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五言詩開始時,前人的看法頗不壹致。西漢的梅成、李陵、蘇武、班婕妤這些舊五言書,其實都不靠譜。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應該是東漢班固的詠史詩。鐘嶸的《詩》說是“無字”,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還很不熟練。繼作者有張衡的《同聲之歌》、秦嘉的《贈女詩》、趙翼的《病歌》等。,他們的表演技巧也越來越成熟。東漢末年,壹位佚名作家的《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著五言詩的成熟。到了建安、魏晉南北朝,五言詩已經成為最流行的詩體,出現了大量的名篇。
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從而擴大了詩歌的容量,更靈活細致地表達感情和敘事。音節方面,奇偶匹配,更具音樂性。因此更適合漢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漸取代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壹。初唐以後出現了近體詩,包括五言詩和五言絕句。唐以前的五言詩壹般稱為“五言古體詩”或“五言詩”。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詩)、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句)。
七言古詩體裁,全篇每句七言或以七言為主的詩體。它起源於民歌。先秦時期,除了《詩經》和《楚辭》中的七言句式,《荀子》中的《相城篇》是模仿民歌而寫的七言雜體韻文。西漢時有七言通俗韻文,如司馬相如的《範姜篇》和尤氏的《集九篇》,此外還有《漢書》所載的《樓虎歌》、《尚軍歌》。東漢時期的七言雜歌比較多。如東漢末的《麥謠》、《吳在城中》(司馬彪《漢書五行誌》)、《桓兒歌》(抱樸子《神駒》)等,都是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雜語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經召集群臣,做了壹副百良臺的七字對聯。但根據後來的研究,這是壹個不實的說法,不可靠。魏的《葛炎行》是中國第壹首完整的文人七言律詩。以後唐慧秀、鮑照有七言作品。鮑照的18《準其難行》不僅極大地拓展了詩歌內容,而且將原來七言律詩的押韻改為隔句押韻且可以變換,為七言體的發展開辟了壹條新路。七言詩從梁到隋逐漸增多,直到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展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