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記憶對我是忠誠的,
比我最好的朋友還忠誠。
它靠燃燒的香煙生存,
它生活在繪有百合花的筆上,
它生活在壹個破舊的盒子裏,
它以倒下的樹莓為食,
它生活在壹個半醉的瓶子裏,
在過去被撕碎的詩歌上,在幹花上,
在昏暗的燈上,在平靜的水面上,
在所有有靈魂和沒有靈魂的事物中,
它無處不在,就像我在這個世界上壹樣。
它膽小,它害怕人們的噪音,
但是當我孤獨的時候,它來拜訪我。
它的聲音很低,
但是它的單詞很長,很長,
很長,很瑣碎,永遠不願意休息;
它的話很老套,總是講同壹個故事。
它的音調很和諧,總是唱著同壹個調子。
有時它模仿壹個愛焦的女孩的聲音,
它的聲音是無力的,
但也帶著眼淚,帶著壹口氣。
它的訪問還不確定,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常常當我已經上床睡覺時,我感到困倦;
或者選擇壹個清晨,
人們會說這不禮貌,
但我們是老朋友了。
這是微不足道的,永遠不會停止,
除非我悲傷地哭泣,
或者睡著了,
但我永遠不會討厭它,
因為它對我忠誠。
創作背景:我的記憶寫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後。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由於在黑暗的時代面前找不到希望和出路,陷入了抑郁、仿徨和逃避的狀態,他們內心的困惑是當時現代派詩歌內在精神的主要特征。
這首詩是詩人咀嚼過去生活的回憶,是用心情寫出來的。這份記憶是忠實而親切的,是安慰生活的知心朋友,也是悲喜交加的心情。
為了寫出這種心境,詩人將自己的記憶人格化,用各種具體生動的形象來表達這種抽象的情感,使讀者直接感受到詩人所傳達的情感和精神,這是非常富有自由式詩歌和散文之美的。
2、《秋夜思》
誰動刀尺?
心也需要秋裝。
傾聽鮫人的呼喚,
聽聽木葉的呼吸!
風從四面八方吹來,
偷聽內心破碎的聲音。
詩人說:心是鋼琴。
誰聽說過古代的春雪?
對知道真相的死者的安慰,
有人把它掛在了樹梢上,
為了自然-
但是我曾經聽過的那種飄蕩的聲音。
還有破碎的泡桐伍肆,
只會讓人從串串欄想到過年。
創作背景:1935年春,留學法國的戴望舒從巴黎歸來。他失去了他的舊愛和初戀情人——施江年,他的朋友施蟄存的妹妹。在失戀的悲痛中,他尋找新的溫暖,並很快與穆李穎的妹妹穆李娟墜入愛河,成為伴侶。
在這首詩裏,戴望舒以壹個詩人的敏感,感受著從秋夜的體表的冷到內心的冷。心是壹把豎琴,而“破碎的伍肆書童”是壹顆破碎的心。心雖已受傷,但未死,仍有希望,“從弦思過年”。
這首詩是戴望舒中期由象征主義詩歌向現實主義詩歌轉變的代表作。戴望舒的詩《秋夜思》寫於1935年7月6日,後收錄於1948年2月上海興群出版社出版的詩集《災難的歲月》(這本詩集是戴望舒生前出版的最後壹本)。
3.雨巷
獨自撐著油紙傘
徘徊在漫長,漫長
孤獨的雨巷,
我希望見到
像丁香壹樣。
懷恨在心的女孩。
她有。
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般的香味,
像丁香壹樣悲傷,
在雨中哀悼,
悲傷和猶豫;
她徘徊在這孤獨的雨巷,
撐壹把油紙傘
像我壹樣,
像我壹樣。
在沈默中,
寒冷,悲傷,憂郁。
她悄悄地走近。
靠近,再扔。
會呼吸的眼睛,
她飄然而過
像壹場夢,
悲傷迷茫如夢。
像夢壹樣漂浮
壹朵丁香,
我和這個女孩擦肩而過;
她默默地走了,走得很遠,
搖搖欲墜的柵欄,
走過這條下雨的小路。
在雨的哀歌中,
去掉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失了,甚至她的
會呼吸的眼睛,
丁香憂郁。
獨自撐著油紙傘
徘徊在漫長,漫長
孤獨的雨巷,
我希望見到
像丁香壹樣。
懷恨在心的女孩。
創作背景: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狀態。戴望舒因為參加過進步活動,不得不留在松江的朋友家,在孤獨中咀嚼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和痛苦,內心充滿失落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雨巷》這首詩是他心境的表達,交織著失望與希望、幻滅與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感覺在當時是普遍的。
擴展資料戴望舒(1905 165438+10月15-1950年2月28日),男,名程,號潮安,浙江杭州人。後來,他用筆名孟甌,孟甌聲,方鑫和蔣思。中國現代主義象征主義詩人、翻譯家等。在《鴛鴦蝴蝶派》刊物上發表過《債》、《商人少年》、《母愛》三部小說。
曾與杜衡、張天翼、施蟄存等組成“蘭社”文學小組,創辦《又藍》雜誌。1950戴望舒在北京去世,享年45歲。
他的筆名來源於屈原的《離騷》:“前有王澍為先鋒,後有費廉為部屬。”意思是屈原在天上漫遊,在地下尋找,坐在壹輛由龍馬拉著的車上,月神王殊在前面帶路,後面跟著風神費璉。王澍是神話傳說中驅趕月亮的神。她美麗,溫柔,純潔,優雅。我在法國留學,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的影響。
百度百科-我的記憶
百度百科-秋夜思
百度百科-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