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93日,著名民間音樂家華在無錫誕生。壹曲《二泉映月》讓中國和世界知道並記住了阿炳的名字。
■《二泉映月》成了絕唱。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家楊、曹安和帶著壹臺進口的鋼絲錄音機來到無錫,找到了當地著名的民間藝人——“盲人”來錄制他的演奏。當兩位專家解釋他們的意圖時,阿炳回答說:“我已經兩年沒有演奏樂器了,我的技術很差。我的任何樂器都不會用。”據說兩年前,壹只老鼠咬了阿炳的琴弦。作為壹個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阿炳認為這是“上帝對他的懲罰”,也就是說,他放棄了演奏。楊先生聽說後,立即為購買了二胡和琵琶,並與曹安和壹起勸說,終於同意演奏。他說:“我閑的太久了。讓我在家練三天再打。”三天後,兩位專家錄制了阿炳的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其中包括《二泉映月》。
次年,楊、曹二位專家再來無錫考察時,這位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已經辭世,留下的六首樂曲也成了絕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阿炳並沒有被人們遺忘。他的名字從無錫傳到北京,傳到全國,傳到世界。
■阿炳在私營部門
畫家的本名是,他的名字叫華(1893?-1950),江蘇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河的兒子。華清河,人稱“華”,擅長二胡、三弦、琵琶演奏。其中,琵琶演奏最為精通。
華4歲喪母,隨父在道觀學音樂表演;20歲時,父親病逝;21歲,患眼疾,35歲失明。由於社會動蕩,生活無著,道教財產被賣空,他無法再當道士,只好流落街頭,靠賣藝為生,飽受人間疾苦。
華天資聰穎,自幼刻苦學習。冬天,為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搓手,鍛煉手指。夏天的晚上,他練二胡時把腳泡在水裏,防止蚊蟲叮咬;真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因為這樣的努力,他在13歲時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笛子的演奏技巧,並在16歲時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壹致認可。此後,華不顧父親和道士長輩的指責,沈湎於與流浪民間藝人的交流和探討,從中學習到了豐富的世界各地的民間音樂。
華的民族器樂演奏根植於他深厚的人生閱歷和豐厚的民族底蘊。他能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創作、改編、演奏與時代緊密相關的作品。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在街頭創作並演唱《漢奸的下場》等小調。他的著名二胡曲《宋婷》把對民族解放的期望寄托在南宋名將嶽飛抗金的史實上。抗戰勝利後,他作曲並演唱了《前有狼,後有虎》並當街演唱,揭露和抨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他以生動活潑的新聞形式進行藝術創作和表演,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民主意識。
華在二胡、琵琶等藝術作品上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但他留下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夜》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被收入音樂出版社1956出版的音樂總集。
他的《冷春風》在音色上與《二泉映月》相似,在亮聲區的表現更為活潑、流暢、廣泛,展現了壹個生機勃勃的世界。他的琵琶曲《沙上浪濤》就是根據十大鑼鼓之壹的《妳的傳說》改編的。它具有強烈的基調,表現出熱烈的情緒,使人陶醉於“天人合壹”的意境之中。《昭君塞上圖》是華父親華清和教授的壹首琵琶樂曲,表現出凝重、動感、活潑的形象。琵琶《龍舟》源於江南的壹部民間套曲,表現了端午節賽龍舟歡快熱烈的場面,反映了作者對民間生活的興趣...這些作品展示了華豐富的精神世界。其中以《二泉映月》影響最為廣泛。
《二泉映月》是華最傑出的二胡名曲。這首曲子原本是道教嗩吶曲,帶有濃厚的宗教音樂風格。20世紀30年代末,華通過反復的演奏、加工和創作,引進了民歌、小調、江南絲竹、蘇南打擊樂、沙灘春調,甚至廣東音樂“三越”的音調。從最初的無定形片段到完整結構的形成,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華稱之為“依心調”或“自來腔”1950年夏,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先生等人在其“搶救”收藏時,為民間音樂錄制了壹段鋼絲錄音,並與華先生商榷,定名為《二泉映月》。
作品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遠。作者利用二胡上五個位置的寬廣音域進行演奏,並以渾厚的運弓手法,流露出悲泣、悲憤的情調,光明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現了壹個經歷了舊中國人生沈浮的流浪藝術家的情懷和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