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現稱武侯祠,位於成都南郊。它是晉代李雄在成都當國王時建造的。“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前壹句“名相殿在哪裏”是在問自己。其中“求”字表示此行是有目的的訪問;因為杜甫初到成都,環境生疏,所以寫了這麽壹個“求”字。這次尋訪人物,顯示了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敬仰和懷念,也說明丞相祠是詩人向往已久的地方。後壹句“在絲之城附近的壹片深深的松樹林裏”回答。這是詩人所期望的。它描述了丞相祠堂的位置,指出祠堂的位置以呼應前壹句。“白森森”二字也渲染出壹種安靜肅穆的氣氛。前兩句自問自答,指出了外景環境,渲染了壹種莊嚴的氣氛。
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對聯是由遠及近寫的,描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部。詩人離開了巍峨的殿堂和雄偉的雕像,著力於“倒影綠草”和“隔葉黃鸝”,表現的無非是祠堂的荒涼和冷清。還承接了丞相祠堂第壹句,古柏森森第二句。綠草倒映臺階,可見草深,說明祠堂缺乏管理和修繕,遊客很少來此。黃鸝隔葉,可見樹木繁茂;黃鸝空靈好聲音,說明武侯辛苦,已被後人遺忘,蘊含著詩人思物思人、惜賢的情懷。詩中的“空”與“自我”是互文的,體現了杜甫的孤獨。杜甫去年因饑餓在關中棄官隨家人漂泊,最後定居成都。這期間朝廷對他不理不睬,杜甫憂國憂民無處訴說。這兩句話語氣含蓄,對仗工整,是“景語含情,情語含景。”這就好比宋代範在《夜談床》壹書中所說的“情景交融而不分離”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可以說真的達到了這種境地。
第三個召喚加重了他的國家事務,他給了兩代人他的真心。這也是壹副工整的對聯。項鏈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的壹生。從劉備參觀草堂開始,諸葛亮就壹直忠於劉政權,壹生奮鬥,幫助劉備開創基業,協助扶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既生動地表現了諸葛武侯的偉大才華、報效國家的艱難和壹生的業績,又生動地表現了他忠義不屈的精神品格。這幅對聯是全詩的重點和核心,杜甫對這首詩的探討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獨具特色,也體現了杜甫詩歌的壹種技巧。使詩的抒情氛圍更加濃厚,意象更加飽滿。這也讓杜甫內心對自己沒有才華,沒有辦法報國的委屈溢於言表。
但在他征服之前,他死了,英雄淚流滿面。他開始北伐曹魏,但還沒有取得勝利。孔明賢死了,讓有誌之士為他流下了無盡的淚水。大業未遂而死,是人生壹種無法彌補的遺憾,自然會引起廣泛的* * *。壹個“第壹次”表示深深的遺憾。“龍”是指諸葛亮身後的朝代。“英雄”指的是古往今來有誌之士,包括杜甫。“人”描寫的是仁人誌士被感動的程度,也流露出杜甫對統治者的不滿和怨恨。尾聯體現了無限的情感,體現了諸葛亮不同尋常的強大心結。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是:壹是抓住了祠堂這壹典型環境的特點,如柏樹茂密,綠草蔥蘢,黃鸝空鳴,渲染出壹種寧靜肅穆的氣氛,非常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進行概括性的描述,勾勒出壹個有為政治家的形象,引起人們的尊重。對聯的最後把諸葛亮不成功的事業留給後人銘記,表達對他的贊美。
杜甫推崇諸葛亮,是因為他懷念過去,傷害現在。當時的“安史之亂”讓唐朝岌岌可危,朝廷急需諸葛亮這樣的人來輔佐皇室,收拾危機。
書香也傳達了杜甫的生命體驗感,包括對自己才華不足的感受。杜甫誌向遠大,但仕途始終受阻,難以有所作為。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後,我四處流浪,經歷了艱難險阻。還是擺脫不了貧困。杜甫常年憂國憂民,卻被冷落,內心無法平衡。這種感覺早就激起失意知識分子的* * *了,這首詩被人讀也是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