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納瓦的傳統,《吠陀經》是由至尊主親自書寫的。吠陀知識通過指導的方法被小心翼翼地傳承下來:這被稱為Parampara。在梵語中,傳遞吠陀信息被稱為samapradaya。這就是吠陀先知所做的,試圖保持他們口頭傳遞的知識的完整性。因為如果我們從師徒傳承中正確接受吠陀知識,就可以避免世俗文學中必然會發生的篡改知識、錯誤接受知識的問題。
吠陀知識首先由至高無上的主傳給掌管宇宙萬物的神梵天,然後由梵天傳給他的壹個兒子,名叫那魯阿達。Narujada把這些知識傳給了聖傑維亞薩,維亞薩在大約5000年前用文字記錄下來,以造福現代人(根據吠陀經典,古代人有極好的記憶力,不需要文字)。起初,《吠陀經》是壹部極其漫長的作品。為了讓這種知識更容易被接受,毗耶娑把壹部吠陀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講述吠陀最早的神聖聖歌的梨俱吠陀,講述吠陀聖歌節奏的娑摩吠陀,以及講述吠陀儀式的耶柔。吠陀文獻還包括補充書籍,分別叫做:Brahumana(關於祭祀技巧的專著)和Aranyaka(為去人跡罕至的地方履行苦修諾言的僧侶寫的專著)。吠陀文獻也是壹個寶庫,裏面有大量被稱為奧義書的哲學經典,致力於解釋吠陀概念。此外,吠陀文獻還包括大量以格言形式解釋真理的書籍,如《吠檀多經》、《楞嚴經》、《達摩經》等。幫助學習吠陀的科學著作也非常重要。它們是:音韻學(shiksha),節奏和計量學(chanda),語法(vyakarana)和詞源學(nirukta),天文學和占星術(jyotish)。同樣,與吠陀經研究直接相關的Upaveda也很重要。它們是:阿育吠陀,梵天吠陀,達努爾吠陀和斯塔帕提亞吠陀。後來又增加了很多基於傳說的前世書籍(如《博伽梵歌前世書籍》)和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包括《博伽梵歌》)。阿查裏亞,壹位知識淵博的靈性導師所寫的許多作品,也應該包括在吠陀文獻中;他們為我們提取了早期吠陀作品的精華,所以被認為是吠陀文獻。
成千上萬的吠陀經典被記錄在詩歌中,它們嚴格遵守詩歌結構、節奏和格律的規則,包含各種主題的信息:從醫療保健和農業到高等和低等行星上的時間概念;從瑜伽、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註意事項、素菜的食譜;從政府組織的詳細解釋到寺廟或房屋的建造和裝飾的壹流指導,吠陀包含戲劇,歷史和深刻的哲學,以及關於禮儀的簡單課程,軍事禮儀的介紹和樂器的使用。然而,對於斯瓦納瓦傳統來說,最重要的是吠陀文獻以科學和詳盡的方式解釋了“壹個個體靈魂與上帝之間的關系,從與他的各種關系中獲得的強烈快樂(rasa)”和對上帝的奉獻(bhak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