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起源於勞動,是原始人類的勞動吶喊和勞動頌歌。它是最早的口頭詩,不僅能緩解勞動的緊張,而且因為優美的節奏和韻律,還能產生愉快的心情。中國最早有記載的詩是《吳越春秋》中的葛覃,只有八個字:?破竹,續竹,飛土,肉肉?相傳是黃帝時代產生的民歌。它只用了四個二字短句,非常簡潔地描述了原始狩獵勞動的全過程。
《詩經》作為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精神,其中有許多描寫勞動場景的詩歌。比如西溪就描繪了大規模農耕的情況:當妳成為國王,妳不僅會顯示妳的虛假,還會帶領壹個農民,傳播百谷。官員們推妳的si,在三十裏場上。與妳的耕作緊密配合,萬人同軛,形成五千對。?再比如用綿寫的建築場景,很大氣。我做了什麽,我做了什麽,我做了什麽,我建了什麽,我做了什麽,我做了什麽,我做了什麽,我做了什麽。?還有《七月》這首歌。從春天開始,農具整理到地裏,老婆孩子到地裏送飯。在七月和八月,他們打棗和切葫蘆。十月收稻子,釀春酒,給老人祝壽。基本上寫了古代所有的勞動場景,同時寫了奴隸的貧窮和主人的富裕的對比,思想性很強。
中國作為壹個詩歌的國度,應該有很多描寫勞動場景的詩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自《詩經》以來描寫勞動場景的詩詞寥寥無幾,能稱得上精品的更是鳳毛麟角。其中最好的壹首是《為農之仁》這首歌。夏天的中午,太陽很熱,農民們還在勞作,珠子滴進泥土裏。誰知道中餐每壹粒都是硬的。?這首唐代小詩,從藝術角度來說,也許並不優秀,但卻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詩中所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東西,深刻而真實。再加上語言通俗簡單,音節和諧活潑,所以廣為流傳,婦孺皆知。
五月是農村最忙的季節,夏播夏收齊來,白居易《看割麥》中有所描述。田家在月子裏閑的少,人在五月裏忙了壹倍。到了晚上,南風起,麥子黃了。婆婆食物豐富,孩子滿嘴鍋漿。跟田翔走,丁壯在南港。?全詩詳細描寫了麥收的情景,既有熱烈的勞動場面,又表達了古代農民的疾苦。真是壹首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詩歌。
古代雖有描寫勞動的詩歌,但與描寫情感、戰爭、風景的詩歌相比,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不高。主要原因是當時勞動人民社會地位低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詩人社會地位很高,脫離了最基層的勞動人民。而熟悉勞動場景的勞動人民本身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所以寫不出描寫底層的詩。就算有,也算是下裏巴人,不能流通。這是這首詩本身的壹大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