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看似典型的愛情詩,是壹個忠於丈夫,拒絕追求者的忠誠女人寫的詩。如果不了解這首詩的背景,很容易把它解讀為壹個貞潔豪邁女子的告白。
這首詩的名字確實叫《婦女頌》,但這首詩的作者並沒有打算寫貞節和烈士,而是寫忠臣和烈士,他寫的是自己。
這首詩的作者是張繼,那麽他為什麽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的忠誠呢?
張繼是中晚唐時期的人物。他是安徽和縣烏江鎮人。張繼從小聰明好學。他崇拜大文豪韓愈,是他的得意門生。
張繼是唐代的壹名官員,他是唐代最高學府國子監的“教務長”。張繼因其才華和關系網而受到朝野的重視,白居易等人都是他的密友。
張繼生活在唐朝不再輝煌的時代。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權威徹底喪失,宦官對內獨攬大權,對外封屬地區。尤其是藩鎮將領,隔壹方,擁兵自重,猶如國中之國。
這首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當時平陸子清的時代,讓李士道強大起來。他在朝廷和唐朝結成派系,拉攏名流,以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壯大自己的力量。
張繼的老師韓愈很反感這種行為。張繼聽從老師的話,拒絕向李士道等人求愛。
張繼寫《女賦》,用“壹女不娶二夫”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對唐朝的忠誠,因為有些現實利益是要靠別人的。
換句話說,尹碣夫的本意並不是贊美貞潔的女性,而是表達作者自己的正直。
韓愈的張姓師徒雖然忠厚有原則,但他們的例子在當時很少,唐朝的官員大多與外部藩鎮勾結。
中晚唐的藩鎮問題不是簡單的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和結構問題。
唐朝所處的時代是壹個國力強盛的時代。南北朝以來,北方的突厥、東方的高句麗、南方的吐蕃以及西部的鐵勒、雪燕陀、回紇、吐谷渾等部落相繼崛起。唐朝要想在中原建立國家,就得建立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是藩鎮崛起的根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朝采取了強幹弱支的制度,中央完全控制軍隊。但這導致了軍隊戰鬥力下降,邊境地區國防薄弱,被外敵襲擊非常尷尬。
後來,徐進滅了北宋,攻了南宋。秦檜與徐進講和。起初,徐進並不打算講和。秦檜說:如果南宋采用唐朝的制度作為藩鎮,那麽整個宋軍都會變得非常強大。到時候,恐怕金人連北方都待不下去了。金兀術壹聽,立即同意和談。
如果張繼等人生活在宋朝,不知他們會不會懷念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