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漁父柳宗元》原文及賞析

《漁父柳宗元》原文及賞析

柳宗元

漁父倚西山夜憩,晨學湘水清,炊為柴。

太陽出雲雲消,青山綠水傳來櫓聲。

回頭看漁船已經漂下地平線,白雲在山間飄蕩,互相追逐。

這是壹首古詩,全篇只有六句話,描寫了壹群漁民從深夜到黎明的活動。

喜宴,即遊記中西山宴的開始。西山是壹座獨特的山,它“奇特”、“獨特”、“與培元不同”。夜裏,漁夫把漁船泊在西山旁,待在西山下,天亮時,生火燒水,燒楚貴竹,煮湘江清水。《香清》和《楚楚》可以說是漁夫優雅高貴品格的體現,微妙地揭示了作者自身的個性。壹個“清”字,給人壹種與世界脫節的感覺。

三四句話就是壹個不平凡的畫面:太陽出來了,驅散了籠罩在河面上的煙霧,但是當煙霧散去的時候,剛剛“追到湖南燒竹子”的漁夫突然不見了,隨著壹聲,我們看到了他的身影在碧綠的湘水中倒映著青山。這兩句話是分層次寫的。作者把“山水綠”放在“煙銷日出”之後,很真實,因為日出之前,河水籠罩在霧和白之中,不可能看到“山水綠”。“綠”是不變的詩眼。俞守貞先生引用韓昌黎的“六字平凡,壹字奇”來贊美,壹點也不為過。

最後兩句,我寫了漁舟到中流,回頭望去,西山遠在天邊,山上白雲彌漫,仿佛在無心追逐。蘇軾曾說:“後兩句不必。”大概在他看來,前四句已經把漁夫孤傲的性格和他在大自然中安逸的感受壹筆勾銷了,沒必要畫蛇添足。其實這兩句不是蛇足。他們用長長的白雲襯托出漁夫舒適的情趣,表現了作者超然的心態。

俞守貞先生在《唐詩三百詳註》中說:“這首詩的題目雖是漁父,主題卻是寫風景。”這就差壹層了。作者寫風景是為了表達自己優雅超然的心態,淩駕於江湖之上,自得其樂。這首詩中的漁夫,就像壹個老人在寒冷的河水中釣魚-雪和壹只小船,壹件江雪的竹鬥篷,是作者自己形象的體現。蔡寬福的詩中,比較了柳宗元、白居易、陶淵明,說:“子厚之秋,其悲憔悴嘆,源出於詩人,尤酸;.....但不是袁明。看著《窮光蛋》《責任之子》等作品,擔心的時候就會擔心。當妳快樂的時候,妳就會快樂。當妳突然忘記了煩惱和快樂,妳就會適合妳所遇到的。妳從未在他們之間做出選擇。所謂靈異遺物,理應如此。”蔡所見之誠,有理有據,而劉並非壹味悲酸,他也有“絕世遺物”,由此詩可知。

東坡說:“詩以奇,畸和為樂。知道這首詩很有意思,但後兩句沒必要。”([宋]惠洪《寒齋夜話》卷五)

劉子厚《老漁翁在此過夜,西崖下》詩,東坡刪了最後兩句,讓子厚復活,他也就服氣了。

(嚴羽《蒼施瑯話考證》)

劉子厚說“我壹轉身,見波濤動如從天,崖上雲閑來,壹朵壹朵”,坡翁就想把這兩句砍掉。論詩人,矮子看病是必然的。如果魚雨的詩只用前四句,和晚唐有什麽區別?(李東陽《山麓詩話》)

清晰優雅,近乎商務的語氣?([明]的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