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徐誌摩詩歌的藝術成就和地位影響

徐誌摩詩歌的藝術成就和地位影響

徐誌摩在詩歌上的創作成就與其人格經歷密不可分。純潔、真實、熱情,他具有天才詩人的所有品質。他從小過著富足的生活,雖然日後家道漸衰,但瘦駱駝比馬大,這說明他無憂無慮的童年造就了他的性格,傳統的教育和留學經歷讓他在詩意的國度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另壹方面,他回國後的人生軌跡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他的性格體現在他的行動上,徐誌摩的行動和他的詩壹樣震撼人心。而徐誌摩對愛情的執著註定了他的痛苦。而這種痛苦讓他在詩歌中得到充分的發泄,也成就了他的詩名,這也是他詩歌中的最高成就。

(1)從形式上看,徐誌摩的詩歌具有內在與外在高度統壹的美感。

他遵循聞壹多的三美論,即所謂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但他有自己獨特的實踐,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各種詩歌風格的嘗試上。他認為每種詩歌風格都有它最適合填充的內容。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對徐誌摩詩歌諸多方面的嘗試突破和對十四行詩、散文詩的突破。他敢於突破古典抒情方式,融入西方各種思潮。他還大膽創造新的風格,敢於為新詩開辟新的節奏,具有優美的意境和審美。

(2)在格律方面,徐誌摩的探索避免了新詩過於松散,內容膚淺模糊,從而使內容更加內斂深刻。

聞壹多在談詩格律時談到了三美,這在徐誌摩的詩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落實。茅盾曾批評徐誌摩的詩《不知風吹向何方》說:“我們可以指出,這首詩形式優美,筆調整齊,音調鏗鏘。但是詩人告訴了我關於我們的什麽?這是很少的。”但詩歌的成敗,並不是以傳達內容的多少為標準,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是壹種心境,是壹種情感的交流。壹首詩的內容應該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抒情詩。傳達感情的豐富性和真實性是壹首詩成敗的重要標準。

現在我們來看徐誌摩的外在形式,主要講格律的創新。徐誌摩詩歌的格式簡單卻變化多端,讓人生出許多美感。比如他的詩《海韻》,每壹節的基本格式都是單行兩行退格的形式,單行中的字也大致相同,只有壹點小小的變化,但正是這壹點小小的變化,才讓詩意味深長,唱了三首,回味悠長。

徐誌摩對音節的處理也是“煞費苦心”的管理。據說徐誌摩是壹位天才詩人。

這是真的,但他無疑是勤奮的。讓我們看看他的《希安·諾拉的壹首歌》

最是那低頭的溫柔,

像壹朵蓮花,克服不了涼風的羞澀。

保重,保重,

寶藏裏有甜蜜的悲傷-

沙揚諾拉。

石安的娜拉原是首席詩***18的壹段,收錄於1925年八月石馬的詩中。再版的時候只剩下最後壹節,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小段。“希安的娜拉”在日語裏是“再見”的意思。但當徐誌摩把它放進他的詩裏時,它是清脆而有形的,觸地被賦予了詩意。這首詩也反映了許詩歌的壹般格律特征。從格式上看,全詩向下傾斜,給人壹種氣勢,曲折有致。看韻,他也懂古典詩詞的要義,“柔”“羞”“愁”的和諧,抑揚頓挫。徐誌摩小時候會寫駢文,從中也能看出他的功力。

徐誌摩的詩歌在結構上獨樹壹幟。除去內容列表,從形式上看,他的詩還有幾個新類型。壹個是比較擺放整齊的方形,和聞壹多的壹致。聞壹多的詩歌風格大多是整齊的豆腐塊,可能是受古典詩詞的影響,講究句式和用詞的統壹。如他的詩《石湖胡同7號》《永別康橋》《流浪》等。另壹種是具有長部分的矩形塊,以交替退格(或多行退格)的形式,通常後退壹個或兩個空格。比如他的詩集《去吧,尋找壹顆星》、《告別劍橋》等。第三種是各排齊平,但從後面看參差不齊,形成錯落有致的美感,如“不知風吹向何方”“偶然”。第四,每句話後面都有壹個錯別字,形成倒臺階,如《希安》和《埃克沙特教堂前的諾拉》第壹節。至於其他詩體,也是這些形式的變體或幾種形式的綜合運用。

這些形式在徐的詩歌中都有很好的運用,並與詩歌內容完美結合。看許的詩,用眼睛就能感受到壹些詩的美。當妳用心體會過,妳會發現他的詩都是才華橫溢、色彩斑斕的怪姑娘。而且徐誌摩壹直在不斷的尋求創新,針對不同的內容尋求不同的表現形式。他的十四行詩和壹些散文詩都是這樣的嘗試。他認為每首詩都有自己合適的表達內容。因此,他堅持不懈的嘗試和不斷的創新為新詩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在格律方面。

(3)徐石的意境無疑是美的。意境主要是指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現實並存的那種意象系統,以及由此誘發和發展起來的審美想象空間。聞壹多所說的繪畫之美,應該也包含在其中。意境的最低要求是必須是意象,然後將意象帶到壹個所謂的意境。再來看徐誌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中的壹朵雲,

偶爾投射到妳的心裏-

妳不應該感到驚訝,

沒必要高興-

瞬間消失了。

妳和我在黑暗的大海中相遇,

妳有妳的,我有我的,方向;

妳還記得很好,

妳最好忘記

這個路口互相照耀的光!

“偶然”本身就是壹個副詞,很抽象,但通過作者的描寫,這個副詞被豐富起來,形象生動,成為壹種美好的意境,不得不讓人感嘆。但這首詩最成功的地方,應該是作者在完全不被註意的情況下,把很多矛盾融合成壹首詩,重讀之後才覺得耐人尋味。這種矛盾主要體現在詩的題目與詩的內容的矛盾上,既抽象又具體,也體現在詩的內部,“妳”與“我”的對立,“驚喜”與“喜悅”的對立,這些既矛盾又統壹,使得第二首詩具有巨大的張力和強烈的感染力。

在徐的詩歌中,《別康橋》最為著名,但他的《海韻》在語言、內容、思想等方面並不遜色。在這首詩中,少女的形象深入人心,有壹種讀壹遍就能受用壹生的強烈震撼力。女孩鮮明的形象,像壹座佇立在海邊的雕塑,綿長而深邃。

總的來說,徐的每壹首詩都是壹個生動的意象,這個意象或傳達壹種情感,或象征壹種精神或力量。但毫無疑問,都是唯美的意境,在明清之際新意深遠,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吸引了讀者的目光。* * *明屬於文學理論範疇,是文學接受的最高階段。它是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的壹種精神契合,從而體現作品的力量,提升人的人格,徐詩歌的意境就具有這種強大的力量。

徐詩歌的意境不同於古代。意境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壹個術語。最早見於劉勰的《文心雕龍》。晚清王國維是大師,提出了“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的思想,而讀許的詩,仿佛進入了壹個無我之境。他的詩不僅僅是古詩詞中所謂的情景交融,還有壹種強烈的抒情性,讀來有著強烈的抒情感染力和無窮的魅力。

(4)“魂”是徐誌摩詩歌中的壹種氣質和內涵。往往詩人腦海中的靈光壹閃,經過詩人的加工,就會成為絕唱。徐誌摩和泰戈爾壹樣崇尚靈性。他們也是好朋友。泰戈爾訪華期間,徐誌摩擔任翻譯,住在上海徐的公寓裏。泰戈爾臨行前給徐誌摩寫了壹首詩:山望做鳥,卸去重負。可見泰戈爾對徐誌摩的影響之大。而靈魂往往是天才所擁有的。徐誌摩在談到天才時曾說:充分培養藝術本能,充分鼓勵創造天才,在深刻的快感和痛苦的火焰中磨礪我們生命的纖維。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徐誌摩並不是壹個純粹的浪漫主義詩人,但他身上有壹種“雜”的東西。浪漫主義文學以強烈的主觀態度、激昂的情感力量和奔放的幻想精神,將理想主義文學發展到了極致。和英國詩人柯勒律治、雪萊等人壹樣,徐誌摩身上也有他們的影子,但並不完整。深表同情,但這與徐誌摩詩歌中的審美傾向並不矛盾,反而顯示了詩人高超的手法。

“可憐的我,我快餓死了,有錢的爺爺!”

大門裏有歡聲笑語、紅爐玉杯;

“可憐我,我快餓死了,葉有福了!”

門外的西北風笑著說:“叫華活該!”

正是通過這樣鮮明的對比,作者更多地體現了名字的悲劇,世界的不公,能夠強烈地引起人們的反感。

徐誌摩的精神也體現在他的文章裏,像預言壹樣,令人驚訝。死亡是每個詩人都曾深入思考過的永恒話題,但像徐誌摩這樣能在生前生動描述自己死亡的人,卻是前所未見。

”與此同時,天空中的小黑已經逼近我的頭頂,形成壹架飛行機器。突然,機器往壹邊壹走,壹團光球直奔賭註,砰的壹聲巨響——它粉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給天空增添了幾堆碎雲。

1936 165438+10月19徐誌摩從南京飛到北平。因為大霧,飛機在濟南附近墜毀,壹顆星星落在了聖人的故鄉齊魯。

是的,他悄悄地走了,揮壹揮衣袖,化作壹朵雲。

他和泰戈爾約好了壹起慶祝七十大壽,但他去的很早,他的離去是那麽的美好,仿佛上帝召回了他在人間的天使。

徐誌摩的詩歌在白話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方面具有開拓性。首先,在詩歌格律上,很多都值得現代詩人借鑒和學習,有些方面更是後輩望塵莫及。當時提倡詩格律,對於防止詩歌在文化上的流散,尋求新詩在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還有他詩歌優美的意境和審美追求,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美學遺產。他才華橫溢,他的詩充滿了靈性,但他並不放縱自己的才華。他只是將它們展現的淋漓盡致,有節制,開放但不放縱。他就是這樣創造了壹份美麗的遺產,那首美麗的詩已經像小溪壹樣在妳的胸中不經意地流淌成了壹條河。我相信,在未來,我相信他的詩歌會繼續流傳下去,成為現代文學寶庫中的壹顆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