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秋天八首詩的第壹首是什麽?絕句還是押韻?還是別的?

秋天八首詩的第壹首是什麽?絕句還是押韻?還是別的?

秋興八首(上)

作者:杜甫

玉露雕零楓林,巫山巫峽蕭瑟。

江天之間波濤洶湧,雲遮霧繞。

叢菊前些日子流淚了,她壹個人在船上。

寒衣處處推刀尺,白帝城急兮兮。

1.這是八首詩中的第壹首,寫的是夔州的秋景,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漂泊和思念之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潔白而被稱為玉露。枯萎:草木在秋風中枯萎。

2.巫山巫峽:指夔州(今奉節)的長江和峽谷。肖森:蕭瑟陰郁。

3.天空在湧動:海浪高得像天空壹樣。

4.塞:指巫山。地氣陰:風雲遮地。“接地氣”也叫“無處不在”。

5.花開兩次:杜甫去年秋天在雲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他離開成都已經兩個秋天了,所以雲開兩次花。“開”字是雙關語,意思是菊花開了,眼淚也開了。另壹天:過去,指這些年來的艱苦歲月。

6.故鄉在這裏指的是長安。

7.推刀尺:指裁冬衣。“處處催”是家家都有的。

8.白蒂,即現在的奉節市,位於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河相望。鐵砧:用來砸衣服的石頭。

《秋興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時,於大歷元年(766年)秋天所作的壹組七言詩。這組詩壹直被公認為杜甫抒情詩中最具藝術性的壹組。自蘇宗幹元二年七五九年杜甫棄官,至今已有七年。戰亂頻仍,國無寧日,百姓居無定所。當這秋風吹到小撒身上時,難免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動。八首詩是壹個完整的樂章,主題是“思故國”。第二首“用北鬥看中國”,第四首“平思故國”是八股文。詩中寫的個人的悲哀,也與國難有關。

《秋八首》的結構可以分為兩部分,以第四首詩為過渡。前三首詳在夔州,略在長安,後五首詳在長安,略在夔州;前三首是關於夔州長安的,後五首是關於夔州長安的。前三首從現實中喚起回憶,後五首從回憶中回歸現實。至於第壹首,也是片頭片尾,有壹定的時間,不能動,八首歌就像壹首。《秋興八首》是杜甫慘淡經營的作品。它或在情景中動情,或在當下隱喻,或不隱晦,或需要細細體會才能領略詩的美。

《秋興八首》歷來為歷代評論家所重視。當代學者葉嘉瑩編選了《杜甫秋興八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版)。

秋和大江是杜甫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此為主要意象。這裏選的第壹首歌是主導作品,《讀解》說:“第壹章也是八首詩的綱領。把秋天的景色寫得清清楚楚,有空洞的意思;”其實我已經選了地產,偷偷提到了資本。詩人用鋪天蓋地的秋色把威遠秦川和巴山蜀水連接起來,寄托了對祖國的思念;它也用壹望無際的河流把不同世代的過去和現在連接起來,體現了自己的緬懷過去和現在的意識。詩中無處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空間;而它每年都如期而至,默默昭示著自然的年齡在下降,宇宙中的時間如溪流,世間的生命是永恒的。那條“波與天”的河流,是壹條永恒的時間紐帶,聯結著人類的歷史與未來,洗刷著無數朝代的更替,洗刷著無數生命的進程。讀杜甫的詩,首先要了解他的《秋》和《大江大河》。

唐宋詩詞引用錢的話說:“首聯悲壯,領口愁緊。這是壹個慶祝秋天的節日,到時間了就是黃昏。刀尺苦寒,砧急促別。”最後壹句用符號來宣傳會議,略五倍。所謂的崎嶇和蕭瑟,真的是無法形容的。黃生說:“杜公七律應以秋榮為基礎,這是他壹生的結果。”

秋興八首

《秋八首》是杜甫居於四川夔州時所作的壹組以向往長安為主題的七言律詩。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作。

“秋榮”這個題目,意思是因秋而興奮。這個興,也就是過去漢族儒者所說的《詩經》中“富弼之興”的所謂“興”。晉代的潘嶽有《秋興賦》,

也是壹部感受秋天的作品。但《秋行賦》的體裁屬於辭賦。杜甫《秋興八首》是壹首律詩,是唐代新的詩風。就其創作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而言,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比不上潘嶽的《秋興八首》。

這八首律詩是壹組詩,從夔州的秋景入手,抒發對長安的種種感受。並以首詩作為全詩的綱領。它的前四句:“玉露雕楓林,巫山武俠氣極。江天之間波濤洶湧,雲遮霧繞。”這和宋玉的《九辯》壹模壹樣,說“秋之哀也,怒也,草木蕭瑟,衰也”。然後,我寫了那個留在峽谷的詩人的憂郁處境。而那句“孤舟是故鄉心”已經隱約表達了我對長安的向往。

第二首和第三首還是關於夔州風光的。“凡北鬥王京花”這句話已經明確地指出了望京,可以說是為整組詩指明了主題。“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誦於心。學生少年不便宜,五陵輕肥。”即望京引發的詩人自身生命體驗的記憶與感嘆。第四首直接到長安,這是這組詩的壹大轉折。“聽說長安如下棋,天下太悲百年”這幾個字,表現了對“安史之亂”後局勢的無限感慨。以下大寫是長安誌的描述。

詩人要看長安,當然要先回憶壹下前些年搶救房間這件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情。因為詩人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所遭受的打擊是他人生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傷痕,所以他在詩中用和劉向來比喻自己,感嘆“功名薄”和“憂國憂民”。匡衡和劉向的直接進諫被當時的統治集團所拒絕,在這裏用這個比喻意義深遠。

說到長安,詩人不禁想起唐朝的宮殿和昆明池、曲江、貝林等名勝。尤其是曲江,給詩人留下了更加深刻和難忘的印象。“花萼穿城,芙蓉小源入關。”把“童”和“愁上邊疆”(3)聯系起來,可以想象詩人對時事的感慨有多長!天寶災難的爆發不是沒有原因的。前人曾認為杜甫的《秋興八首》可視為庾信的《悼江南詩》(王夢樓語)。其實這組詩《秋興》也可以和屈原的《傷逝》相提並論。他們對祖國的懷念和對戰爭的哀痛確實有著相同的胎息。

毋庸諱言,生活在封建時代的大多數詩人,他們的思想都有壹定的局限性。這在杜甫身上也不例外。《秋興八首》雖然著眼於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表現了作者憂世傷亂的心境,但他的目光始終在腐朽的朝廷之外。第二首《畫香爐倚枕》和第五首《上清索⑤點班》,都表明他們沒有忘記過去的經歷和為官的未來。而“雲移宮山,日頭繞龍林知聖面”⑥,更不免依附於封建統治者——皇帝的尊嚴形象,顯露其思想庸俗的壹面。

這組詩寫的是從夔州到長安,又從長安到夔州,有條不紊的往返。每首詩表面上是獨立的,實際上是壹個有機的整體。確實具有前人所說的“壹脈相承”“首尾對應”的特點(陳子端的話)。作者善於用這種克制的格律形式完美地表達那種復雜的思想和情感。與他同時代的人相比,這是非凡的,傑出的。比如和杜甫齊名的大詩人李白,比行比句都長。在他現存的詩集裏,七言律令寫得就更少了。壹直被人們傳誦的《鳳凰臺上》這首詩,它的對聯“武宮小徑草歪,錦衣古塵”和上下聯脫節,只能算壹個別扭體,不是七律的標準,也不能等同於杜甫深刻嚴謹的律詩《秋興》。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所寫的其他七律,都不如杜甫的《秋意盎然》那樣精雕細琢、獨具匠心。

在《秋興八首》中,也表現了作者藝術手法的多樣性。《秋繁華》這首詩本來是想表達壹種悲涼的心情。但作者更喜歡用大量輝煌華麗的句子來襯托他記憶中的長安這種情感,迸發出既陰郁又華麗的藝術色彩。比如第五首“西望瑤池中太後,東臨紫滿信”,第六首“繡柱珠圍黃鸝,錦纜牙襯白鷗”,第八首“香米啄鸚鵡粒,老鳳枝棲青樹”描繪的長安風光,和前面詩裏描寫的壹模壹樣。杜甫的另壹首詩《曲江對語》也有同樣的描寫手法,用“林隨雨燕濕,水隨風長”等華麗的句子來烘托曲江的荒涼景象。這壹切都顯示了詩人原詩多元化的藝術特征。

此外,《秋八首》的藝術多樣性還表現在句子的對仗上。七律和五律壹樣,都是唐代的新體詩,有壹定的格式。其中的兩種——平行對聯和頸聯——需要註意對仗。前兩句和後兩句可以不正式。除了《秋繁華八首》中的兩句對聯對仗之外,比如第二首“看石上藤月,已映得洲前花”和第七首“真是鳥語道盡,江湖處處有漁人”,就連最後兩句也是以對仗結尾。此外,這組《秋興》詩在兩聯對仗上也有很大變化。比如第壹條項鏈,“花開兩次”“獨舟”這幾個字是句子,後面的三個字是“再流壹天淚”“故鄉心”,讓句子有了轉折,增加了壹層意思。比如第八首的“香米啄殘羹剩飯”和“吳彼棲舊”的對聯就是壹個倒裝句,意思是香米是鸚鵡啄的糧食,吳彼是鳳凰棲舊的枝頭。因為描述主要是在香道和吳彼,所以使用了反向語法。這些也是作者的別出心裁,為後來的合法造句打開了大門。

這裏還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由頭至尾”是寫律詩必不可少的,比如第五、六聯就用了轉筆;《秋興八首》在這方面也可以突破格局。除了第五句和第六句的前三首詩,其余大寫只在後兩句用了筆。最值得壹提的是第八首,描寫環北風光,直到最後壹句:“光頭唱,低頭苦”。這種寫法在唐宋詩人寫的絕句中偶有發現。比如李白的“越王勾踐破吳貴,義歸家盡,宮女如花滿金殿,今日只剩鷓鴣飛”;陸遊的“細斟洋酒,嚼周楠的豆子,和伍肆壹起寫新句子。可惜這人老了。”都是在七言絕句的結尾用筆完成的。但在格律詩中並不多見。從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興八首》藝術手法的多樣性。他能夠在格律中遊走而不受格律的限制,這在七律的創作中表現出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