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句“以前看送別君,現在聽玄禪,我卻歸來”,塑造了壹個知識淵博、深情款款的形象——“我”,是詩題中秋天的象征。她回到人間,就去尋找她久違的“先生”——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看黃鞠的那壹刻,當她聽到秋蟬的歌聲時,她回到詩人身邊說再見。在這裏,詩人采用擬人的手法,從彼岸汲取筆墨,生動地營造出壹種奇妙而富有感情的意境。根據《禮記·月令》記載,菊花應在季秋,即秋來冬來之時;蟬在秋夢唱歌,那是在秋來的夏末。《看黃鞠》和《聽玄禪》生動準確地理解了秋風去而復返的季節。
顓頊的詩《睡前五夜,鏡中壹年》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寫的。詩人說:五點鐘,涼風習習。壹聽到這個熟悉的聲音,我就知道是“妳”回來了。壹年不見,“妳”還是那麽精神抖擻,神清氣爽,鏡子裏卻出現了我衰老的臉龐。第壹句是點出“秋風初聞”,第二句是寫出由此產生的感受;把上面兩句放在壹起讀,好像是告別的對話。
看完這個,頗有點秋風未老的感覺。但頸聯“馬思邊草拳動,雕青雲眠”,用力壹翻,精神大振。對聯的末尾,因有頸聯“馬思邊草”和“雕青雲”,此處形象之意不言而喻。“魏軍”二字照顧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第四句隱藏了“扶病”二字,寫了每年下降的原因。然而,盡管如此,他的豪情不改,他仍然在高臺上,這表明了他對秋的愛,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誌。可見《年年來鏡》序是先揚後抑,烘托出臉衰心如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潛說:“宋的後半段豪氣萬丈,少陵曹官不過如此。”
劉禹錫晚年創作的《秋風初嗅》中所表現出的跌宕起伏、蒼勁有力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審美趣味,正是詩人頑強進取精神和性格的藝術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