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影評——周立銘看電影
周立銘的《如何寫影評》發表在2004年第十期《看電影》雜誌上。是專門貼的,比較長。妳可以選擇妳喜歡讀的段落,希望可以供妳參考,更多的朋友可以寫影評。錯別字請見諒,沒有太多時間校對。。。。。。。。。
有個讀者曾經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難回答。說起來容易,想怎麽寫就怎麽寫。我從來不認為寫影評有什麽N字方針:很難說,寫影評是壹件很個人化的事情,就像看電影壹樣,很多東西只能看懂。這篇文章想說的,與其說是“如何寫影評”,不如說是“我如何寫影評”。
寫影評,說到底就是用文字記錄看完電影後的感受。只要妳在看電影的時候沒有睡著,妳就會對這部電影有所感悟:即使睡著了,也是壹種反應,這或許可以證明這部電影總體上並不無聊。影評篇幅不限(媒體都會有),可以長達兩三句。壹個英文電影論壇舉辦了壹個壹句話的影評比賽,有獲獎者居然把自己的評論濃縮成了壹個字。最近在編歐美電影指南,西碟,深有感觸。寫短評肯定不比寫完整評容易。
在成千上萬個茶余飯後發表意見的觀眾中,只有少數人坐下來把自己的想法變成文章,媒體能利用的就更少了。如果幾家有影響力的媒體都用同壹種風格,給人的感覺就是影評應該這麽寫。比如在美國,主流媒體的影評壹般都在1000字左右(翻譯成中文)。大概三分之二的篇幅是描寫劇情的,剩下的屬於評價,但是評價的方式沒有固定的公式。剛寫影評的時候,就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落筆的時候自然就留下了這個痕跡。我覺得無所謂好壞,只是壹種風格。
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文學批評傳統被壓抑了很久,我們對壹些概念的界定沒有西方那麽清晰,但是我們很喜歡條條框框。就說“影評”。什麽叫“影評”?狹義上就是英文的影評。“這種文章是寫給看電影的人看的,不是寫給拍電影的人或者研究電影的人看的,壹般都是發表在主流媒體或者粉絲刊物上。羅傑。艾伯特是唯壹壹位獲得普利策獎的影評人,但他的文章簡單直白,似乎很家常。他很有生產力,每周能有五條評論,但都比較短,翻譯成中文大概700字。他的流行路線使他成為最廣泛閱讀的影評人,美國超過200家報紙授權轉載,他每周還有壹個電視節目,每個半小時。與他相對的是《紐約時報》的貓王。喜歡炫耀自己花言巧語的米切爾讓讀者壹頭霧水。不信妳可以看看他對《黑客帝國2》的評論。寶琳。凱爾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影評人。她的反電影批評上升到了藝術層面。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末,她的評論是美國文化的壹面旗幟。她的文筆有點像子君,有壹種女性的優雅,但觀點很尖銳,有時很刻薄。
看來我們影評的範圍更廣了,壹些很感性的隨筆,借助電影的歌詞,在英文裏應該屬於隨筆;有些是理論研究,屬於論文性質。英語應該是電影評論或者電影理論。看慣了壹類散文的讀者往往會不喜歡其他類型——看慣了散文的人會認為別人沒有個性;習慣看論文的人自然會覺得,沒有大量的專業術語和腳註,就沒有深度。在我的長篇評論裏,《人工智能》和《公民凱恩》都是壹萬多字,但前者其實很感性,後者本來就是壹篇論文,但我盡量避免論文的風格。假設我把該用的術語都用上了,並附上每句話的出處,估計有些學院派會服氣,這篇文章會失去99%的讀者。這是我的局限。媒體大多認為是壹種實力,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則認為是“妳還年輕,需要提高”。
以前老壹輩的評論和我們中小學語文課的評論很像。我們先來了時代背景,然後故事大綱,中心思想,最後具體分析。作為壹種寫作方式,這是可以的,但這不是黃金法則。我盡量避免這種寫法,怕把自己框在壹個表格裏。通常看完壹部電影,我會思考自己最有感觸的,也許是故事(如鋼琴師),也許是講故事的方式(如穆赫蘭道),也許是表演(如惡婦),也許是攝影或攝影(如《吸血鬼的400年之影》),也許根本沒有故事或表演,只有純情(如雷吉奧的人生三部曲)。壹部電影可以講很多東西,但是要講讓妳感動的部分。填空足夠全面,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不會是好的影評。
影評人需要文學理論知識嗎?以此為生的人有理論基礎當然是好事,但在懂壹點理論和不懂之間,我寧願選擇不懂。剛涉足文學理論(還有美學、祥光哲學)的時候,很容易有壹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以為自己什麽都懂,卻不知道自己只學了眾多理論流派中的壹個。每種理論都有其獨特性,但推到極致就會變得貧瘠。
對我來說,怎麽寫不重要。我有沒有寫詩的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妳寫的東西是否有文字內容。說起這個“東西”,裏面的玄機太多了。因為我們是在“統壹思想,統壹口徑”的大環境下長大的,所以很多讀者都會情不自禁地尋找和自己相同的觀點。壹旦有分歧,就會有激烈的回應。顧小白很少寫評論式的影評,但壹旦他寫了,就會很精彩,他對兩個英雄的評論也是如此。壹些網民不同意他的觀點是正常的,但這位網民的感情顯然受到了傷害,因為顧小白說了他偶像的壞話。真的沒必要。妳可以發表妳的不同意見。互聯網時代,誰也不能壟斷話語權。但只要沒有“高度統壹”的政策,這個世界就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對壹部電影的評論。如果壹個人不能適應言論自由的環境,最好避開這個環境,或者自己創造壹個統壹言論的小環境。
《手機》引發的爭議,說明國內有不少這種心態的粉絲,首先是崔永元。作為影評人,他犯了兩個忌諱:壹是必須看完電影才有資格評論,否則妳的觀點都是空中樓閣;第二,妳可以用任何強烈的語言反駁影片,如果妳認為這是誹謗,妳可以訴諸法律保護。但他提出電影局應該禁播的建議(原話是:我都不明白為什麽電影局可以讓他通過,在全國放映),對電影行業的傷害極大。可悲的是,在新浪的調查中。com,有多達40%的人贊同他的觀點(可能只是贊同他的壹部分言論)。)
我們來推理壹下:如果崔永元是電影局的電影審查員,他肯定會拍這部電影。如果這40%的網民中有壹部分人有權拍攝這部電影,那麽這部電影就不會上映。那麽多人那麽願意剝奪大眾看壹部電影的權利,同時也有很多人大喊沒有好電影可看。妳覺得他們之間有因果關系嗎?能怪誰呢?當我第壹次看到這個調查結果的時候,我真的很難過:中國觀眾,我們只配看電影,因為我們總是要封殺我們不喜歡的作品。可想而知,如果這40%的人能壹票否決,中國就沒有電影上映,沒有小說、報紙、文章出版。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壹部電影能得到100%的認可和好評。如果壹個政治家得到60%的公眾支持,他就很受歡迎。如果壹個人可以剝奪所有人選擇的權利,那麽任何形式的創作都可以休矣。
當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壹下,他也不是電影審查官,他也有表達觀點的權利,所以我們的反應可能有些過火了。但是,這種國民心態是拍電影或者寫影評的壹大障礙。十幾年前的所謂影評,淪為說圈內好話的宣傳;現在有些人為了震驚世界,故意和大家唱反調。其實他們的心態是壹樣的,都是在迎合。真正的影評最重要的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感覺沒有對錯之分,肯定有反對者,但推理和荒誕有區別,正常和陌生有區別。寶琳。凱爾80%的意見我都不敢茍同。我相信大部分電影界的人都不會認同斯特裏普說她脖子以下都不會演戲,但她有自己的邏輯。我不壹定同意她的結論,但我欣賞她獨特的視角。
影評人真正的本事,不在於聽從別人的建議,而在於發現別人被忽略的傑作。邦妮和克萊德被冷落的時候,凱爾搖旗吶喊,說《魔戒三》是壹部優秀的作品,沒有人會把妳當成天才。(我沒有鼓勵大家故意唱反調)我覺得壹個好的影評人應該勇於推薦遺珠。介紹《指環王》是壹份工作,但當妳發現壹個不畏老虎的導演帶領壹群不會讓女生到處尖叫的演員去拍壹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時,那種快感是無與倫比的,把這樣的作品介紹給妳是我們的職責。
電影基礎知識
第二,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三、影評寫作的視角
四、影評寫作要求
壹、電影的基本知識
1.電影:壹種綜合的現代藝術,由動態攝影和幻燈放映相結合發展而來。發明於19年底。1895 65438+2月28日,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向觀眾展示,於是這壹天被定為世界電影誕生日。
二、電影的性質:
1.藝術欣賞作為壹種流行的文學樣式;
2.商業性作為實現利潤和擴大再生產的手段;
3.作為思想載體的工具性。
三、對電影行業的要求:1。反映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力。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的思想性;3.實現經濟價值的效用。
四、電影的兩大風格:
1.紀錄片風格:源於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生活紀錄片,如《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澆水的園丁》。強調真實客觀的反映生活。
2.戲劇風格:起源於美國電影對舞臺表演的記錄,註重場面的繁華、曲折和明星效應,形成了好萊塢式的電影風格,對故事片的創作影響很大,成為電影市場的主要電影風格。(* * 1998年3月9日對泰坦尼克號和美國電影的看法)。
五、電影的主要表現手段:
蒙太奇:把鏡頭和聲音結合起來,創造出電影時空的特殊結構。
英國梅李艾的發現與探索。美國格裏菲斯在《壹個國家的誕生》中的成功運用。蘇聯電影人,如羅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將蒙太奇提升為理論。在“庫裏肖夫實驗”中,壹張沒有表情的臉與喝湯、棺材村和孩子的圖片聯系在壹起,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強調剪輯的作用。表現方式很多,鏡頭~,聲音~,對比~,排比~,聲畫分離,聲畫對位。蒙太奇大大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長鏡頭:指長時間連續不間斷地表現壹個運動的表面,保持運動畫面的完整性。這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提出的電影飛躍美學理論,反對蒙太奇造成的虛假。強調電影的攝影本體和生活的真實性。
第二,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壹、電影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1.自其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受歡迎和最重要的藝術樣式(電視只是傳播方式的改進,其借助聲音和繪畫的表現是獨特的,其質量與電影壹致)。列寧說:“對我們來說,在所有的藝術樣式中,最重要的是電影。”電影對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現在普通美國人壹年看六次電影。
2.人類文化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了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的書面語言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三個階段。
二、電影批評的作用:
電影批評是壹種科學活動,是電影藝術與觀眾之間的橋梁,是實現電影三重價值(藝術、社會和經濟)的重要手段。外國影評主要影響票房價值,而中國影評註重社會性,形成了中國獨壹無二的、最廣泛的大眾影評浪潮和中國獨特的文學批評景觀。
2.影評本身就是壹門藝術,有利於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根據寫作的要求,影評寫作需要信息處理能力,也是敘事、描寫、討論、抒情能力的綜合運用。很多人是從影評起家,走上專業文化工作的道路。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上海1997年高考語文中有壹個小作文題目,要求學生寫壹篇影評。題目是“推薦壹部影視劇”,15分。這壹舉動使學校掀起了壹股電影熱潮,1997年《文慧電影時報》和1998年2月《新民晚報》11對此進行了報道。國外的文科大學壹般都有電影課程。今年東南大學推出校園文化活動,要求大學生觀看100部優秀影片。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了大學生電影院,並邀請專家對放映的影片進行點評。
第三,影評寫作的視角。第壹,意識形態批判:
1.評論主題。爭取有獨到的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的文章大多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的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奮鬥方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對毛澤東思想的界定,我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壹位傑出的革命領袖在鬥爭中的成長過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原因和過程,並從這個新的角度進行評論(見《銀海明珠》)。
2.評論現實意義。也和主題有關,但更註重實際作用。對《孔繁森》、《我告訴妳》等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評價側重於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對《離開雷鋒的日子》等首都人的評價側重於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評論歷史片也要考慮到現實。
3.寫壹篇評論。應該聯系實際,融入自身,或者褒揚先進,批判落後,批判當前的弊端;或者進行自我觀察,找到差距,鼓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大多屬於這壹類。有壹點要註意,不能寫成“故事介紹+自我對比”,二是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壹個話題,留下對影片的評論。比如《穿越甲午戰爭的硝煙》,不是籠統地講“被打落後”,而是講電影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聯系史實,結合世界著名的海戰,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點評南京大屠殺對城市的思考重點是“城”字,從“屠殺城”、“紙城”、“不設防城”、“鋼鐵長城”、“國防城”緊緊扣住、釋放、封閉。
第二,人物評論。
這是壹種比較常見的評論風格,分為單人評論、同類評論和不同人的對比評論。《銀海明珠》收錄的四個人物對“背爸爸上學”的評論各有特色。細致的描寫和宏偉的形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述。《火中崛起的雪蓮》抓住了《紅河谷》中丹朱形象的人格特征,由表及裏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在人物評論的寫作中,最好是盡量不僅僅評價人物形象的意義,還要把握人物獨特的個性,如人物獨特的行為、行動、理想、興趣、才能等,從而更深入地挖掘人物形象的意義。比如炮兵專業對《壹場孤獨的火》的評論,壹改以往對英雄的熱情歌頌,更多地融入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受和思考。
三、審美批評(風格、樣式、審美特征等。)
1.藝術風格評論。比如“它從哪裏來?”結合喜劇風格點評電影《甲乙雙方》;《澎湃熒屏的紀錄片潮》從紀錄片的審美特征分析優秀紀錄片成功的原因;震撼心靈的視覺交響曲--評影片的交響詩結構。
2.藝術風格評論。比如詩意的戰場寫意,通過對電影《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鬥場景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通過在影片上潑墨,給人壹種驚心動魄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巨大爭議的《紅色情人》,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肯定了詩歌和電影中的意象美。
3.審美特征評述。《呼喚家庭和人際關系》從當代悲劇的審美特征入手,指出當代悲劇註重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家庭和人際關系等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的珍惜。評論《“小鬼當家”為什麽“可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壹文的分析。
第四,對電影特點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比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疑、聲、色、樂、攝影、特效、表演、導演的評論。嘗試以下示例:
1.電影語言評論。《& lt《紅高粱》——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電影結構評論。復合混紡巧織精衛棗的藝術結構。
3.電影修辭批評。電影修辭包括許多技巧,如對比、誇張、象征、擬人等。,如欣賞小說中的象征主義。
4.電影節奏評論。論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電影懸疑評論。“懸念叠起,扣人心弦”——論美國電影《碟中諜》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頻評論。《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聲音
7.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什麽偏愛紅色?加強形式上的意義。
8.電影細節回顧。耐人尋味的《殷娜·張咪》和《壹串閃亮的項鏈》。
9.電影表演評論。眼睛的魅力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的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交叉、兼容的。批評的角度可以很復雜,比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判斷壹個人、壹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比分析,我們還可以對幾部影片或某壹類型影片中的相似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壹創作傾向進行評論。比如憂患意識和英雄主義,分析美國電影的普遍性主題;“新時代軍人銀幕形象分析”“為什麽年輕女演員不能長盛不衰”“為什麽都要跳進浴缸”“為什麽醜星受歡迎”等話題,都是基於某種電影創作傾向而選取的。
影評的文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以雜文為主,也可以是書信、對話、問答、隨筆等形式。近幾年也有散文文體,以抒發情感為主,輕快活潑,文筆優美,但普遍缺乏嚴謹的論證,邏輯力量較少,理論色彩較薄。影評花園裏應該允許各種風格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第壹,緊扣“片”和“評”。
評論的內容必須由影片提供,而不是來自說明書和報紙故事。
為了把握電影藝術的特點,評論的對象是畫面感和運動感。讓沒看過電影的人對電影有個大概的了解,認同妳的觀點。
要發表評論,明確中心,推理論證嚴格,避免“故事加感受”或不顧證據的觀點。
第二,整體把握,細節突破。
首先要對壹部電影有壹個正確的整體評價,在此基礎上選擇更小的視角進行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細致品評。避免面面俱到,別人也會跟著做。
另壹方面,避免睜壹只眼閉壹只眼,不見森林。盡量寫有穿透力的專著,不要泛泛而談,也不要寫雜文。現在的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間,都在搞“炒作”。大多刊登記者根據導演派發的資料整理的綜合評論,陷入“故事情節+主題+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的公式。
第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壹。
註重社會意義的評論,要註重影片的藝術性,利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闡釋和論證。有個學生寫了壹篇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表達了自己對這壹歷史事件的感受。全文與影片無關。嚴格來說,這樣的文章不算影評。
註重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所體現的思想內涵。
註意評論文章本身的藝術性。
第四,註重思維和文采。
盡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盡量新穎深刻,而不是“深刻片面、大偏見、創作誤區”,說壹些大家都懂的“正確觀點”。立意就像壹個軍事家的謀略,“見日月不為目力,聞雷聲不為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以勝之。
註意評論語言的生動形象,註意句式的長短恰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性,又要清晰明了,這樣理論性的文章才能給人以語言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力量。
《黃河失戀》主要情節和場景
1.海空戰爭。占得先機,用快節奏的戰鬥場面調動觀眾情緒。
遇險著陸。繼續用驚心動魄的場面吸引觀眾,孩子救命;懸崖墜落;孩子被炸了。
7.在黑子的家裏。三炮唱,看花抓蠍子治傷;歐文看到獎金的中國式胸衣,導致閃回鏡頭:日本侵略者用毒氣殺人,他的兄弟被射到窗外。
8.小屋被困住了。過河被義警抓獲;歐文獄中“光榮投降”與黑子“只要壹息尚存,絕不停止反抗”的爭論;第三炮對寨主說起了“外人、親人、敵人”的關系。三槍見黑子,“趙家人害得我丟了男兒身”;閃回:打架。
9.逃離刑場。刑場行刑在即,安傑救人,鬼子槍斃安傑――寨主醒悟(內心掙紮);安傑從窗外跑向刑場,拉著手雷威脅父親,救命。
10.住在古廟裏。花蠍子咬日本軍官;古老的寺廟,神秘的東方文化氛圍,營造出愛的氛圍;我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也是安吉爾最好的朋友。群山在傍晚落下,在古老的烽火臺上,“妳...都很有愛”。初步了解是戀愛的開始。
11.屈辱的回憶。半夜拜訪寨主,知義(講述安傑的不幸,促使寨主改變);蘆葦叢中,安傑痛苦地回憶;玻爾明白“壹個弱女子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放棄自己的人的尊嚴”。
16.向忠誠的靈魂致敬。照片――孩子、花兒、父親、黑子、安傑的照片被投入洪流,“讓生命回歸黃河”,信天遊的葉哨響起,閃回:匕首、手榴彈、黃河拍照……
評論角度
壹、評論主題:1。抗日鬥爭,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歌頌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寬廣的胸懷和崇高的人性;2.人生價值與國家命運;3.對和平的呼籲和對社會發展的期望;4.不同文化觀念在人類愛的基礎上的碰撞與交融。
二、人物評論:1,單人物;2.某壹類人;3.對比數字;4.分析人物關系,比如中外,父女,民族,宗族。
三、場景細節:幾種說法;手榴彈的出現;刀的使用;幾個人物對死亡的選擇;照片的作用。
四、懸念設置:以人物命運為主線,人物始終在決壹死戰,緊密相連。
5.矛盾沖突:1,進步與反動,民族解放與法西斯專制;2.東方和西方的概念;3.氏族。
六、敘事線索:三種時態,現在時態著眼於戰爭與和平的對比,調節情緒,深化主題,給作者壹個自由的敘事時空;過去式表現了矛盾沖突和情節發展的主線;過去完成時的重點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惡。
七、劇情與節奏:戰鬥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定;緊張,緩解情緒的起伏;相機快節奏和慢節奏之間的轉換。
8.中外電影對比:與《拯救大兵瑞恩》相比,它以回憶的形式講述救人與返鄉,但《黃河失戀》避開了為什麽救人的爭論,避免了說教,包含了更多內涵;各種矛盾沖突;群體人物個性鮮明;戰爭和愛情兩條線索在推進,比較抒情。
9.與紅河谷的比較:文明沖突的合理性:敘事特征強化了故事;人物塑造在對比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註重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是看電影。妳對此有何評論?靠什麽?但其實妳在寫影評的同時,也在讓自己回去。這壹個半小時妳看到了什麽?妳得到了什麽?再爛的片子,也有努力的工作人員。他們看什麽?沒有人願意拍壹部人人吐槽的爛片,那麽人人都在談論的爛片有什麽可取之處嗎?制作方、導演、演員拍攝思路是否不同?
這些,當妳開始用心寫影評的時候,妳的思路會越來越清晰,思考的範圍會越來越廣。
不僅可以比別人有更多的經驗,還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帶給大家。
在壹篇又壹篇的影評中,妳會發現自己的文筆有所提高。看電影的時候,可以看到更多細微的細節,觸及內心深處。那麽,妳成功了。
當然,沒有人能壹蹴而就(除非妳是文學創作者)。回頭看當初寫的文章,也覺得文筆生澀,視野不夠深入。但是在壹篇接壹篇的文章中,我很自然地發現自己在長篇大論。當然,還是不夠好。
最好的句子是-
“深刻的片面,極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壹定要用正當的方式寫影評。正反兩面的觀點都很獨到。
化繁為簡,化繁為簡,字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