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半拆蓮房露,青荷深處有龜。只有在翠蘭上,我才能看到傅玄的陽光。
蘇軾(1037-1101年),人稱蘇東坡、蘇仙、破仙,又被稱為鐵關道士、東坡居士。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河北欒城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歷史治水名人。父親是蘇洵,弟弟是蘇轍,父子二人被稱為“三蘇”。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學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歌題材廣闊,清新健康,善於誇張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豪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代表,並稱“蘇辛”。
其著述豐富奔放,與歐陽修並稱“甌塑”,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擅長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擅長文人畫,尤以墨竹、奇石、枯木見長。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寒食帖》、《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主要影響: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是毫不掩飾的,其中以詩歌最為酣暢淋漓。在2700多首蘇詩中,幹預社會現實、思考人生的主題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各種不合理現象的態度是“不合時宜”,他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
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不局限於新政,也不局限於當下。他批判了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弊端和陋習,體現了更深刻的批判意識。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壹種文體本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貢獻已經超過了蘇文和蘇軾。繼柳永之後,蘇軾對詞風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柯巖”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獨立的抒情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