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唐太宗及其大臣為中心,起初是抒發誌向或詠史,風格蒼勁質樸。
但他後來成為唐太宗推崇的宮廷詩人,把詩歌作為歌唱和社交的工具,琢磨自己的表達技巧,奉承自己的作品,在音律和修辭的運用上力求更加老練。
但在風格和趣味上,越來越貴族化、宮廷化。初唐四傑:、楊炯、陸、、羅。
中唐時代背景與詩歌總體特征
中唐背景:
中唐時期的時間跨度大約從唐玄宗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開始。
唐敬宗·鮑莉年約70歲。這期間壹直戰亂不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吐蕃入侵)。
安史之亂,唐朝的繁榮穩定壹去不復返了。從蘇開始,就出現了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影響了整個唐朝。
後期雖然出現了短暫的憲宗復興,但又出現了壹波動亂,憲宗時期出現了牛李之爭,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由於盛唐到中唐的國情突變,這裏的詩歌發展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其特點是:詩歌的主題要從描寫理想境界轉向反映社會現實;詩歌技法要從幻想、虛構、誇張轉變為嚴格的現實主義,寫作風格要從隨筆轉變為苦練,藝術風格要從飄逸轉變為質樸深沈。因此,中唐詩壇的主要傾向是避實就虛,詠山川,贊隱逸。藝術上追求沖淡平和,追求韻味,趨於工整精致。
自唐敬宗和唐文宗時期以來,唐帝國明顯衰落和傾覆。司馬光在《子鑒》中說:“思之時,廟堂專權,威君之事,佛可遠矣;藩鎮擋兵,陵比外緩,佛能管;士卒殺都督,不肯自立,伏能也;舊時代軍興,急需聚集。骨肉在元葉,軸心空。”(《唐紀》60)指出宦官專制,行省獨立,驕兵難制,戰亂頻仍,賦稅沈重,民不聊生。這壹切,加上統治集團的腐敗,使唐朝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危機。由於朝廷控制的郡縣減少,官職短缺,加上朝中重要職位都被親信權貴占據,普通士人仕途升遷的機會很少;由於考場上的腐敗風氣,很多出身貧寒、就業不佳的人才長期被困在考場上,甚至是終身。即使少數文人有幸升官,也很難像中唐時期的韓愈、白居易那樣,以其文采進入政治機構的上層。面對王朝末路的景象和慘淡的未來,士人的心理狀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有些人仍然懷念朝廷,關心時事,心懷希望,但往往以失望告終。國家大事的無望,誌向的失敗,人生閱歷的下降,讓晚唐詩人情緒低落,悲涼空虛的感覺往往壹下子就來了。這種沈郁悲涼在晚唐的多種詩歌中都有所體現,早期比較突出的就是懷古之作。
晚唐時期,懷鄉詩數量大增,意境與以往不同。初唐盛世,鄉愁中總有先見之明;中唐時期,國家復興總有希望;晚唐詩人以壹種萬物不能長久的眼光看待世事的沈浮,普遍表現出壹種悲涼的情緒。這種悼舊傷今的現象,始於長慶末時期劉禹錫的《西炮臺舊事》、《金陵五題》、《臺城懷古》,並形成壹股聲勢。後來,杜牧、許渾、文、李商隱等人也有大量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