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東晉作家陶淵明

東晉作家陶淵明

俗話說,大的藏在城裏,小的藏在外地。這並不是說藏在田裏的人小,藏在城裏的人大。是人的心態問題。心若隱,即使在鬧市,也如隱居鄉間,心若鬧,即使隱居鄉間,也不如鬧市清靜。而陶淵明是那種藏在心裏,人也藏起來的人,是場裏的大隱者。他的詩別具壹格,恬靜深遠,詩如其人。

下面我們來詳細解讀壹下陶淵明的人格魅力。陶淵明的詩清新自然,像春雨過後大地的芬芳,不帶壹絲柔情,真摯質樸,令人回味無窮。這是他的雜詩選讀。“生命是無根的,像陌生人壹樣漂浮在塵埃上。生命隨風而逝,身體歷經磨難,已不是原來的樣子。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當妳遇到壹件樂事時,妳應該快樂,妳應該邀請妳的鄰居喝酒。盛年不回來,早上很難熬。要勤於時間,時間不等人。”這首小詩直白,坦率,經得起人們的咀嚼。前四句是由壹個具體的物體引發的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塵”,眼前的景象,得心應手。把人生比作飄塵,隨風飄散又落下,而這塵已經風化、霜化、雨雪,不再是剛剛升起的塵。這四句話說的是生命是寶貴的,需要我們去珍惜。“落地為兄,何以有血有肉”的背後。它體現了陶淵明的壹個重要的人生觀,即眾生平等。這也和他從小在玄學和佛學的氛圍中長大有關。哪怕他看不上這樣壹群大談玄學的人,哪怕他人生的力量和長處在於儒家。這首詩表達的意思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男女無分”差不多。換句話說,既然大家都是兄弟,既然人是平等的,當然就不會有等級之分,不會有壓迫和被壓迫、被統治、被統治的思想,完全的“* * *產品主義”的境界。這讓我想起了他的後輩李太白先生,他以“爭壹千塊”的豪言壯語而聞名於世。“人生充滿歡樂,永遠不要把他的金杯空對著月亮!."開心的時候,要盡情享受,放縱自己。讓妳的心跳動,讓妳的心興奮。畢竟生命短暫而寶貴。但這種興奮,這種喜悅是不是應該是任意的,是不是整天沈溺於溫柔富饒的鄉村?答:“不盛年歸來,難得壹日晨。”這給我們敲響了深刻的警鐘。年輕氣盛的年輕人,正值讀書的壯年,卻不好好讀書,而是沈浸在霓虹和霓虹中。到底是誰的錯?“時不我待”,的確,等到酒醒的時候,已經是“楊柳岸的殘月”了。這就是陶淵明淳樸的天性,讓他的詩渾渾自然,沒有任何做作的感覺。

再說陶淵明的豪放。不要以為田園詩只能講采菊東籬下的田園風光。陶淵明的作品中也有很多豪情。他的文字和誌向,絕不會輸給他的學妹李白。這裏有幾個例子。陶淵明《雜詩》(第四部)中說“夫立誌遍天下,我寧肯不老”。君子生來就應該誌在四方,應該建功立業。即使我真的老了,但我的心依然年輕,我依然渴望像年輕人壹樣報效祖國、宣旨朝廷、建功立業。“不知老”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老了,而是心裏的暗示。壹種情感,如曹操名句“老馬潛伏空中,誌在千裏”。再比如《三國演義》中蜀國老將黃忠,白發蒼蒼,奪得三軍稱號。這個人在廉頗還能見義勇為,何況是普通人。“雜詩。第五個”“年輕的時候,沒有什麽樂趣可以讓自己享受。我渴望逃離世界各地,我渴望思遠。”。這四句是回憶,回憶少年時的誌向。可見這樣的野心是深深烙在我心裏的。雖然“這很物理”,心裏的壹束火焰已經被點燃,但無論歲月如何流逝,我的白發也不會原諒我,但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多大了”。回憶,通過以前的自己,表達自己火熱的感情。那麽,以前的我是什麽樣的呢?它是英雄,它在吞噬世界。像鵬鳥展翅飛翔。不飛,就飛上天。再比如,《古八賦》是“年少時壯歷,獨劍遊”。根據題目來看,它本身並不是壹個寫照,但它傳達了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壹種年輕力壯的精神的深深向往,因為他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青春”就是詩人現在老了,坐在凳子上回憶。“撫劍”這個詞很有深意。撫劍是此刻的壹個動作,劍依然耀眼,但物是人非,撫劍的人依然是同壹個人,只不過壹個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壹個是兩鬢斑白的老人。劍象征著君子的遠大誌向和抱負。老人撫劍並不完全是觸景生情,而是在心裏思考,把自己的感受送到事物上。

陶淵明不僅勇敢高傲,還是壹位深情的公子。對家人的親情,對朋友的關心,對愛情的向往。這三點可以總結為親情、友情、愛情、親情。這是壹個人壹生中感情的全部本質,袁獨占了。先說他的壹句悼詞“犧牲壹個兄弟遠離他”。其中有幾句:“仁者長壽,賊獨信;怎麽講,只有人才能看出來“欺”、“曰”,這裏指的是“孔子說”。孔子,在古代就有上帝的象征意義,就像某個時代流行的“我答應毛主席”“我答應黨”壹樣。孔子說的是真理,是管理世界的名言。孔子說,善良的人會長壽。“我”是指我自己。陶淵明非常相信孔子的道理,但事實證明孔子是錯的。那這個事實是什麽樣的事實呢?“仁者”的結果是“長壽”,而他的屬下弟弟卻沒有活多久。哥哥的壹言壹行都符合壹個仁者的要求。換句話說,他的奴弟是個善良的人。這句話的感覺很復雜。善良的人活不長。陶淵明通過罵孔子這樣的聖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無限悲傷,他不想從哥哥身邊離開。對朋友的感情也可以在他的壹些詩中看到,比如他的《遷徙》。第二,“春秋多良辰,山上寫新詩。過了門就互相打電話比較好,有酒考慮。農事歸故裏,閑情需相思。想的時候穿上衣服,笑的時候樂此不疲。這個道理就無敵了,無為壹下子就到了這個地方。衣食壹定要記著,我也不欺負妳。”這不是寫詩,只是說說而已。很平淡,很精彩。在壹切平常的生活和活動中隱藏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再比如答龐參軍六首詩。第三部分,壹天不見,怎麽能不去想?就像《汪鋒采歌》這首詩裏說的,“壹天不見,就見妳喜歡三秋。”他用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對龐的思念和真摯的感情。哪像李白的“桃花潭深千尺,不如王倫。”看起來總是略顯虛假。我依稀好像記得太白寫詩送王倫的時候,只見過他壹次。真的是知心朋友要求那麽高嗎?我還記得當代著名作家余先生曾說過“知音難尋”,他沒有知音。“幾十年的人生都在尋找友誼,妳找不到嗎?找到了,還有很多,但最後都是錯的,都是錯的。”(余的《山流水》)。可見,李太白的“知己”至多是壹種錯位的友誼。又如《答龐從軍》詩,雲:“幾時來?”怎樣才能清晰明確的表達對朋友的關心?這次沒什麽區別,期待下壹次聚會。但是,這裏有壹個問題,“什麽時候來?”的確,它會在哪壹年到來?我們什麽時候再見面?時間限制的不確定性。也許幾年,也許再也不會見面。相比孟浩然《路過舊村》中“等到山居假期,菊花時間我再來”的熱情樂觀,多了壹層傷感。《答龐參軍》寫於陶淵明晚年,所以不難理解他的憂郁。陶淵明壹生沒有壹首濃縮的愛情詩。但他也有壹些非常零碎的作品。如《閑情賦》中有“十願”:“我願領衣,承第壹;為夜離羅進而難過,為秋夜未完而抱怨。我願意拿襯裙裏的帶子,綁住我苗條的身體;又酷又怪,還是新脫的。我願意以自己的頭發為榮,把頭刷在肩膀上;壹個悲美的反復沐浴,是用白水煎出來的。我願眉清目秀,我願眼閑;悲脂粉還算新鮮,還是被中國妝毀了。我願意在東關當座,我在三秋弱;可悲的是,取代了於,而且只有多年後妳才能看到它。我願意走在絲綢上,執著足以應對;悲傷克制,空委棄床前。我願意做白天的影子,永遠跟隨著形狀,面向西方;悲樹濃蔭多,慷慨因時而異。願是夜燭,玉照兩樹;傷心扶桑,風景隱於選。我願做竹中迷,柔握中帶悲;愁白露零晨,袖滿緬。我願做林中的桐樹,膝上的鋼琴;悲與喜同悲,最後推手而止。”這是壹種無法壓抑的愛,但也是壹種無法被愛的悲傷。人類有壹種很奇怪的思維:越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有魅力。但是當妳真正得到的時候,就是厭倦的開始。這“十願”中有很多哲學上的說法,與本文所述無關,不再贅述。也許這篇賦的主題真的如陶淵明在他的序中所說:“以抑流之惡心,必有助於諷刺與訓誡。”這篇文章與陶淵明的其他作品大相徑庭。這首賦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也是對《詩經》和《楚辭》的繼承和發展。比如“裴明玉比別人幹凈,齊幽蘭爭芳”。又如“尤《匍匐草》為會,背《韶南》餘。

陶淵明也是壹個有強烈責任感的學者,對自己也很莊重。比如他的《慕容序》:“慕容,懷念它的晚年。日月移,已九夏;將軍角聽說白頭無所作為。”最後四個字,“沒有白費”,讀起來更是心寒。那時他才40歲。或許,就是所謂的“四十知天命”。句中“日月移,已九夏。”我說我花了很多年,也沒做出什麽成績。建立功業是當時文人的壹大誌向。他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還不忘建功立業,說明他對國家的興衰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如:《雜詩》。第五個“古人惜陰之寸,使人畏之。”還有壹種壹寸錢買不到壹寸時間的感覺。不僅僅是自我鼓勵,更是鼓舞人心。在他的七首窮人頌詩中,他通過吟誦古代聖賢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其中“第四”,“貧賤者,自古有黔婁”。通過吟誦黔婁的謙遜,我指出我也願意“謙卑再謙卑”。

以上是關於陶淵明的主要人格。歸結為壹句話,那就是真善美。陶謙因其真實的個性與當時虛幻的社會格格不入。因此,他選擇了退隱農村。但他的高尚品格繼續得到保持。正如他在著名的《飲酒》中所說。第五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高貴的菊花和遠處的南山是壹體的,那種高貴、聖潔、莊嚴的情形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因為他是真的,他是好的。因為他善良,所以看起來更漂亮。

或許,這就是歷代文人學士推崇陶淵明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