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過古文閱讀關。學好中國古代文學,首先要過古文閱讀關,也就是會讀文言文。如果我們不懂文言文,或者說理解不確切,那麽我們對作品的分析和評論就像海灘上的建築,很容易倒塌。要理解文言文,主要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壹些好的作品反復閱讀。只有多讀書,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豐富的詞匯和語法規則。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看壹些介紹古代漢語規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現在有很多喜歡古代文學的青年同誌,往往是從他們對唐詩宋詞的熱愛開始的。唐詩宋詞中很多優秀的篇章,確實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應該去讀去研究。但是,要培養古文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多讀散文;因為散文的語法結構比詩歌更正式,也沒有詩歌那麽多的倒裝和省略。從打基礎的角度來說,還是多讀散文比較好。讀散文可以讀壹些相對簡單的作品,比如《唐宋傳奇》、《聊齋誌異》,然後可以讀古文、《史記》、《漢書》、《春秋左傳》等書籍。古文閱讀能力可以說是基本解決了。培養古代漢語的閱讀能力,就像學外語壹樣,必須下功夫,花幾年時間讀,多讀書。現在七八十歲的老先生,年輕的時候讀了很多古籍,所以基礎很好。現在的年輕同誌,由於條件不同,壹般讀的古籍少,甚至更少,所以根子淺。如果妳以後打算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壹定要下定決心,安排好時間,集中精力多讀壹些作品和相關的文獻資料,把中國古代文學讀好。第二,註意幾個關系。在學習和研究古代文獻時,需要註意處理好幾個關系。壹是點與面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範圍很廣,可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對於這個大範圍,我們可以找壹兩本《中國文學史》和《歷代文選》,大致了解各個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這是古典文學的常識。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比如初唐詩歌,盛唐詩歌等等都是部分刪減的。至於李白,杜甫,王維等。,這是壹個要點。要深入理解壹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就必須把他們放在他那個時代的文學環境中,放在文學史的發展中去考察。所以不能孤立地研究單個點,壹定要點面結合。二是左右關系。所謂左右關系,是指壹個作家的同時代人與他關系密切。他們在創作中往往互相啟發,互相影響,應該放在壹起研究。以白居易為例,他與元稹、張繼、劉禹錫等詩人有著深厚的友誼,並具有壹定的創作傾向。所以要研究創作關系密切,往往形成壹個流派的作家。我們應該研究壹個作家和他所屬的流派。所謂語境,是指壹個作家對上壹代文學的繼承和對文學的影響。相比較而言,理解與前代文學的關系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評價壹個作家的壹個重要標準就是看他比過去的作家提供了哪些新的東西。如果不了解歷代作家,就無法做出這方面的判斷。在研究李白詩歌之前,我曾經研究過漢魏六朝文學,認真閱讀過《昭明詩選》、《樂府詩選》。從而對李白詩歌如何繼承和發展漢魏六朝文人詩和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有了清晰的認識。三是說明文和精讀的關系。在閱讀古代著作和相關文獻時,壹定要區分泛讀和精讀,不能同等用力。重要的書要認真反復看,壹般可以采取瀏覽的方法。我們在研究時必須關註這些重點書籍。我在學習樂府詩的時候,仔細閱讀樂府詩,對樂府詩的分類、體系、源流都有了清晰的認識,仿佛把握了提綱,很多問題都很容易識別和掌握。許多樂府詩的序跋和解說資料豐富,引語豐富。我多次閱讀,並根據他們提供的線索查閱相關資料,對樂府詩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世博會也很重要。很多與研究點相關的表面知識都必須要了解。瀏覽要寬壹些,但是可以讀的更快更粗糙。當中國出現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問題時,他應該仔細推敲。三、拓展文化知識領域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閱讀範圍更廣。補充:首先,多讀歷史書。中國的文史關系壹直很密切。文學作品產生於壹定的歷史環境,其內容反映了各種歷史和社會現象;要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杜甫、白居易、陸遊、辛棄疾等大詩人的許多作品都與當時的國家大事息息相關,閱讀時熟悉歷史尤為必要。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第壹次看《昭明文選》,比較難懂。畢業後,我系統地閱讀了《漢書》、《後漢書》、《晉書》、《南朝史》,對漢魏六朝的歷史有了更具體的了解。當我再次閱讀《昭明文選》時,我在理解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要系統閱讀幾本史書,對壹個時期的歷史現象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這樣,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妳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其歷史背景的具體印象。多讀歷史,尤其是《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僅可以豐富歷史知識,還有助於培養古代漢語的閱讀能力。《史記》、《漢書》不僅寫得好,而且語言規範,有助於我們掌握古代漢語的規律。它們還包含了大量的典故,經常被後人使用。熟悉這些典故也是掃除閱讀古文障礙的重要條件。第四,找好向導,掌握武器。中國的古籍數量非常豐富。面對這本浩如煙海的古書,我們必須讀壹些目錄書,就像找壹本指南找到我們需要閱讀的信息壹樣。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誌》和《隋書經籍誌》是根本,必須精讀。現代人編的壹類閱讀指南書,如《精要經典解題及其閱讀方法》(梁啟超)、《經典概論》(周予同)、《經典解題》(呂思勉)、《中國古代歷史經典舉例》(張舜徽),都是好書,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學習原著。另外,可以找壹兩本今人寫的參考書,作為指導。總的來說,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要找材料,要了解材料,要分析批評材料。懂目錄學,熟悉古代文學投稿的類別和出處,是為了能夠順利找到資料。多讀古文,多讀古代史等相關文獻,主要是了解這些材料,把研究對象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王運喜(生於1926),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上海金山人。現任復旦大學教授、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曾參與編寫《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包括《樂府》、《六朝民歌》、《中國文學批評史》。
請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