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詩都是樂府歌。史家說他“在帝國軍三十余年,登上頂峰,必賦新詩,皆成曲”,確實是真實的記載。這些樂府歌雖然沿襲了漢樂府的古體題材,但並不沿襲古語的古義,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起”(《漢書·藝文誌》)、“以樂府題材作詩”(清代方方言)的精神,反映了新的現實,展現了新的面貌。
曹操的壹些樂府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比如《秋露行》描寫漢末大將何進謀殺宦官,召集四面八方的軍閥求援,導致董卓反叛京師。與此相關的是《郝李星》:
關東軍的戰士們起來反抗殘暴的人民。第壹次約會的第壹天,將軍丁夢,去攻打長安的董卓。董卓的大軍壹起來,各有打算,面面相覷,不肯出頭。這兩句話引出了諸路軍之戰,隨後各路大軍互相廝殺。袁紹的堂兄袁術在淮南稱帝,皇帝袁紹謀在北方刻皇。由於戰亂,士兵們早已無法脫下戰衣,盔甲上布滿了戟虱,許多人也因連年戰亂而死去。白骨裸露在田野裏,它們中間沒有壹個人,也沒有啼叫聲。壹百個人裏只有壹個人活著,想起來極其難過。
狄鹹初平元年,關東太守起兵討伐董卓,但會師後,渤海太守袁紹、淮南蜀等軍閥為爭奪權力和利益而自相殘殺。這首詩反映了前壹首詩之後的這壹歷史事實。詩末六句概括了軍閥混戰造成的慘烈場面,揭示了詩人在受到傷害時悲憫混亂的情懷,蒼涼而又刺激,形象生動。因為這兩首詩都是以樂府舊事為題材寫時事,明代學者鐘惺說:“漢末實錄是壹部真正的詩史。”
曹操的《西遊記》、《西遊記》也反映了漢末動亂中的軍事駐防生活。前者說:“行日遠,人饑同時,行囊薪,斧冰陷”,把山路行軍的艱辛描寫得惟妙惟肖;後者說,“馬融不能理解馬鞍,他的盔甲不能離開他的身邊。冉冉什麽時候回老家?”表達他對招婿的思念和思鄉之情,也是感人至深。
曹操樂府詩的另壹部分表現了他壹統天下的雄心壯誌和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這類詩慷慨,抒情氣息更濃。短歌就是其中的代表。全詩有八個解釋,前兩個解釋:“飲酒時,人生幾何?”比如朝露,去日本就難多了。杜康是唯壹壹個能慷慨忘我的人,表達了詩人對時間流逝而不成功的深情。然後通過對人才缺失和宴客的描寫,表現出他對人才的渴求。謝最後寫道:“山不嫌高,水不嫌深,周公嘔食,天下歸心”,表現了他廣納賢才完成統壹大業的宏大胸懷。全詩在深沈的憂郁中激蕩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我們能感受到在混亂的現實中建立成就的艱難和詩人堅定的信心。這首詩幾經波折,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跌宕起伏、復雜多變的感情,藝術成就也很高。其中,三四條解釋,或半章或壹整章把《詩經》抄成句子,讓人覺得沒什麽,這也是它的藝術特色。此外,他的《雖龜為壽》:“老馬臥虎,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膽”,表現了壹個有誌之士老當益壯的胸懷。看海:“秋風蕭瑟,波濤洶湧。日月之行,若出若出,透過大海的遼闊壯闊的景色,展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可以說是中國詩歌史上比較完整的山水詩。
曹操的詩極其自然,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樸實的形式揭示他的心靈,使人讀他的詩如讀其人。他是壹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所以詩中也是“似老將幽燕,風韻濃厚”。雖然在語言形式上與漢樂府十分接近,但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曹操的詩歌不僅對建安文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因其巨大的創造性而對後世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以古樂府詩寫時事的實踐,對後來的新樂府詩有很大的啟示。從他的舊樂府,到杜甫的新樂府,再到白居易等人發起的新樂府運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壹脈相承的發展。另外,詩經之後,優秀的四言詩很少。曹操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抒情傳統,創作了壹些感人的篇章,使四言詩重新煥發光彩。後來嵇康、陶淵明等成功的四言詩都是沿著這條路走的。
曹操也是“變法文章的創始人”。他的作品和詩歌壹樣富有創造性。受辭賦影響,漢代散文趨於駢文、駢文,各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形成壹定的固定框架。曹操的散文,只是把自己想說的話,用簡單樸素的筆調,自由地寫出來,卻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比如《讓郡主知道自己的故事》,用樸實的文筆傾吐了自己壹生的心事,有壹個政治家的磅礴氣魄,也有奮鬥的鋒芒。文章說:“國若不孤,不知有多少人當皇帝,又有多少人當國王。”這些話是曹操力所不及的。曹操“素雅”的散文風格展現了建安散文的新特點,對魏晉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