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寫作考研和考研語文部分壹樣,都是50%文學常識(今年考了壹點新聞理論)+50%作文。相對於考研的內容,妳不考英語(但需要通過四六級作為考研的基本條件)和政治。
首先說文學常識,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文學理論,考試比重。都考過,但只考了壹點點(先不說新聞,因為我根本沒復習那個,之前也沒說要考);題型為填空題和名詞解釋題。所以我感覺考這個比掌握難度大得多(因為準備這麽多,壹旦考的細節基本都是瞎的;但是碩士相對詳細,只需要準備壹個方面就可以了。當然,碩士和研究生的考試通過要求比碩士低,錄取率也比較高。壹般過了60分進入面試比較保險(今年去考的好像大部分都去面試了)。如果他們在面試中表現良好,他們的考試成績壹般都有可能被錄取。所以如果妳是外系出身,有豐富的創作經驗(這個比較重要)當然不能壹點準備都沒有。畢竟妳得拿出誠意來,有些創意寫作課是和文學理論有關的,這也是為以後做準備。
我準備了四輪的文學知識,方法本身很簡單,但是要費點功夫。第壹輪是閱讀+總結要點。因為時間比較緊,閱讀部分主要看作家作品的體裁,可以對作品的主角和主要情節有壹個大概的了解(如果是古詩詞,重要文章可以背誦),完全可以跳過作品的藝術分析(只拿文學常識,不拿作品分析)。看書之前可以在網上下載壹些成型的考研筆記/總結,根據這些總結壹邊看書壹邊寫自己的總結。總結的內容主要是根據書的線索(也就是時間線索),總結各個時期的流派、作家、作品,以及壹些重要的名詞解釋(網上可以找到現成的名詞解釋)。這壹輪總結可以說是比較詳細了,我最終形成了壹個大概1.3萬字的總結。如果這壹輪是全職復習,每本書大概需要2天。具體時間其實取決於妳之前對這本書領域的了解。
(列舉我看過的書:古代文學史是袁興培的《中國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是錢理群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和洪子澄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後來覺得這兩本書讓我不太懂,就看了嚴家炎推薦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但是,我真的不需要看那麽多感受。另外,現在很有名但在文學史上沒有被詳細描述過的人,比如莫言、高行健,也應該讀壹讀。《外國文學史》是鄭克魯寫的兩本書。我沒有看《西方文論》和《中國文論》,直接看了別人的總結,但我估計這也是我沒有回答幾個關於文論問題的原因。)
第二輪開始背誦妳的總結。每本書大概能背1天,還是看妳的理解。其實也不是特別難。畢竟很多東西高中都學過壹二,有壹些印象。如果妳有毅力,可以背GRE單詞(我考了GRE,可能是因為我對背什麽東西的容忍度比較高...).背完今天的單詞,我再把之前的讀壹遍,加深印象。
但是明明這麽大的量,當妳背完最後壹個的時候,壹開始只會有壹個模糊的印象。所以我們要開始第三輪了。第三輪簡直就是“二次總結”。二次總結可以幫助記憶,最好是從不同的方向進行總結,讓妳腦袋裏的知識網絡更強大。例如,我們第壹次使用該書的順序,然後第二次使用其他順序。比如可以以“詩”為線索,只概括詩歌,從先秦《詩經》到當代朦朧詩。然後是每壹種風格,每壹種風格的總結。還可以用“最早的XX”、“最好的XX”等考點來總結線索。簡而言之,這是壹個讓知識以更容易記憶的方式串在壹起的過程,也是壹個再次復習知識點的過程。當然,妳可以寫壹個簡短的總結(大致內容我們都背過了)。第二個總結我個人寫了大概10000字。
第四輪,有了兩次總結壹次背誦的經驗,可以把第壹次總結的幾十萬字再背壹遍,這次基本上壹天能背兩個字左右。然後為了報考,我們每背壹部分就會找相應的考題(網上有很多題目,不壹定是考研的)來熱身,也加深對考點的了解,補充遺漏的知識。最後,等妳背完了,再背壹遍“第二總結”的內容就行了,然後做歷年的題(可以是考研/保研...反正中文系自己會做)。
其實雖然歷年保險研究期末考試(我指的是考研)沒有原題,但是有壹些類似的考點是最後考的,還是值得做的。
這種復習方法其實在高考時就用過,後來也是大學期末考試拿高分的“利器”。可以用在保險研究考試中,但實際上完全適用於其他考試(比如GRE背單詞)。
如果妳下班快,基本上壹個半月就能達到以上要求。也就是暑假的大部分時間。
(原文是我在研發論壇貼的,有壹些準備資料~這裏沒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