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提高鑒賞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學習作者的語言技巧:巧妙運用比喻和通感,精心選擇動詞和疊詞。
3.訓練整體感知和思考語言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1.這篇文章語言優美,景色生動。要加強閱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魅力。
2.理解重點句子,提高對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引導學生關註社會,追求理想。
2.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欣賞風景寫作簡潔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困難
品味和理解文本的寫作特點,情景交融,“情景語言”和“情感語言”
教具
多媒體課件
班級安排
2個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類
[介紹新課]
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柳枯了,有再綠的時候;桃花謝了,但又開了。但是,聰明的,告訴我,為什麽我們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有人偷了它們:那是誰?它藏在哪裏?他們自己逃走了:他們現在在哪裏?……
(“趕緊”)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臨近了。
壹切看起來就像剛睡醒,我欣喜地睜開了眼睛。山潤了,水長了,太陽臉紅了。……
(春天)
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們常常能在文章中流露出來的柔情裏感受到壹種古樸與古典。
優雅而富有詩意的美。今天,在月光的陪伴下,我們將去清華校區西院景春園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每天散步的地方感受美景。
[推廣新課程]
老師:首先,請自由閱讀課文,找出這篇文章寫了什麽。
學生自由朗讀。
老師:請告訴我們,這篇文章的內容是什麽?
生:我主要寫的是作者在月夜走在荷塘裏的所見所想。
老師:說得好。“所見所想”這個詞更準確。那麽,妳能給我講講這個“看”和“想”的大概內容嗎?
生:看到了月亮和樹,想到了壹些詩詞。
老師:請坐下。是的,如果只從“看與想”的角度來看,文章的內容確實沒有超出這位同學的總結。但是,在剛才閱讀的過程中,妳壹定感覺到了,在這些“看”和“想”的內容中,透露出了作者當時的心情。比如文章開頭第壹句就說——
生:(齊答)“這幾天心裏挺不安的。”
老師:對,就是這句話。我們稱之為本文的“文學眼”。(在黑板上寫下“燕文”二字)所謂“燕文”,顧名思義,就是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這句話提醒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要註意什麽?
生:(吵鬧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是壹種什麽樣的心情,為什麽不安靜,如何表達這種躁動...
老師:很好。接下來,我們就順著作者在荷塘漫步的足跡,看看作者的“所見所想”與“這幾天我的心相當不安”是如何關聯的。接下來,我會讓壹些學生讀前三段的內容。誰先走?
壹些學生舉起了手。
老師:很好。請這位同學。
學生閱讀段落1到3。
老師:請評論。他是怎麽讀書的?
生:我覺得是本好書。語速比較符合當時走路的場景。
生:他的第壹句話和我處理的差不多,能突出壹種擔心的意思。
生:我覺得他整個第三段處理的不夠好,缺乏壹種“自由”的心情。尤其是那句“我就當是賞荷香無邊月色”應該有幸福的意思。
老師:看來所有的評委都很稱職。(眾笑)他們說得有理有據。的確,作者的感受在這三段中應該有所變化。就像幾個同學說的,壹開始是“不安分”,有壹種厭煩的感覺。接下來,他想“賞荷香無邊月色”。這時,作者似乎想找到壹條出路。
學生們沈思,點頭,偶爾小聲說話。
老師:既然作者說的是“利益”,那麽(停頓)“利益”在這裏應該怎麽解釋比較好?
生:意思是“享受……享受”。
老師:對。所以剛才這位同學說要讀壹個快樂的心情也是有道理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作者欣賞的是什麽樣的風景。誰來讀第四段?
學生大聲朗讀第四段。
老師:請先總結壹下。作者在這段文字中寫了哪些場景?這些風景有什麽特點?
生1:有葉有花。寫葉子主要是寫很多,比如“我期待田甜的葉子”,寫葉子很高。寫花就是寫花是怎麽開的,比如“有的是優雅地開,有的是羞澀地開。”
生2:我寫花的時候,也寫了花的芬芳。“微風吹過,帶來縷縷清香,像遠處高樓上淡淡的歌。”
老師:讓我問妳壹個問題。這裏寫的花香有什麽特點?
生2:花香不是很濃,有則無。
老師:如果是,如果不是,那很好。那麽作者這樣寫花香和直接寫“如果有花香,如果沒有”有什麽區別呢?
生2:(猶豫)...我不知道。
老師:請坐下。想壹想,討論壹下。
生:(討論)應該比較形象吧?
老師:那妳通過什麽方式來想象這些花呢?
健康:...
老師:聽句子,“他笑得好甜”。“笑得那麽甜”在這裏是壹種什麽樣的表達?
看到學生的疑惑,展示投影。
投影。《出埃及記》1:突然,是壹片茂盛的草地,像充滿愛的音樂。(劉·《長江三日》)
例2:歌聲,像黑暗天空中的星星,越聽越亮,像幾個女神的手,壹起按下了生命的鑰匙。(臧
g家族《春鳥》)
《出埃及記》3:自由飛花輕如夢,無盡絲雨細如愁。(秦觀)
通感是壹種將適合壹級感官的詞語巧妙移植到二級感官,使各種感官相互溝。
常見的修辭格。因為感官已經轉移,這種比喻也被稱為移情。
老師:妳明白嗎?能否結合這幾個句子,談談他們是如何運用“通感”這種修辭手法的?
生:例1的句子把小草比作音樂,從視覺到聽覺的變化,應該寫出了小草看起來的那種安靜的感覺。
生:例2中的句子把唱歌比作壹顆星星,從聽覺變為視覺,以此來表現唱歌帶來的看到光明的感覺。
生:例3把內心看不見的悲傷和外面看得見的雨聯系在壹起,顯得充滿憂郁。
生:乍壹看,這些句子都像是隱喻。
老師:沒關系。的確,有些學者認為通感是壹種隱喻。錢鐘書先生用兩個例子來說明這種類似於隱喻的語言現象:“光”是視覺感受到的,“響”是聽覺感受到的,它們在壹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交流的。“興奮”中的“熱度”可以用觸覺感受,“噪音”可以用聽覺感受。我們常說的“這裏很熱鬧”,就是能打通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而“冷靜”中的“冷”和“靜”也是連接觸覺和聽覺的。這種修辭格的好處是通過調動多種感官的參與,增強句子的感染力和生動性。比如文中這句話打通了哪兩種感覺?
健康:聽覺和嗅覺。
老師:好的。接下來,請再次自由閱讀這壹段,並選擇壹些妳喜歡的句子。
學生大聲朗讀,老師巡視指導閱讀技巧。
老師:請談談妳欣賞的句子。
生:“葉子高高地露出水面,像壹襲婀娜多姿的舞裙。”這句話用了壹個奇怪的比喻,用裙子比喻樹葉。
老師:那妳能告訴我這個句子顯示了葉子的什麽特征嗎?
生:寫出荷葉的形狀。舞者的裙子應該是指她們的舞蹈裙,可以隨著舞者的動作而移動。
起來吧。
老師:妳很有想象力。那麽這句話可以說是用什麽方式寫的。
生:比喻,以寫靜。
老師:妳理解得很好。能舉幾個動寫靜的例子嗎?
生:(暫時無法回應)...
老師:請坐下。妳已經很理解這句話了。我再舉個例子:紅杏枝頭春意盎然。這首詩也用這種方法嗎?
生:對。杏花那壹幕,是用“鬧”這個動詞寫的。好像桃花也在動。
老師:還不錯。以後要多關註這種以動寫靜的方法,了解它們“活”靜物的功能。好了,請同學們繼續說。
生:“清風拂過,送來壹縷清香,仿佛是遠處高樓上的幽幽歌聲。”這時,葉子和花也微微顫動了壹下,像閃電壹樣,瞬間穿過了荷塘。“除了利用通感,我覺得作者的細心觀察也值得學習。因為如果只寫靜態的荷葉,就顯得有點無聊了。
老師:妳講得很好,很有品位!的確,作者抓住了“動”的瞬間,在月夜寧靜的荷塘裏做出了改變。其實這種變化是為了突出“動”還是“靜”?
生:要強調“靜”。
老師:妳同意嗎?
學生們點頭表示同意。
老師:很好。荷葉、荷花、荷香,微風形成的“浪痕”,正是作者此時看到的。總之是月光下的荷塘。
板書:月光下的荷塘。
老師: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五段。請先總結壹下本段的主要描寫對象。
學生默讀,思考。-
老師:這裏的“看”是什麽?
生:主要寫了月光。
老師:是的。這壹段中的“看見”確實是以月光為背景的,那麽請總結壹下作者在這壹段中用了哪些角度和手法來寫月光。
生1: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靜靜地澆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這句話用“流水”比喻讓月光動起來。
老師:還有壹個動詞-
健康1:腹瀉。
老師:對。然而,這“腹瀉”是什麽?
生1:“安靜”,很安靜。
老師:所以,這個詞也符合當時的環境特點——
生1:月夜。
生2:這裏作者也用陰影寫光。比如“高處的灌木叢投下參差斑駁的陰影,陡如鬼魅;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影子,像畫在荷葉上。"
老師:(提問)除了用陰影寫光,還有哪些技法?
生2:這裏再次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像這句話“光影有和諧的旋律,如梵高靈上演奏的壹首名曲”,由視覺變為聽覺。
老師:(鼓勵)學以致用。妳很快就掌握了通感的修辭。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上面同學提到的這些話。實際上,它們是從兩個角度為壹個對象而寫的。哪兩個角度?
生:(討論)正面和側面。
老師:很好!了解了作者“看到了什麽”之後,我們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這壹段的內容——
《荷塘月色》。
老師:現在,請妳再自由朗讀這兩段,註意作者運用各種表達方式達到了什麽效果。
效果。
學生可以自由閱讀。
[知識擴展]
老師:請合上課本。讓我們做個小測試。
投影。
(1)的荷花池上,葉子最迷人。葉子高高地露出水面,像舞者的葉子
裙子。樹葉中間,散落著壹些白色的花朵...
(2)微風吹過,帶來陣陣清香,仿佛是遠處高樓上淡淡的歌聲。
(3)葉子本來是並排挨著的,所以有明顯的波紋。
(4)葉子下面有流水,被遮住了,看不到壹些顏色;樹葉更多地暴露在風中。
(5)月光如流水,傾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朵上。"
(6)荷塘裏飄著藍霧。
雖然是滿月,但是天上有壹層雲,所以不能發光。
老師:請根據妳剛才的記憶填空。
學生熱情高漲,依次填空,與原文基本壹致。
老師:看來大家對課文都很熟悉,對妳來說不難!
笑吧。
老師:是的,請考慮壹下。這些詞有什麽特點?
生:都是重疊詞。
老師:對。妳能談談在這裏使用這些詞的好處嗎?
生1:易讀,不緊不慢,易記。
生2:有很強的裝飾作用。比如“葉下有流水”,讓人想到“愛與情”。看來水是有感情的。
老師:太好了!
生3:我覺得這些詞也能更準確的表達出景物的特點。比如“田甜”、“米米”這兩個詞,描述的是很多葉子;“月光如流水,靜靜地傾瀉在這壹葉壹花上”,“靜”表現的是流水緩慢舒緩的樣子。
生4:這句話,“雖是滿月,天上有淡淡的雲。”這個“昏”不僅形容雲,還形容月光不是很亮,有點模糊。
老師:(追問)妳的發現很重要。不僅是這句話,壹句話中重疊詞的使用也造成了這種
意思是-
生4:就是那句“薄綠霧浮荷塘”。
老師:對。妳看,這兩句話,壹句是關於天上的月亮,壹句是關於——
生:(吵鬧地)荷塘上的霧,水裏的花...
老師:(笑)霧裏看花,水裏看月亮,多美的地方啊!(學生會意地笑了笑)是這樣嗎?
生:(笑)不全是。
師:水中似無月,霧中看花是壹定的。(笑生)好吧,薄薄的藍霧把葉子和花弄成什麽樣子了?淡淡的雲是怎麽讓月亮掛在天上的?
生:《夢裏有青紗》《所以不能發光》。
師:就像古詩裏說的“煙籠寒,月籠紗寒”,我們可以用壹個詞來概括這個環境。用什麽詞比較合適?
生:(齊答)朦朧。
老師:太好了!看來我們在這裏對疊字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再來看看這個。
舉幾個例子。
投影。
梨花院溶月,柳絮塘幽幽風。(顏姝)
聲音緩慢
李清照
找來找去,又孤獨又難過。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停止呼吸。
三杯兩盞酒,怎麽能打得過他,風裏來晚了?
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
黃花堆得滿地都是。現在誰能摘?
看著窗外,壹個人怎麽會黑?
梧桐更是毛毛雨,黃昏滴水。
這壹次,第壹個,總是壹個,悲字!
老師:請談談妳在這兩部作品中使用疊字的效果。
l:《溶》好像寫的是院子裏月光的場景,《昏》寫的是微風拂面的感覺。好像很舒服。
生2:李清照的歌,似乎讓人看到當時的作者就覺得不好。
老師:這位同學把李清照的這十四個字說得很好。至於顏姝的這句話,那不是壹種愉快的心情,而是壹種惆悵。可以理解為詩人的惆悵情懷,如這庭院裏的月光,池塘上的清風,吹不走,拂不走。我們註意到,這裏的疊字和我們在文中看到的壹樣,都有增加作品音樂美的作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清脆悅耳,容易記憶。以後在閱讀的時候,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都能感受到它豐富的表現力。
[課程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看到《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非常細膩動人,營造了壹種古樸典雅的意境。讀著這部分文字,壹個個畫面清晰地出現在我們眼前:綠野、荷花、清香、流水、月色溶。這裏有詩,這裏有畫,這裏有情。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隱隱的喜悅。然而,我們還有壹個疑問,那就是作者開篇所說的“這幾天心裏挺不安”所透露出來的不安情緒,在這月光下,在這荷塘上,融化了嗎?作者的心情會怎樣?請課後再研究這篇文章,尋找答案。
下課了!
[作業]
1.閱讀並背誦第4和第5段。
2.完成壹篇文章20。最好使用比喻、擬人等。要用兩個字左右寫山水人物,而且最好考慮用疊字或者寫壹兩個通感句。
第二節課
[介紹新課]
1.檢查背誦。
2.對練習進行評論。
[推廣新課程]
老師:最後壹節課,我們和作者壹起走出家門,欣賞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的朦朧古樸意境。晚清學者王國維對文學作品中的意境有壹句話,“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當有我的境界時,我看事物,所以壹切都是我的顏色。”在談到愛情和風景的關系時,他說“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愛情詞。”那麽在《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中,作者所描寫的景物和作者心中的感受有什麽關系呢?請在課文中找出壹些能表達作者心情的句子。
l:“路上只有我壹個人,背著手走來走去。”這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喜歡超越平時的自己,去另壹個世界。我愛熱鬧,愛平靜;喜歡群居,喜歡獨處。就像今晚,壹個人在這無邊的月亮下,什麽都想,什麽都不想,就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白天必須做的事,必須說的話,現在都可以忽略。這就是獨處的美好,我會享受無邊的荷香月色。“這裏的意思好像是說要擺脫什麽東西,所以他說要獨處。
老師:(笑)就是這個意思。好像妳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眾生笑)俗話說“心中有憂愁”,人的心情有時候也是壹樣的!但是,為什麽這個時候作者要壹個人呆壹會兒呢?
生2:作者在第六段有這樣壹句話:“此時最熱鬧的是樹上的蟬聲和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都沒有”,這說明作者此時有些失落,與這裏的熱鬧沒有聯系。”
老師:是不是更孤獨?
生2:對。。
老師:沒錯。所以這和前面描寫的景色中的歡樂是不壹樣的?
生2:對。說到這裏,作者的心情又下降了壹點。
老師:很好。妳的回答提醒我們,作者的心情並不是壹路向著更快樂的方向。
是的。妳可以跟著這個變化,看看作者的心情是怎麽變化的。
生3:還是作家情緒回落。
老師:說說妳的依據。
生3:因為下面有這麽壹句話“這真的很有趣,可惜我們現在沒有快樂可以享受”,和“精彩屬於他們,我壹無所有”的意思是壹樣的。
老師:很好!的確,這兩個內容是作者此時在荷塘漫步時內心感受的另壹種表達。
換句話說,歡樂是壹方面,悲傷是另壹方面。妳想想,作者通過描寫荷塘月色來寫歡樂,那麽悲傷呢?還是借助景物描寫?
學生討論。
生:不借助布景,這裏主要是作家的“思考”。
老師:這個想法是從哪裏來的?
生:從眼前的荷塘,想到了《采蓮賦》。
師:“采蓮賦”的內容是什麽?
生:姑娘們蕩著船,唱著色彩鮮艷的歌去采蓮。
老師:作者是怎麽概括這樣壹個場景的?
生:“那是個熱鬧的季節,也是個浪漫的季節。”
師:也就是說,采蓮府裏的人——
生:很開心。
老師:還不錯。作者在寫“興奮是他們的,我壹無所有”這句話之前是不是也突出了壹種興奮?
生:對。樹上的蟬和水裏的青蛙也很活潑。
老師:所以這裏反復寫的激動,和作者此時的心情壹模壹樣——
生:對比。
老師:很好。作者反復用對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其實這種情緒作者壹開始就已經表現出來了。怎麽說呢?
生:(齊答)“這幾天心裏挺不安的。”
老師:看得出來作者是帶著壹顆尋求解脫和安寧的心來的,結果還是沒有解脫。妳這樣認為嗎?
學生交談。
生1:是。作者雖然把荷塘月色寫得很美,但是這種美,反過來更多的表現在他的內心。
擔心。
生2:文末也有這個意思。作者寫道,“當我這樣想的時候,突然擡頭,覺得已經是自己的門了;輕輕推門進去,沒有聲音,老婆已經睡了很久了。”仿佛又回到了作者剛出門時的場景,好像什麽都沒變。
老師:怎麽會不變呢?妳開頭不是說“我老婆在房間裏拍著閏,迷迷糊糊地哼著睡眠歌”嗎?
生:那也說明環境的安靜。
老師:還不錯。似乎這種環境中的“靜”貫穿了全文,蟬、蛙的熱鬧,采蓮賦中采蓮場景的熱鬧,都與這種“靜”形成了對比。同時,這也正好反映了作者的內心——
生:(齊答)不淡定了。
老師:好的。剛才大家的理解中出現了壹些關鍵詞:無聊、孤獨、喜悅、失落、相當不安等等。看來作者的心情確實是焦躁不安的。有沒有想過為什麽作者內心“相當不安分”?
學生交談。
生1:我看了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表達了作者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恨,也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命運的迷茫。
生2:可能是壹種想家的感覺吧。因為文中說“這讓我真的很懷念江南。”
老師:真的嗎?朱自清是哪裏人?
生2:紹興人。
老師:看來妳真的認真讀書了。挺好的。妳還有其他的理解嗎?
健康:...
老師:剛才大家表達的意見說明我們對作品進行了探究,這是壹種很好的閱讀習慣。是
是的,此時人們對朱自清先生的“相當不安分”做了許多解釋。有人認為源於蔣介石。
對“412”反革命政變的反感,與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有關,不能說沒有道理;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在結尾,作者說“這讓我最後懷念江南”;也有人認為,源於作者作為壹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的苦悶和仿徨;甚至有人根據壹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躁動”源於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各種意見,不壹而足。但是,我們知道,朱自清先生作為文學大師,也和我們大多數人壹樣,是壹個兒子、丈夫、父親。他自然有壹些和我們相同或相似的感覺。在這裏,不管他的無聊是什麽,也不管他的“相當不安分”從何而來,似乎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文本中讀到了這種情緒,這正是文學作品的意義所在。但是,有壹個事實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那就是作者為什麽要選擇《荷塘月色》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學生們互相交談和交流。
[知識擴展]
生:我想到了“清漣無妖,泥無染”這句話。蓮花是高尚品格的象征。
學生們點頭表示同意。
老師:是的,不僅蓮花象征著高貴,而且明月也有她的象征意義。妳想到了哪些詩詞?
生:(連聲回答)擡起頭壹看,發現是月光,又沈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老師:(笑)大家的積累都還不錯!那我們是不是認為明月只代表鄉愁?
生:應該是吧?
老師:不完全是。我們來看看這兩首詩。
投影。
月球
杜甫
四更山吐月,水夜明。
塵盒開鏡,風簾上鉤。
兔子應該對仙鶴的毛有所懷疑,而蟾蜍喜歡貂皮和毛皮。
考慮到妲己的稀缺性,寒耐九秋。
嶽西
李商隱
草下蟲葉霜,柱子壓湖光。
兔寒蟾寒桂花白。這壹夜,大鵝應該是心碎了。
師:在這兩首詩中,杜甫的那句“慮女子之稀少,忍寒氣九秋”,是通過寫嫦娥來寫他孤獨而悲涼的壹生;李商隱的那句“兔冷蛤蟆冷桂花白,今夜卻要斷腸。”表面上看,詩人是在訴說月中嫦娥的落寞,實則蘊含著詩人的自憐。這不是鄉愁的問題。兩位詩人借助“月亮”這壹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無能、落魄、孤獨和人生失意之情。那麽結合作品的背景,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月亮是否也有這樣的仿徨感和挫敗感呢?
學生們沈默不語,若有所思。
[課程總結]
老師:朱自清寫《荷塘月色》的時候,是壹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像歷史上許多追求高尚品格的文人墨客壹樣,他也曾抑郁迷茫。但朱自清先生始終把真理和進步作為自己的追求。因此,20年後,壹旦祖國的命運與自己聯系在壹起,他就毅然融入時代潮流,成為壹名堅強的革命民主戰士。當我們聯想到20年後的朱自清和今晚這個月底正在這個荷塘裏散步的朱自清,會不會對這個平淡而朦朧的場景有壹些新的感受?
老師:(又在學生的沈默和沈思中)下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