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幼兒園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幼兒園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古人雲:“背唐詩三百首,即使不會寫。”。童年是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能在這個時期背誦大量的古詩詞,不僅能訓練孩子吐字準確、發音流暢,還能讓孩子品味詩詞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詞的內容對於孩子來說有些深奧,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培養幼兒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是教師的壹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文教學經驗,嘗試了古詩詞“四步走”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據古詩詞內容的特點,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特點,我認為促進幼兒對古詩詞興趣的關鍵是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圖片展示——講故事——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我的教學方法以古詩《同情農民》(唐·沈李)為具體例子,作如下陳述。

古詩《悲憫農民》的詩句大致是這樣的:農民在烈日下鋤地,汗水滴在苗下的土地上。誰知道人家碗裏的每壹粒米都是農民辛辛苦苦買來的?

對於沒有野外工作經驗的幼兒來說,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和要表達的情感無疑是困難的。所以我主要是在吸引孩子興趣的基礎上,用圖片、故事、表演等方法對這首唐詩進行分析解釋,然後用各種方法讓孩子鞏固知識。

首先,圖片顯示

3-6歲兒童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象思維。圖片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所以用圖片再現古詩詞的情境,把古詩詞的內容形象化,是幫助孩子理解古詩詞內容的最直觀的手段。

首先,在正式學習古詩《悲憫農民》之前,我會用自己專門畫的兒童掛圖或者簡筆畫來展示《悲憫農民》的意境和內容。首先,我會展示完整的畫面,給孩子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孩子仔細觀察,大膽說出畫面上有哪些場景。直觀的畫面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田間的辛苦。了解完整的圖片內容後,分組展示圖片,以組圖的形式展示古詩詞。每幅圖對應相應的壹首詩,讓孩子看到有多少個單詞,數壹數每句話有多少個單詞。同時,老師朗讀古詩,讓孩子初步了解這首古詩的結構,感受其獨特的韻律和節奏。

圖片展示階段主要是讓孩子對古詩詞有壹個直觀的體驗,對所學古詩詞中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有壹個大致的了解。

第二,講故事

故事是壹種孩子百聽不厭,容易接受的學習方法。我經常把孩子難以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帶著感情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孩子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直覺的、膚淺的,只有在老師及時恰當的引導下,才能對事物有更全面的認識。為此,我在講故事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讓孩子自由講述,然後老師根據孩子的發言進行總結,最後老師完整地為孩子講述故事。

我把《同情農民》這首詩改編成了這樣壹個小故事:幼兒園裏有壹個叫彭彭的小男孩。彭彭對食物非常挑剔,尤其是米飯。這天中午,在幼兒園吃炒飯時,彭彭很擔心這碗飯。他只是不想攪拌著吃。過了壹會兒,他把米飯灑了壹桌子。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讓他把灑出來的飯撿起來。他嘀咕道:“我不喜歡,就不接。如果我撿起來,我也不會吃。不過是幾粒米而已。”老師聽了彭彭的話,嘆了口氣說:“我給妳講壹個關於大米的故事吧。”

這些大米都是農民伯伯通過辛苦勞動買的。烈日下,他們揮舞著鋤頭,在田裏辛勤勞作。烈日下,農民伯伯的汗水滴下來,浸濕了衣服和地面。盡管如此,他們仍然拒絕騰出時間休息。農民伯伯說:“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帶來豐碩的果實。”我們平時吃的菜都是農民伯伯用辛苦的汗水買來的。如果他們知道我們的孩子在浪費食物,他們會多麽難過。

聽完老師的故事後,彭彭羞愧地低下了頭。他默默地拿起桌上的米粒,對老師說:“我再也不浪費糧食,再也不挑食了,因為農民伯伯太辛苦了。”

聽到彭彭巧妙的話語,老師如釋重負地笑了。

這個通俗易懂的故事會加深孩子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

三、行動表現

在孩子理解了古詩詞的內容後,老師可以邀請願意展示自己的孩子上臺表演古詩詞。讓孩子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古詩詞的內容,既能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能調動孩子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

古詩“憐農”,除草時已是正午,汗水滴下泥土。誰知道中餐每壹粒都是硬的。孩子會根據詩中的內容主動創造動作:雙手握著鋤頭,不停地鋤地,然後用手擦壹會兒臉上的汗。用這些細致的動作來表現農民伯伯的辛苦。

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呈現古詩中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的畫面。因為孩子自己扮演角色,古詩詞中的角色不再是銀幕上冷冰冰的人物,而是自己或同伴。這樣壹來,孩子們勢必會對古詩詞中勤勞揮汗的農民伯伯這個角色產生親切感,自然加深了內心的體驗。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內心的體驗,感受到了古詩所表達的情感,也體驗到了用動作、表情、手勢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第四,復習鞏固

古詩詞復習鞏固的方法有很多。我常用的方法有:情景法深入生活,配樂唱詩。

深入生活情境,即將兒童帶入社會和自然,選取與詩歌相關的典型場景作為兒童觀察的對象,用語言描述清晰地呈現在兒童面前。復習《悲憫農民》這首詩的時候,我領著孩子們到我們幼兒園的後山坡上看農民耕種。共情經歷了農民勞動的艱辛,也加深了孩子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背誦。

在以詩配樂的方法中,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獨特的旋律和節奏塑造了音樂的形象,給聽者帶來獨特的意境。我在背誦《悲憫農民》的時候,經常會給孩子配上壹些古樂或者輕音樂,配上古詩詞的意境。在孩子自由活動的時候輕輕播放這些音樂,讓孩子繼續學習鞏固。在用音樂渲染的情境中,孩子往往會不自覺地輕輕背誦這首詩。

經過反復鞏固,孩子能夠正確、流利地背誦《悲憫農民》這首詩,並學會背誦。

我堅信“熟能生巧,能背出300首唐詩。”所以我更註重古詩詞的教學。我通過看圖、講故事、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帶領孩子學習古詩詞。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孩子對古詩詞的興趣。每當我開始播放相關的音樂或者說出壹首詩的標題,孩子們就會大聲背誦。古詩詞讀得越多,孩子就會越理解詩詞中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教會了孩子學習這首古詩,還取得了壹些額外的成果:圖片展示的環節培養了孩子細致的觀察能力;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獨立講故事,勇於在群體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動作表現這壹環節也讓孩子體驗到用動作、表情、手勢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總之,我覺得這種方法更適合幼兒園的古詩詞教學。在今後的古詩詞教學中,我會進壹步研究探索更適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