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發表在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主角麥克白的著名獨白中:“明天,明天,另壹個明天,日復壹日地匍匐前進,直到最後壹秒;然而,我們所有的昨天為愚者照亮了通往死亡之土的道路。熄滅它,熄滅它,短暫的燭光!人生只是壹個行走的影子,壹個在舞臺上頤指氣使的笨拙演員。出現片刻後,他默默地悄然下臺。它是壹個傻瓜講的故事,充滿了噪音和騷動,卻找不到任何意義。”[5]的確,小說的內容和形式都反映了這種瘋狂的喧鬧和混亂,反映了美國南方沒落家庭中毫無意義的深刻的精神生活危機。
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約克郡帕塔法縣傑斐遜鎮,壹個名叫康普生的南方家庭。這個家族曾經有壹段時間很出名,有諸侯將軍,有廣大的田地,有成群的奴隸。然而內戰之後,家庭逐漸衰敗,只剩下壹間破舊的房子和壹個黑人傭人。甚至大兒子上了大學,女兒辦了婚宴,最後的地也要賣掉應付。壹家之主康普生先生只記得過去,發表空洞的言論,整天借酒澆愁,導致他的律師事務所失敗,最後死於酒精中毒。康普生夫人對自己的南方淑女身份念念不忘。她情緒低落,愛抱怨,自私古怪,極度以自我為中心。長子昆廷膽小而多愁善感,對妹妹有著病態的愛。19歲時,他在哈佛大學投河自盡。女兒凱蒂充滿活力,心胸開闊。因為婚前懷孕,嫁給了銀行家掩人耳目。被丈夫發現後,她被趕回娘家,卻被壹個保守的家庭所不容。她不得不將私生女昆廷寄養在父母家中,流浪異鄉,靠賣身為生。次子傑森沒有享受到任何遺產。高中畢業後,他成了壹名職員,他在銀行工作的夢想被他姐姐的離婚醜聞破滅了。他自私,無情,愛錢如命。他用各種手段勒索凱蒂,虐待小昆汀,侵吞凱蒂發給小昆汀的生活費。小兒子石磊純真善良,可惜是個傻逼。33歲的他只有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他因試圖強奸鄰居女孩而被閹割。小昆汀在寒冷無望的環境中長大。17歲時,他偷了叔叔傑森的不義之財,和壹個有不良記錄的流浪藝人私奔。[6]家裏唯壹的亮色來自黑人女仆迪克西。她是康普生夫人結婚時帶來的家奴。她多年來忠心耿耿,不僅肩負家務重任,還保護班吉、凱蒂、小昆汀等人免受傑森傷害。
整部小說由四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敘述者,因此也被稱為“班吉部分”、“昆廷部分”、“傑森部分”、“迪爾西部分”。
第壹部分是“班吉部分”,正式標題為“1928年4月7日”。那天是班吉的33歲生日,迪爾茜的小孫子帶他去外面玩。這壹天的經歷和回憶構成了這壹部分的主要內容。由於班吉沒有時間概念,過去和現在沒有界限,所以他的意識流瘋狂而混亂,成為典型的“傻子講的故事”。在他回憶的15場景和幾十個片段中,他能隱約拼湊出童年的聖誕節、凱蒂的婚禮、祖母的去世、父親的去世、昆汀的自殺等重要的家庭事件。在班吉的世界裏,姐姐凱蒂處於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因為凱蒂真的在乎他,關心他,所以他依賴凱蒂,崇拜凱蒂,為凱蒂的童貞哭泣,為凱蒂的離去傷心。
第二部分是“昆汀部分”,標題為“1910年6月2日”。這是昆汀自殺的日子。壹大早,在哈佛的宿舍裏,他被手表的滴答聲吵醒。砸碎手表,收拾行李,寫好遺書後,他乘電車穿越波士頓。這壹天,他遇到了很多事情——買熨鬥自沈,被誤認為誘拐者被捕,被朋友保釋,和朋友打架,但主導他思緒的是對妹妹凱蒂的怨恨。他回憶起與凱蒂的丈夫兼情人的兩次不愉快的會面,心情復雜。昆汀對凱蒂充滿了變態的愛和憐憫,對凱蒂的侮辱性舉止感到憤怒,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沮喪。晚上,昆廷投水自殺了。由於昆廷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他的內心獨白時而緊張,時而松懈。作為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哲學認識,與恍惚狀態下的做夢和各種潛意識活動壹起形成了復雜的意識流。
第三部分是“傑森部分”,標題是“1928年4月6日”。這是傑森暴怒的壹天,各種失望接踵而至,包括小昆汀逃學,與流浪藝人交往;凱蒂寫信詢問寄給小昆汀的錢的情況;收到妳情婦的來信;錯過了在股市上賺錢的機會。傑森痛苦地回憶起家人對自己是多麽的對不起,他對凱蒂和她的女兒充滿了怨恨。在飯桌上,他冷冷地向母親暗示,應該把班吉送進瘋人院,把小昆廷送進妓院。傑森雖然精於算計,充滿邏輯,但他也有偏執和虐待狂,經常頭痛,這使得他的敘述混亂,尤其是他的自我坦白和辯護,暴露了他扭曲的心態。
第四部分是“迪爾西部分”,標題為“1928年4月8日”,以第三人稱敘述。那天是復活節。早上,傑森發現小昆汀偷了他的7000元存款逃跑了,於是憤怒地報警。但由於這筆錢大部分是凱蒂寄給小昆汀的生活費,他無法向警方說明這筆錢的來源,只好自己四處尋找,但沒有結果。女仆迪爾茜(Dilcey)做完家務,帶著家人和石磊去了布萊克教堂參加復活節禮拜。這部分采用傳統的敘事角度,補充了前三部分沒有交代清楚的情節。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迪爾茜見證了康普生家族的興衰。同時,她的忠誠、善良和耐心與前三位敘述者的病態性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喧嘩與騷動》通過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為南方傳統和貴族精神寫了壹首挽歌。“南方騎士”昆廷不願意放棄古老的南方傳統。然而,他雖然保留了貴族的驕傲,卻缺乏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最後以自殺的方式逃離了現實。傑森隨波逐流,徹底拋棄了貴族價值體系,但同時也失去了人性。資產階級物質主義和資產階級精神是令人憤慨和殘酷的。班吉的思想純潔如鏡,卻沒有思考的能力,只是壹個善良的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癡。凱蒂曾經天真活潑,充滿活力,後來卻墮落墮落,徹底摧毀了壹個南方淑女的形象。壹家之誼,破壞了南方重視親情的傳統。在福克納的作品中,舊南方已經完全解體,而新南方卻充滿了異化。在絕望中,只有迪爾茜這個誠實、善良、樂觀的工人體現了人性復活的人道主義理想,這是南方的希望。
《喧嘩與騷動》顛覆了直白敘事的傳統敘事模式,其藝術風格創新壹直為人稱道。
這部小說構思巧妙,結構奇特。福克納曾說,“這是壹個美麗而又悲劇的女孩的故事”,凱蒂真的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作者打破了傳統小說的處理方式,通過其他人物對主角的看法和回憶,塑造了更加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福克納認為:“間接敘述可以更有激情;最聰明的辦法是把樹枝的姿態和影子表現出來,讓頭腦去創造這棵樹。”作品從四個不同的方面展現了凱蒂的“身姿與影子”,給了讀者充分的想象力去“塑造”他心目中的英雄形象。這種用不同人物的視角講述同壹個故事的手法,也叫“對位結構”。
在小說中,福克納巧妙地運用了意識流技巧。作品除第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外,其余三部分均采用第壹人稱“我”敘事方式。三兄弟的意識流活動各具特色,既能反映白癡、神經病、偏執狂、虐待狂的不同心理狀態和語言特征,又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探究他們的意識和潛意識動機,從而塑造人物形象。福克納對意識流手法的運用堪比愛爾蘭意識流大師喬伊斯。
從敘事角度看,小說時空倒置,寓意深刻。書中四個部分的敘述時間分別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不僅如此,人物在內心獨白中不斷陷入回憶,回憶中也有回憶。班吉從現在到過去的時空切換大概是100次,昆廷大概是200次。在這裏,時間序列的倒置具有深刻的意義。書中的人物認為時間是壹種對抗人的力量,他們總是在與時間作鬥爭,這反映了康普生家族無法抗拒歷史進程的悲劇。薩特曾指出,《喧嘩與騷動》是壹本關於時間的書。[7]福克納對時間的處理體現了南方文化的“記憶”特征,即對現實的失望和從舊夢中尋找安慰的期待。此外,作品吸引讀者尋找敘事線索,重構時間序列,客觀上提高了讀者的參與感,強化了小說的效果。
福克納常常將作品的故事、人物、結構大致平行於壹個眾所周知的典故,使作品在神話原型的參照系前突破具體內容的限制,從而獲得壹種超越時空的意義。在《喧嘩與騷動》中,故事和結構都是基於激情周。1928這三個日期正好是耶穌受難日,在當年復活節和復活節之前;1910年昆廷自殺的日期是聖餐的第八天。作品和原型之間既有對應,也有諷刺。比如復活節前夕是基督降臨拯救人類的日子,可憐的班吉需要拯救。小昆廷在復活節的離去,與基督去世時留下的座右銘“彼此相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聖餐節是壹個獻給耶穌聖餐的節日。昆汀潛意識裏視自己為耶穌,試圖救贖妹妹的墮落,但能提供的只有自己的凡人生命。小說結尾黑人教堂復活節禮拜的場景也呼應了主題,相當耐人尋味。
最後,小說的語言是獨特的。福克納的風格根植於南方文學傳統——演講散文,他擅長使用南方方言。雖然這種口語風格有時不符合書面語的嚴格規則,但卻是生動的。福克納小說裏的句子也是不同凡響的。似乎作者想把所有的東西都塞進壹句話裏,這樣就像迷宮壹樣,無法進行傳統的語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