音。無論讀什麽,交流理解都沒有障礙,是可以的。
如果非要說哪個對哪個錯,可以討論壹輩子。
發音的變化是在壹個錯誤向另壹個錯誤傳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現在通用語的發音是宋明時期北方阿爾泰民族理論的官方語音,只是沒學好,發音不規範,現在已經成為標準了。
比如舌面音,俗稱滾舌音zh、ch、sh,在蒙古人進入中原之前,並不是這樣發音的。這種舌音是印歐語系和阿爾泰語系的常見發音,而古漢語中沒有這種音。但它被蒙古人傳入漢語,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
滿族的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與蒙古語有相同的舌面音。所以現在的東北方言zh,ch,sh和Z,C,S是分不清的,或者說發音是顛倒的。也就是說他們還沒想明白。
滿語入關進壹步鞏固了北方官話的統治地位。按理說這是不標準的漢語發音,沒有接近古音的韓語發音。但是溝通沒有障礙,所以犯錯是壹個普遍的標準。
就“樂”這個字來說,這個字是壹個破架子,上面有幾個破鼓,就是音樂的意思。發明的時候讀曰,或者類似這個讀音的古音,但肯定不是讀樂,說明後人附加或者引申了它。
可想而知,孔聖人在創作的時候也和我們壹樣——常常忘詞——本來想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是我不記得“悅”字怎麽寫了。但這就是聖人和我們的區別——擺脫了念錯或念錯等迂腐觀念的羈絆——直接取“樂”同音的教義。
正是他不負責任的隨意“刻字”,直接導致樓主在2000多年後依然對這個字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