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按照生活的實際樣式再現生活,通過對生活的真實、具體、生動的描寫,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或某些方面。
從《詩經》中的“饑者吟其食,勞者吟其事”,到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悲喜交加,因事而起”,到建安時代曹操樂府中的“借古寫時事”,到唐代杜甫的“創新樂府時寫名篇”,再到白居易新樂府運動中提倡的“因時而作”。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詩經》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首先是民族風格的兩周民歌,其次是瀟雅和大雅文人的諷刺詩。他們在內容上的主要特點是正視現實、描寫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主要藝術特色有風格簡潔、語言凝練、比喻巧妙、人物真實自然生動、生活畫面貼心等。《詩經》在內容和藝術上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主要特征。《詩經》之後,兩漢樂府民歌、魏晉南北朝詩歌、唐宋元明清文學都繼承和發揚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出現了壹些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和作品。
漢末建安時期,文人開始創作壹些現實主義詩歌,如辛延年的《林玉郎》、曹操的《秋鹿行》以及王燦、陳琳、曹植、蔡琰等人的壹些作品。但他們未能充分發揚現實主義傳統。
建安以後,現實主義逐漸轉入低潮。晉宋之間,“莊老退,山水美”。梁、陳之後,宮中甚囂塵上,更加脫離現實。
直到初唐時期,陳子昂提倡漢魏性格,反對齊梁的“采美爭繁”,現實主義詩歌才略有起色。陳子昂在文學上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他通過對建安體理論的總結提出了自己的審美理想,通過對齊梁詩歌的藝術批評提出了詩體革新的主張,強調詩歌的“體”與“興”。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完全擺脫了齊、梁詩風的影響,堅持實踐自己的文學主張。在詩歌中,他致力於摒棄華麗的辭藻和雙重形式,註重反映豐富深刻的現實生活,抒發熱烈的思想感情,創造出剛健質樸的藝術風格。杜甫和韓愈的這些謳歌,都高度肯定了他對唐詩發展的貢獻。
在晚唐,杜甫是在那個混亂的時代產生的偉大詩人。他緊扣時代脈搏,直面冷靜的現實,客觀真實地描繪了時代的艱難面貌,苦心表達了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用巨筆書寫了時代的壯麗篇章。在詩歌藝術上,他堅持向多位老師學習,並努力探索。他在創作中,集前人之大成,為後世詩歌樹立了不朽的典範。在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中,杜甫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他把現實主義推向了壹個新的、更高的、更成熟的階段。杜甫在其永恒的《三官》、《三別》中,以憂國憂民的復雜情懷和獨特的“詩史”的“記”筆墨,反映了當時特殊的社會形勢。在那些反映現實的樂府敘事詩中,杜甫並沒有走建安以來沿襲樂府古題材的老路,而是在漢樂府中以“有所為始”的精神發明了自己的題材,為後世詩人指明了壹條通向現實和人民生活的創作道路。為了充分反映現實,杜甫運用了當時所有的詩體,創造性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典範。就七律而言,杜甫以前是用來歌頌或娛樂民眾的,但他用它來反映民生疾苦和國家大事,成為諷刺的武器。
“安史之亂”後,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這壹時期的文學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於白居易等人的理論倡導和創作實踐,樂府詩自覺發揚雅俗共賞的傳統,註重反映社會現實題材,充分發揮政治諷喻詩的功能,從而形成了壹個創作高峰,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新樂府運動”,而白居易是這壹運動最傑出的代表。白居易主張詩歌要積極介入社會現實,“為君,為民,為物,不為文。”“文章與時代相結合,歌詩與物相結合。”他特別強調詩歌要熱心民生疾苦,如實反映政治流弊。根據這壹原則,他特別重視詩歌“雅俗共賞”的藝術傳統,明確否定了六朝以來“嘲雪賣花”的詩歌創作傾向。
元代關漢卿的劇作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是元代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壹面鏡子。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原》描寫了壹個弱小無助的寡婦,被壹個貪官迫害,被誣告“服藥致死”而被斬首。竇娥冤案具有典型意義。作家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提出了封建社會“官無心正法,令民無言”的普遍問題,強烈指責封建制度與人民為敵,殘余人民驕橫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