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家族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東文學
如前所述,薛的南祖和西祖在河東的發展路徑是完全不同的。南祖最重要的人物薛安都,就是憑借軍功走上仕途的典型代表,他的後代也大多憑借軍功步入仕途。由於南祖成員長期擔任軍職,主要從事危險的軍事鬥爭環境,漫長的軍旅生涯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太大的文化影響,所以他們仍然保持著壹股剛猛的俠義之風。
然而,南祖有壹個例外,那就是於雪。史書上說“我喪父早,家境貧寒,全身心投入撫養祖母,有空就看文學作品”[1]1344。因為沒有政治條件可以依靠,而且江彪帶的人比家人還多,於雪壹直沒有被利用,所以經常嘆氣,表示不願意低頭。回到河東,他“不交朋友,整天讀書,手抄二百卷”[1]1345,試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他的這壹舉動也招來了手下人的冷嘲熱諷,他並不介意,但還是整天埋頭苦讀。他所做的壹切最終改變了他的生活。從此,他的仕途變得開明起來:蒲太忠,頂禮膜拜的東西,賈將軍;武帝西遷,授魯將軍、鐘三博士,封夏陽郡公;文帝即位,拜侍郎中書,加安東將軍,升“伯”職。不僅如此,他還參與了為朝廷的禮制,還為大同四年宣光、清惠殿的落成和清惠殿前擺放的兩個奇物歌功頌德。雖然我們看不到悼詞的內容,但能謳歌的,文采壹定不凡。史書上說“學而優則仕,好雕龍”[1]1346。
西祖不是。起初,西族的發展仍然依靠軍事成就,但當它獲得了壹定的政治地位後,就成為家族成員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主動選擇。而這個選擇和它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系。據張華《博物誌》記載,河東地區在漢代還很落後,但自曹魏以來,河東文化有了顯著發展。建安十年(205年),杜吉任河東太守,開始大力推行教化。“人富,得教,於是冬月,始教武功,後又開學,由教授親自授課,縣成中化。”[2]496.此外,河東儒家音樂的細節也為河東地區濃厚文化氛圍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三國誌·舒威·杜撰》裴引用魏略的話說:“少好學...當我回到我的家鄉,杜基是知府...並詳作文獻獻,使其教學落後,故河東學業亨通”[2]507。正是在杜集和樂享的引導、教育和影響下,河東地區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河東薛家先民處於濃厚的河東文化氛圍中,在裴、劉等人的潛移默化下,深受文化影響,家族性質在這壹過程中發生了緩慢的變化。到東晉十六國時,河東薛氏西祖部分成員已經具備了壹定的文化素養:“薛辯,字白,河東分陰人也。曾祖父邢,晉尚書的右仆射,冀州刺史,安宜公,還有的莊。祖陶攻爵涼州刺史,褒揚鐘會。京都傾覆,全憑仁義。我父親強勢,我文字輝煌,我童年雄心勃勃,我懷上了軍旅之誌。.....辯才年輕帥氣,還有點糙,所以很多英雄都佩服。.....金梓,字法流暢。他看起來很高,很有才華,也很博學。.....我想從郡裏搬到州裏去,而韋恩既被遮蓋又飽經風霜。兵荒馬亂之後,雅道停步,我誠心下令建立緊急狀態,教詩。在三農的閑暇時間,接到行業錄取通知,去市裏走訪,去考試。在河山之地,儒道將更盛。”[1]1324-1325可以看出,從薛興、薛濤、薛強、薛邊到金雪,本質上已經從“以義著書”的英雄特質轉變為“有識之士”的貴族特質,這種轉變也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發展軌跡。
首先,我希望我的大兒子在早期能拉出壹個。楚古巴,本名洪左,“沈懿有器感”[1]1325;弘龍兄長子仙居曰:“善讀書,善學習,除中書博士”[1]1326;千居長子清治,“學甚多,閑破數案”[1]1326;青的弟弟子端“有誌於做操”,“苦學與弟於,不交人事”[1]1327;終端周,“少聰明,每次妳讀不同的書,妳就會明白它的意思。”常感嘆註釋者必非聖人之深意,而以意辯之,壹切儒家皆謂之善”[1]1329;按他祖上的說法,“少年好學,做事有誌向”[1]1330。
其次,紅龍地湖分店。湖,“少有節操,立誌學習;專做講座,不做時事;與物無爭,以德服人,以義服人”[1]1332;子聰湖,“博覽群書,精力充沛,至於前者的文字,更有研究。文字的論證是對的,尤其是導演“[1]1332;聰子蕭統,《博學多才》[1]1334,有文集六卷;從弟、子慎,“好學,能屬文,擅草書”,“有文集,頗傳世”[1]1342-1343。
此外,薛健說,“年輕讀者善於寫文章...並寫了20多卷,風靡世界。他還寫了三卷《西京集》,按此約定引用,世人稱之為博學"[1]1343-1344。
這些都充分表明,河東薛氏西祖大部分成員都是知識分子,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些成員甚至能夠從事文學創作,他們的作品集代代相傳,卻失傳了。同時,這些材料也充分證明,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族成員大多具有壹定的文學創作才能,這種才能在個體成員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與家族的士族化互為因果。可見,河東薛氏祖師性質的轉變已不可阻擋,從而為其成員日後在文學上的出色表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薛家與隋唐二代河東文學
隋唐時期,河東薛氏在文學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無論是作家和文學作品的數量,還是文學作品的質量和成就,都遠遠超過了魏晉南北朝。這充分說明,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積澱,河東薛家已經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學世家”。其中,薛道衡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
薛道衡,“專攻學問。十歲時講《左傳》,看到兒子鄭致公,寫了《華僑頌》,印象頗深。後來聲名鵲起”[1]1337,其詩接近南朝詩風,深得南朝文人喜愛:“每有所為,南人皆誦”[1]1338。雖然他的作品數量很少,但足以確立他在隋代詩壇的地位。《昨日的鹽》壹直被認為是薛道衡的代表作之壹。這首詩帶有濃厚的南朝色彩,使我心中始終既楚楚可憐。“笑以萬金,哭以雙玉”描繪的是壹個女人自從丈夫離開後的生活狀態,而“飛魂與喜鵲同眠,倦睡憶晨雞。”壹張暗蜘蛛網掛,壹根空梁落在泥裏“傳達了壹個獨居女子的孤獨與淒涼,襯托出她的辛酸情懷。”全詩深刻表達了女子對招人的向往,感情真摯,格調清新,“暗掛蛛網,空梁墜泥”的對聯壹直為人稱道。
薛道衡不僅創作了具有南朝詩歌特色的作品,還創作了具有濃郁北方色彩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邊塞二首》,真實地描繪了邊塞獨特的氣候特征和風貌,展示了邊塞激烈的軍事鬥爭場面。詩人贊揚了處於惡劣自然環境中的士兵,尤其表現了他們高昂的士氣和信心。簡而言之,“他的主要成就是能夠在融合南北詩風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風格,尋找新的巧妙的構思方式和新穎的藝術形象。特別是樂府在沿襲當時舊觀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3]323
可見,薛道衡在詩歌方面的成就是相當突出的。他不僅成為隋代詩壇上最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河東薛家的傑出成員之壹,從而奠定了他在家族中極其重要的文學地位。他以自己的文采和創作實踐為後人開辟了壹個全新的世界。
薛壽,陶恒子,才思敏捷,才華橫溢,不假思索,壹夜之間就做到了。唐太宗陪高祖在後院遊泳,得了壹條白魚,命他做呈堂。他“助筆立而止思”,人推他“托而速”[4]2588。《舊唐集》和《新思》共收錄薛詩十卷,而《全》僅收錄三篇。薛壽的《白西牛賦》得到了王績的高度評價:“韻趣,意廣,蕭瑟。真的是無法形容。很宏偉,也是提升壹個檔次的好例子。專家姚毅對我說:‘薛生的文章難得。'登太行山,望大海,極有深意'"(《答馮·書》)[5]卷131,1323這足以說明薛壽的文采非凡。
兒童收藏家薛,好學善寫,思維敏捷,瞬間成章。《舊唐輯誌》和《新文誌》載有他的文集三十卷,現已失傳。對於薛的文學成就,崔融寫下了《墓誌銘》(70年代陜西甘陵出土):“唯雄氣瀟灑,才子正氣。陳琳使他成為壹個偉大的巫師,阮籍稱他為王佐。言勝於物,打磨和平事業;禮為樂,先贊王之道。他擅長羽化壹時,是百代宗師。”
雪瑤,袁超子,也以文學聞名。《新唐書·藝文誌四》記載“雪瑤集二十卷”。《全唐詩》共八首。
薛基,薛壽孫。《學記集》三十卷,載於《新唐書·藝文誌四》。《全唐詩》共十三首。其中《秋日回京》尤為突出,被視為初唐五古名作,深得杜甫贊譽。張說,他曾高度評價自己的文采:“妳要是擅長,什麽也給不了。”。[6]130
薛,袁。全唐詩包含七首。其中,《仿古》、《夏塞之歌》、《雲中之旅》具有北方文學的特質,而吳聲的《子夜歌》則具有南方文學的氣質。
據薛說,她很早就成了孤兒,由她的姑姑林撫養。由於林博涉獵文史,薛基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文學聞名:“豪言改名,高價議。”寫滿了字,都是符合古人心願的”(劉長卿《送薛屠歙縣》)[7]卷150,1552。高適還評論了他的《藏濟工具,縱橫建安之功》(高適《賞薛論齊,寄郭少夫魏三證》)[7]卷211,2197。
馮雪,進士兼。《新四》載有詩歌十卷,其他論文十三卷,賦十四卷,但大部分已失傳,存世作品極少。
薛廷軒,風子。在中和年間,他成為壹名學者,並以文學聞名,尤其是寫了關於詞和賦的信件和專利,他寫了十卷《鳳閣書冊》。
精通音律和書法的薛濤,以詩著稱。她不僅與魏高、高崇文、吳、、段文昌、李德裕等擔任西川使的使節合唱,還與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等合唱。與這些中唐重要的政治、文學“精英”的交往和唱和,給薛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使她了解了西川的政局,明白了時政的得失,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的創作。《晉江集》五卷載於《翟縣讀書誌》卷四;《智齋解題》卷十九錄薛卷壹。薛濤的文學創作不僅可觀,而且傑出,贏得了詩評家的贊賞。胡振亨稱之為“壹首絕句,無女聲”[8]83;鐘惺說“空靈秀美,絕句壹派,難為今人”[9];章學誠稱贊他的詩“雅俗共賞,真而不穢”[10]172。他的代表作《春望之詩》寫得含蓄委婉,表達了對愛的深切渴望和愛而不得的無奈。詩中融入了對自己命運多舛、失落的人生經歷的無限感慨,真實地表達了當時作為“妓女”的孤獨與淒涼。作為“盼春”,詩人應該被春天的生機所感染,但恰恰相反,詩人在盼春時表現出無限的憂傷:花開花落,無人分享其悲喜;容顏漸逝時,禮猶蒙蒙;想留下壹個知音團結壹心,結果卻是我壹個人。“愁”“愁”這兩個字是詩人內心的寫照。
薛濤的詩歌不僅真實地展現了妓女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而且表達了她對社會政治的關註和對人生的理性思考與判斷。比如《建邊記》就是“八窗秋對雲雀,壓西川四十州。將軍不可貪羌馬,相見於上。”[7]卷803,9142表達了她對時局的擔憂,勸將軍們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要貪圖自己的利益。《四庫全書》對大致內容的總結對這首詩給予了高度評價:“寓意深刻,包含了藝鷺不管緯,漆房少女坐嘯的思想,是壹般裙子所不及的,值得命名壹陣子。”正因為如此,薛濤不僅在唐代女性文學創作領域占有壹席之地,也奠定了她在薛家舉足輕重的文學地位。
薛三河東文學創作的主要特點
隋唐時期,河東薛氏家族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與唐代的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尤其是武後時期,科舉考試特別重視詩詞賦,這無疑對其家族成員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註意的是,河東薛家的興衰深刻影響了其家族成員的詩歌創作,從而形成了鮮明的“家族特色”
如前所述,隋唐時期是薛在河東發展最繁榮的時期,這種上升的發展趨勢在開元元年(713)發生轉折。這壹年,李隆基消滅了太平公主,其中的兩個人,薛吉和薛崇劍損失慘重。雪姬被準予死刑,但他的兒子因為是公主,在途中自殺。薛崇建雖然幸免於死,官階不變,但卻從此銷聲匿跡。至此,河東薛家走向衰落。
對於河東的薛家來說,打擊是極其沈重和深遠的。從此,河東薛氏家族成員的仕途之路不再相同,更重要的是,在後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由於家族過去輝煌的歷史,給後人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壹方面,它的輝煌不僅成為後人強烈自豪感的來源,另壹方面,也成為其巨大精神壓力的直接來源。作為河東薛家的後代,他們還是想通過努力實現家族的再次繁榮昌盛,再次創造家族的輝煌,不想因為自己的原因損害家族的名聲。但現實中,仕途的壓抑使這壹願望難以實現,成為薛後代精神壓抑的直接根源。與之相對應的是,他們在詩歌中表達了薛子弟的獨特情懷,即慨嘆仕途。這種吟誦充分說明,薛家在河東顯赫的政治地位和威望,給後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
這種“家族特征”在雪姬和馮雪身上尤為突出。就閆學而言,他雖然才華橫溢,聲名顯赫,但幾年來壹直卑微(劉長卿《送閆學到歙縣》)[7]卷150,1552。所以,他用詩歌表達了內心的失落。如《懷哉行》:
明朝沒有廢人,廣廈沒有廢料。
好的工作者不在乎我,有用的總比自媒體強。
期待妳和懷策的門,空了就晚歸。
秦城車馬眾多,塵土飛揚。
擊鼓切,千門開,聲聲加倍。
我聽說有雷雨,但天氣不對。
為什麽要做弟子,又像骨灰壹樣拋棄?
好的大臣會有效,但禁權不會開。
庸俗是傲慢,成功是光明。
文學之王賴多士,漢高祖賦予其才華。
壹言相敬,壹片好鹹活在臺灣。
妳為什麽不去見見我丈夫,為黃金臺哭泣呢?[7]第2852、253卷
首先,詩人指出,他所處的時代是壹個政治清明的時代,壹切士人都可以物盡其用,但只能自己尋求出路。後來詩人又用漢文王和漢武帝的典故來傳播人才為我所用,進壹步凸顯了他的孤立和被人拋棄。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薛內心的巨大失落,這種失落主要來自於他自身慘淡的政治前途與薛在河東曾經顯赫的政治地位之間的巨大反差。再如《上郡至翟樹懷》:
蘇軾說妳是英雄,妳為過去難過。
我仍然想當國王,但我仍然想著巢父。
時間轉移有多巧妙,到底是誰過了馬路?
情況是風很大,而且揮之不去。
鳥無回翼,歸流不止。
已經霜雪交加,卻是對松柏的考驗。
回望城市,遠處有雲有煙。
仁人誌士不害事,小人弄巧成拙。
感覺的時候只怪自己,不怪天。
此後,我壹直在壹個愉快的土地上,我知道它有幾年了。[7]第2853、253卷
詩人告別了如影,壹片充滿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古老土地。當詩人回憶起這裏曾經存在的文明,以及賢良忠臣——“文王”和“巢父”時,與他自己的時代相比,他的內心感到極度的蒼涼。在古代,那些能對賢德男女彬彬有禮的賢明君王早已不復存在。現在,我雖有心報國,卻無門報國,因為世風日下,君王隕落。“時光流轉多巧,路上誰來過”表達了詩人對現狀的不滿,對世風的失望。這時,詩人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自己。最後,詩人試圖擺脫挫折帶來的痛苦,不得不自我安慰,決心重返樂土,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然而,這些都不足以真正驅散他的失意痛苦和沮喪情緒。詩人註定要為仕途的壓抑而哭泣:“鑄珠怕見疑,執玉哭。”不揚道,何以嘆成功?”(《顧行》)[7]卷253,2854。
可見,雪霽的詩是用來歌頌自己的坎坷,表達自己巨大的悲傷,因為他畢竟是河東薛家的後代,家族的榮耀壹直籠罩著他的內心,成為他永遠無法擺脫的巨大壓力和精神負擔。
如前所述,河東薛氏家族從過去衰落到今天所造成的巨大落差,成為薛氏後人無法擺脫的陰影,在他們心中造成了極大的失落感。同時,這種失落感也成為他們沈重精神壓力的直接來源,尤其是在仕途坎坷的時候,會比壹般文人更強烈、更刺痛、更難以接受。有時候,薛的後人甚至為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把這種失落感變成壹種傲慢,以此來掩蓋現實中的坎坷經歷,填補內心的創傷。晚唐詩人馮雪就是這種情況。
馮雪出生在耿介,他很傲慢。他自稱“必須孝順家人,忠於國家,勤於工作,身體正直”(《上中學李舍人的啟示》)[5]卷766,7970-7971,頗有豪氣。他曾寫過俗話說的“自吹自擂”。這些都促成了他的自負:“執於議論,以謀略自高”[11]5793“執於議論,以畫自高”[4]卷190,5079。
馮雪知道“壹家人看陵晚,卻寂寞矜持。”苦苦漂泊,懸了三十年。分則自容,粒則自啄。考第壹不是因為老,而是因為娟賢(《上中李舍人書》)[5]卷766,7970,家族的影響已經消失,只能靠自己的娟賢獲得仕途。但他對功名的渴望並沒有因為家道的衰敗而停歇,反而變得更加強烈。這種強烈的名利欲促使他頻繁寫作,向別人討要語錄。《全唐詩》僅有15篇,包括商白、商魏齊、商丞相齊、周啟功、商崔相公齊、商中書李舍人齊。但是,這並沒有給他的仕途帶來太大的變化。他大半輩子都在壹些官位上度過,比如萬年衛、縣令,與他對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仕途的艱辛使他不由自主地發出“淩雲過去之誌,自覺泥平;今迷了路者,誰來鄉導”(《與崔匡書生書》)[5]卷766,7967。
由於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結果之間的巨大反差,馮雪內心的孤獨感和淒涼感日益增加:“生活中很難向媒體學習。進退,妳永遠達不到。還是噩夢,聲音越哀怨越不宣告,腳越勤快身體越不先進。孤獨無助,危險之光就在旁邊。憂魂,逼半夜”(《論白宮》)[5]卷766,7968,仕途的失敗就像壹場噩夢,縈繞心頭,揮之不去。在這裏,薛家在河東的顯赫地位成了沈重的精神負擔:壹方面,他以身為有影響的“關中士紳”之壹的薛家為榮,並使之成為他強烈的名利欲望的直接驅動力;另壹方面,祖上曾經的地位和名望也成了他們無法擺脫的陰影,尤其是自己仕途的起伏,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心理壓力,給他帶來了更大的精神困擾。
這種精神上的壓抑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日俱增,從積極追求名利到逐漸消磨自我意誌最後徹底絕望,從積極樂觀到抑郁最後憤怒。馮雪選擇了較為自由的歌曲形式,如《鑷子白歌》、《看不見妳》、《老去》、《追思往事》、《醉了春風》等,來表達“人生如夢”、“時不我待”的主題。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馮雪內心的焦慮,這種焦慮來自於對時間無情流逝和生命有限的無奈,尤其是對自己功名不彰的沈重嘆息。他不僅對時間的流逝極其敏感:
朝光飛還好,黃昏更似箭。
我覺得穿過城市比較頻繁,壹個個路過枕頭。
每晚,每晚,每晚。
(《追往事》)[7]卷548,6320
時間從壹開始就是黃昏,草木從春天到秋天。
(《傷逝》)[7]卷548,6327
並且深深地感受到臉上的衰老:
去年我戴了白鬢,但仍能在鏡中認出自己的青春。
今年,我頭發白了,眼睛暈了,手也跳了。
(鑷子白宋)[7]第548卷,6319
面對無情的時光流逝、不可抗拒的容顏衰老和坎坷的事業,馮雪不得不為自己重新尋找精神支點,尋求精神解放的良方,但結果只能是否定名聲本身,因為這是詩人內心痛苦的根源:
壹旦沙漠回春,作品的名氣就憔悴了。
……
人生如夢,不必緊握權力。
(《君不見》)[7]卷548,6319-6320
江面日閉,古今名利悲。
(《潼關驛亭》)[7]卷548,6325
我不擔心我的國家回到日本,但我討厭名聲和痛苦。
(《嘉州九天軍亭》)[7]卷548,6328
統治者集團有什麽用?自古名利雙收。
(《再派徐州李搞商隱》)[7]卷548,6329
詩人充分認識到了名利的虛幻性和短暫性。同時,詩人也洞察了歷史的真相:
馬世忠,魏太尉,我們來談談時事。
(《妳沒看見》)[7]卷548,6320
今昔相推,貴賤皆歸,令人悲哀。
漢武玉堂有沒有人,古石家空。
(《傷逝》)[7]卷548,6327
城墻的存亡是夢,百年榮辱可憂。
(《白馬帖》)[7]卷548,6330
無論人們的身份或地位是高貴還是卑微,死亡是沒有區別的,無論等級高低。死亡是同樣的命運,也是人的最終歸宿。無論是漢武時期創造的輝煌,還是石崇的“金谷雅集”,最終都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泯滅,所有曾經的記憶都會被時間沖走。這就是時間的殘酷,歷史的無情。
既然歷史本身就充滿了無情和無奈,功名也是虛浮而短暫的,那麽只有現實的幸福才是真正可以把握的。因此,詩人從他的家鄉莊子和鄉村中尋找幸福生活的真諦:
跟不上時代,壹會兒就醉了。
(《傷逝》)[7]卷548,6327
我沒有學蘇秦容佩茵,但我以為平子已經回到了那個領域。
(《寫在送席前的蕭·》)[7]卷五四八,六三二九
我也知道,再留也來不及了,為那壹瓶而戰還沒結束。
(《東園春晚》)[7]卷5486332
然而,這壹切都是短暫的,詩人並沒有真正得到解脫。越是心胸寬廣的人,越是看到內心的巨大痛苦。無論是獨自壹人,還是送走朋友,詩人總是記得表達自己的失落、沮喪和無助感:
自嘲自己壹事無成,把妳送到郭面前哭。
(《寫在送席前的蕭·》)[7]卷五四八,六三二九
胸中怒火難發,難說豐碑泣。
(《白馬帖》)[7]卷548,6330
清瘦的官員並沒有被寒霜所改變,衣服依舊防水禦寒。
(《芙蓉溪遣原京州沛至靜寧拜侍郎沛》)[7]卷548,6332。
可以看出,在馮雪的內心深處,成名和仕途升遷的強烈內心是壹致的,根深蒂固的,從未改變過。雖然他曾探尋過歷史的真相,明白過大起大落的轉瞬即逝,也看透了功名的假象,找到了精神解放的途徑,但這些都沒能真正改變他那顆強烈的功名之心。畢竟他出身於政治地位顯赫的貴族家庭,家族成員的輝煌成為他永遠無法抹去的深刻記憶。同時,這也將註定馮雪永遠無法擺脫仕途失意的噩夢。
綜上所述,河東薛氏家族成員的人生目標是因為家族的輝煌,他們的辛酸也是因為家族的沒落。他們的生活壹直籠罩在家族的光環和陰影之下,始終無法抵抗這種強大的精神壓力,註定要為家族的榮譽付出沈重的精神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