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傣語來源於梵文字母的音標。最初有戴笠、戴娜、戴湛、金萍四種,現在流行於西雙版納和德宏。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亂發入寨;進入傣家竹樓,要在門外脫鞋,往裏輕走。不能坐在壁爐上方或跨過壁爐,不能進入主人的內室,也不能坐在門檻上;壁爐上的三腳架不能動,火不能蹬;不要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要用衣服當枕頭,也不要坐在枕頭上;晾衣服時,上衣要在高處晾,褲子和裙子要在低處晾;進入佛寺要脫鞋,避免觸碰小和尚的頭部、佛像等佛教聖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節日都與佛教活動有關。潑水節是傣族每年六月舉行的最盛大的節日。屆時將有僧人及親友大擺宴席,以潑水互賀。潑水節期間,除了酒和蔬菜,還有許多傣味小吃。傣族比較重要的節日有收節和開節,都是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和金平的傣族人慶祝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內容和活動與當地漢族人相同。
西雙版納的傣族,家家都要幫忙蓋房子。新房竣工,要恭喜新房。首先,小夥子上樓,扛著牛頭,唱著祝福的歌。成熟的男人扛箱子,結了婚的女人拿被褥。姑娘們依次端著飯菜,然後在壁爐上支起三腳架,擺好桌子,買酒備菜,唱著祝賀新房的歌。村民們也想給他們的主人送些吉祥的禮物。
傣族人也崇拜村裏的社神。傣族人稱之為“去拉曼”,意為保護神靈。他們壹年崇拜兩次。栽苗前拜豐收,秋收後拜感恩。各家準備的貢品送到社神專用的房間,念完祭祀詞,大家吃飯。俱樂部的新成員應該向社會之神提供雞肉、葡萄酒和熏肉條。在元江和新平等,傣族人民普遍崇拜龍樹和龍神。元江傣族人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都會殺紅牛。在宰殺之前,他們會給紅牛塗上白灰,並在上面鋪上紅綠相間的布。在同壹個月裏,為了保護牲畜的安全,豬會被獻祭給“天地”。
藏族,人口約5416021(據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周邊省份。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
藏語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叫“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人自稱“波巴”。波巴根據地域不同分為杜巴(阿裏地區)、藏巴(日喀則地區)、魏拔(拉薩地區)、康巴(川西地區)、安多瓦(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區)。藏語分為衛藏、康、安多三種方言。
西藏被稱為“世界屋脊”,美麗而神奇,是藏民的主要聚居地。現有人口1.3萬余人,藏族占95%。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壹。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藏族先民就生活在雅魯藏布江中遊兩岸。由於草原遼闊,水生植物豐富,畜牧業是主要生產。主要有綿羊、山羊、牦牛和奶牛。其中牦牛是運輸的“高原之舟”,除了奶和肉,因為它毛長,耐寒。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還有小麥、油菜、豌豆等作物。藏族男女的服飾都完好無損。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服飾,這對藏族服飾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價值。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它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藏語支。藏語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祖國中原地區的經濟聯系。從十世紀到十六世紀,藏族文化興盛,數百年來,藏族文化大放異彩。除了舉世聞名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佛教書籍外,還有節奏、文學、哲學、史地、天文、歷法、醫學等方面的專著。
藏族人民熱情開朗,豪放不羈。他們自由自在地生活,以唱歌和跳舞為伴。藏族民歌悠揚悠揚。歌唱伴隨著各種舞蹈。優美的舞蹈,活潑的節奏。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踢踏舞、鍋莊舞、弦子舞。青稞制成的糍粑、酥油、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糍粑是用青稞或豌豆做的炒面。糍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混合,用手揉成小球食用。酥油茶是將磚茶的茶葉倒入長1米的長木桶中,加入鹽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混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壹日酥油茶。青稞酒是壹種用當地青稞釀造的低度葡萄酒,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食物多為肉類和奶制品,很多人喜歡吃風幹牛羊肉。轉石會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木佛節,祭祀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九龍水冶都會為它沐浴,所以它也被稱為Mufo節。每年的這壹天,甘孜藏區遠近的人們都穿著民族服飾,聚集在歡樂谷山上、折多河畔。人們先去廟裏燒香祈福,燒紙錢。然後轉向山上供奉神靈,祈求他們的保佑。翻過山後,我們搭起帳篷野餐,看藏戲。唱山歌,跳鍋莊舞和弦子舞,騎手也有賽馬和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會舉行物資交換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采花節是南坪縣於波藏族的傳統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為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於波是壹個偏僻的山谷。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用樹葉和獸皮做衣服。壹天,壹個叫蓮芝的女孩從很遠的地方來了。她美麗、善良、聰明。她教當地人種地、織布、縫衣,還采百合待人。有壹年,五月初五,蓮芝上山采花,被鎳風卷下山崖而死。人們非常悲傷,所以他們在這壹天上山采花來紀念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采花節。
藏歷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他們應該穿上服裝互相拜年,並去寺廟朝拜祈禱。正月十五,各大寺院舉行儀式,到了晚上,各寺院點起酥油燈。在青海的塔爾寺和拉薩的大昭寺,喇嘛用黃油制作的黃油雕塑以其鮮艷的顏色和精美的雕塑而聞名。4月15日,相傳各地舉行宗教活動,紀念釋迦牟尼成佛、文成公主進藏的日子。在七月,谷物豐收在望,農民們帶著卷軸在田野裏走來走去,這被稱為郭旺節,祝願那壹年豐收。
受訪者:yclqy 1992917-門衛三級9-14 18:16。
二、傣語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分為西雙版納話、德宏話、金平話。傣族的語音文字來源於梵文字母,各地不同。1954年間,人物進行了改革,分為戴娜(德宏)、戴露(西雙版納)、戴湛(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族。西雙版納和德宏是兩種傣語。
第三,傣族的天文歷法
傣族人有他們自己的傳統歷法。傣語稱為“祖拉薩哈”,意為“小歷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時期,而現在的傣歷始於明朝之前。它是壹種陰陽歷。戴歷的年份是陽歷年,即繞太陽公轉壹周;傣歷的月是陰歷月,即周期為滿月。壹年分為65438+2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以六月為壹年的開始,它的第壹個月相當於夏歷中的十月。平均壹年是350或355天,閏年是384天。傣族歷法始於公元638年。
第四,傣族的醫療保健
傣醫藥作為壹門學問,是傣族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傣族人民在與疾病的鬥爭中,不斷總結經驗,收集了豐富的偏方,采集了成千上萬種草藥。其中,《當哈雅》是傣族的壹部重要醫學文獻。
根據文獻記載,當傣族人遷移到景永時,許多村莊死於流行病,但只有景永巴特的壹個村莊沒有人死亡,所有人都很強壯。他們開辟了許多領域,生產發展很快。壹天,壹位名叫伯的老人上山采野果。他路過那個村莊,驚訝地發現村子裏的每個人都很健康。他問村裏的人:“妳們吃什麽?為什麽大家都強?”村裏的人告訴他:“我沒吃別的,但剛來的時候,大家每天都上山摘野果野菜吃。也許這是有原因的。”
博牙回去的時候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其他村的人,勸大家試壹試,上山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治好病,就照博牙說的做了。壹段時間後,果然奏效,疫情明顯減少。博牙註意從大家摘回來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樣本保存。以後只要村裏有人生病,他就會根據樣本找這些蔬果給病人吃。有壹部分吃了病就好了,有壹部分效果會差壹點,但是吃的不壹樣就有效果。就這樣,他慢慢總結,積累經驗。每當有人生病時(當時主要是瘧疾),就根據不同類型的疾病進行治療。隨著疾病的逐漸減少和人們的健康狀況,傣族人把博的牙齒稱為“摩崖”,意思是能治病的人。此後,出現了戴醫生。寫好後記錄下來,成為今天比較完整的傣醫書。
傣族傳統醫學手稿:傣族經典醫學著作。記載了傣醫在藥物、方劑、制劑方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至今,有許多種寫在月桂葉上的“月桂葉書”和用構樹樹皮支撐的紙張抄成的“棉紙書”。這是中國醫學遺產中的瑰寶。目前,根據這些手稿,已經用漢、傣兩種文字編纂出版了《德宏傣醫藥方集》和《西雙版納傣醫藥誌》。
第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壹個信仰南傳佛教教的民族,傣語稱為“布塔沙桑納”。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8世紀傳入傣族地區。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奉多神教,即原始宗教。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佛教寺廟在傣族地區非常普遍。把兒子送進寺廟當和尚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幾乎所有男孩8-10歲都要進寺廟出家生活。他們在那裏學會了讀經,壹般在1 ~ 5年回國。傣語大藏經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在貝葉上,稱為貝葉經。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人的作品和習俗,是根據佛教含義發展和補充的。
第六,傣族文學
民族文學:傣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作品,包括長篇敘事詩、寓言、神話、傳說、童話等。許多著名的敘事長詩,如《趙樹屯與穆迪·納諾》、《何鄂與洛桑·尼瑪》、《阿姨的故事》等,在國內外都很有名。
史詩:巴塔馬加羅,又名南師巴塔馬加帕薩代。傣族創世史詩。內容包括世界的創造、人類的形成、傣族先民的興起、遷徙和定居。其中有許多歷史人物的傣族神話傳說,是研究傣族古代神話和社會的古籍文獻。
史書:魯的歷史原名《絲綢》(西雙版納年譜)。該書記錄了從傣族首領巴真進入西雙版納建立金靖王國的1180年(傣歷542年),到西雙版納解放的1950年,傣族的主要史實。書裏有雲南大學1947出版的李的譯本,叫《亡者史》,譯本從1180到1864。1958張補譯1844 ~ 1950,題為《延續歷史——西雙版納近百年大事》。這本書還有其他詳細版本。《呂氏》為後人了解傣族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是傣族的重要歷史文獻。
七、傣族戲劇
西雙版納有泰緬歌舞,龍騰邊境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傣族戲劇。在大型宗教集會上表演歌舞劇,比如在車上宣威街壹年壹度的佛事大會。連續三個晚上都有歌舞表演,有歷史故事,有宗教神話,有愛情傳說,而服飾則五花八門,有紙紮成龍、孔雀、烏龜、仙鶴、鹿蚌,還有五顏六色的畫。扮成美女的演員把紙包著的孔雀壹分為二,雙手抓住翅膀飛了起來。壹個扮成年輕人的演員背著紙鹿跳舞。大烏龜用壹個人躺在烏龜的肚子裏,手腳是烏龜的四只腳,烏龜的脖子裏有壹個器官;它能使陰莖龜頭突然伸出幾英尺,然後縮入腹部,令觀眾捧腹大笑。
傣劇:傣劇已有約200年的歷史。早期劇目有《十二馬》、《公孫耕田》、《長勺對》等。本世紀初,盈江土司建立了第壹個傣劇團。它在表演原有劇目的基礎上,吸收和改編了許多京劇和滇劇劇目,同時吸收了它們的服飾、道具、樂器等元素,豐富了傣劇。總的來說,傣劇人物不多,主要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生活習俗。表演形式靈活活潑,短小精悍,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傣族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傣劇:傣劇的壹種。流行於雲南德宏州的盈江、瀘西、梁河、龍川、瑞麗等縣,保山的保山、騰沖、龍陵等縣的傣族聚居地。傣劇以“二人轉”(男女對唱)、“打白馬”(壹種逢年過節人人都希望的歌舞)、“海印”(壹種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間歌舞為基礎。向雲南花燈學習後,發展成為具有壹定情節和人物的《十二馬》、《布頓拉》(老人耕田)等歌舞。
傣劇的表演是在提煉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漢劇的表演技巧而豐富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傳統劇目有改編自傣族民間傳說和民間敘事詩的《羅漢》、《千瓣蓮》、《紅蓮寶》、《壹片溫暖的東海》、《浪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三聖回天、王莽篡位、三江東流、木刻齋、花果山、潘等。,這是根據漢劇和小說《演義》改編的。還有根據歷史故事和傳說改編的的《南征北戰》和《張姐姐》。有新創作的現代戲,如《三回巖》《石頭上的婚禮》《金湖緣》《在邊界》《三醜會》。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布頓拉》、《陶》、《何鄂與》、《左巖農》等。
傣族的文學作品大多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最古老的創世神話,在傣族人民中流傳最廣的是布桑蓋和雅桑蓋。至今,傣族人仍稱布桑蓋、耶桑蓋為“我們的祖先”。有關於開辟西雙版納、猛遮、伊吾、建村、砍柴、修房子的神奇傳說。在傣族地區,也有稱聰明人的故事,如、、艾絲。這些理想化的人物擁有無所不能的技能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詩歌包括歌謠和長篇敘事詩。傣族中有職業歌手或半職業歌手,傣語稱為“贊哈”。
贊哈:傣族民歌。“贊哈”在傣語中是民謠歌手的意思。贊哈唱法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形式。形式靈活簡單,隨時隨地都可以唱。它被稱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鹽。傳統歌曲多為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也有藝人即興創作的狩獵歌、酒歌,如《叫花樹屯》、《緬甸四棵桂花樹》、《慶新屋》、《哈路焦》等。新收錄的曲目有《流沙河之歌》和《彩虹》。贊哈在傣族民間文學的傳承和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歌聲優美生動,人物形象細膩委婉,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們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古老的歌謠是傣族文學的種子,至今仍以口頭和手寫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雲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謠》中有許多短篇故事反映了原始時代傣族先民的生活、勞動、思想和感情。比如《蜈蚣歌》描寫人類通過實踐逐漸認識客觀世界;《打水歌》描寫人類逐漸改變生存狀態;《采果之歌》和《采菇之歌》描寫了人類的勞動生活。這些詩形式簡單,節奏明快。
敘事長詩是傣族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神話敘事詩、姨媽頌、愛情悲劇敘事詩。神話敘事詩與神話傳說基本相似。有很多關於阿姨的歌曲。“阿鑾”壹詞據說來自梵文,指的是能工巧匠。在傣語中是指貧窮、意誌堅強、技藝高超、誠實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氣、有能力的善良的人。佛教徒將這些故事描述為關於釋迦牟尼轉世的故事。阿倫的故事中有壹些宣揚佛教教義的成分,但整體內容遠遠超出了佛教思想的範疇,堪稱傣族民間故事集,涵蓋了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倫理道德、婚姻愛情等。
隨著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印度文化對傣族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武》是由印度的壹個短篇小說發展而來的。《蘭加希和》的情節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相似,但主題、人物、故事結構都有所變化。長詩強化了趙郎瑪對十魔的戰爭,成為反映社會生活、政治鬥爭、宗教鬥爭的巨幅畫卷。
傣族佛教保存經典豐富,翻譯的三藏佛經包括相當多的經、法、論方面的經典,還有不少藏文經典。這些經典有的是用巴利語寫的,用傣文字母音譯,保留了小乘佛教經典的早期特征,有的是傣族僧人根據佛教教義精心制作的作品,記載了許多有關傣族地區的歷史、地理、語言和文學資料。西雙版納、孟連、耿馬等地的經書大多刻在貝葉上,稱為《貝葉經》,其他地區則多寫在當地有紋理的棉紙上。
八、傣族音樂
傣族音樂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包括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
二、傣語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分為西雙版納話、德宏話、金平話。傣族的語音文字來源於梵文字母,各地不同。1954年間,人物進行了改革,分為戴娜(德宏)、戴露(西雙版納)、戴湛(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族。西雙版納和德宏是兩種傣語。
第三,傣族的天文歷法
傣族人有他們自己的傳統歷法。傣語稱為“祖拉薩哈”,意為“小歷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時期,而現在的傣歷始於明朝之前。它是壹種陰陽歷。戴歷的年份是陽歷年,即繞太陽公轉壹周;傣歷的月是陰歷月,即周期為滿月。壹年分為65438+2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以六月為壹年的開始,它的第壹個月相當於夏歷中的十月。平均壹年是350或355天,閏年是384天。傣族歷法始於公元638年。
第四,傣族的醫療保健
傣醫藥作為壹門學問,是傣族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傣族人民在與疾病的鬥爭中,不斷總結經驗,收集了豐富的偏方,采集了成千上萬種草藥。其中,《當哈雅》是傣族的壹部重要醫學文獻。
根據文獻記載,當傣族人遷移到景永時,許多村莊死於流行病,但只有景永巴特的壹個村莊沒有人死亡,所有人都很強壯。他們開辟了許多領域,生產發展很快。壹天,壹位名叫伯的老人上山采野果。他路過那個村莊,驚訝地發現村子裏的每個人都很健康。他問村裏的人:“妳們吃什麽?為什麽大家都強?”村裏的人告訴他:“我沒吃別的,但剛來的時候,大家每天都上山摘野果野菜吃。也許這是有原因的。”
博牙回去的時候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其他村的人,勸大家試壹試,上山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治好病,就照博牙說的做了。壹段時間後,果然奏效,疫情明顯減少。博牙註意從大家摘回來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樣本保存。以後只要村裏有人生病,他就會根據樣本找這些蔬果給病人吃。有壹部分吃了病就好了,有壹部分效果會差壹點,但是吃的不壹樣就有效果。就這樣,他慢慢總結,積累經驗。每當有人生病時(當時主要是瘧疾),就根據不同類型的疾病進行治療。隨著疾病的逐漸減少和人們的健康狀況,傣族人把博的牙齒稱為“摩崖”,意思是能治病的人。此後,出現了戴醫生。寫好後記錄下來,成為今天比較完整的傣醫書。
傣族傳統醫學手稿:傣族經典醫學著作。記載了傣醫在藥物、方劑、制劑方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至今,有許多種寫在月桂葉上的“月桂葉書”和用構樹樹皮支撐的紙張抄成的“棉紙書”。這是中國醫學遺產中的瑰寶。目前,根據這些手稿,已經用漢、傣兩種文字編纂出版了《德宏傣醫藥方集》和《西雙版納傣醫藥誌》。
第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壹個信仰南傳佛教教的民族,傣語稱為“布塔沙桑納”。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8世紀傳入傣族地區。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奉多神教,即原始宗教。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佛教寺廟在傣族地區非常普遍。把兒子送進寺廟當和尚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幾乎所有男孩8-10歲都要進寺廟出家生活。他們在那裏學會了讀經,壹般在1 ~ 5年回國。傣語大藏經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在貝葉上,稱為貝葉經。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人的作品和習俗,是根據佛教含義發展和補充的。
第六,傣族文學
民族文學:傣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作品,包括長篇敘事詩、寓言、神話、傳說、童話等。許多著名的敘事長詩,如《趙樹屯與穆迪·納諾》、《何鄂與洛桑·尼瑪》、《阿姨的故事》等,在國內外都很有名。
史詩:巴塔馬加羅,又名南師巴塔馬加帕薩代。傣族創世史詩。內容包括世界的創造、人類的形成、傣族先民的興起、遷徙和定居。其中有許多歷史人物的傣族神話傳說,是研究傣族古代神話和社會的古籍文獻。
史書:魯的歷史原名《絲綢》(西雙版納年譜)。該書記錄了從傣族首領巴真進入西雙版納建立金靖王國的1180年(傣歷542年),到西雙版納解放的1950年,傣族的主要史實。書裏有雲南大學1947出版的李的譯本,叫《亡者史》,譯本從1180到1864。1958張補譯1844 ~ 1950,題為《延續歷史——西雙版納近百年大事》。這本書還有其他詳細版本。《呂氏》為後人了解傣族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是傣族的重要歷史文獻。
七、傣族戲劇
西雙版納有泰緬歌舞,龍騰邊境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傣族戲劇。在大型宗教集會上表演歌舞劇,比如在車上宣威街壹年壹度的佛事大會。連續三個晚上都有歌舞表演,有歷史故事,有宗教神話,有愛情傳說,而服飾則五花八門,有紙紮成龍、孔雀、烏龜、仙鶴、鹿蚌,還有五顏六色的畫。扮成美女的演員把紙包著的孔雀壹分為二,雙手抓住翅膀飛了起來。壹個扮成年輕人的演員背著紙鹿跳舞。大烏龜用壹個人躺在烏龜的肚子裏,手腳是烏龜的四只腳,烏龜的脖子裏有壹個器官;它能使陰莖龜頭突然伸出幾英尺,然後縮入腹部,令觀眾捧腹大笑。
傣劇:傣劇已有約200年的歷史。早期劇目有《十二馬》、《公孫耕田》、《長勺對》等。本世紀初,盈江土司建立了第壹個傣劇團。它在表演原有劇目的基礎上,吸收和改編了許多京劇和滇劇劇目,同時吸收了它們的服飾、道具、樂器等元素,豐富了傣劇。總的來說,傣劇人物不多,主要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生活習俗。表演形式靈活活潑,短小精悍,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傣族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傣劇:傣劇的壹種。流行於雲南德宏州的盈江、瀘西、梁河、龍川、瑞麗等縣,保山的保山、騰沖、龍陵等縣的傣族聚居地。傣劇以“二人轉”(男女對唱)、“打白馬”(壹種逢年過節人人許願的歌舞)、“海印”(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間歌舞為基礎。向雲南花燈學習後,發展成為具有壹定情節和人物的《十二馬》、《布頓拉》(老人耕田)等歌舞。
傣劇的表演是在提煉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漢劇的表演技巧而豐富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傳統劇目有改編自傣族民間傳說和民間敘事詩的《羅漢》、《千瓣蓮》、《紅蓮寶》、《壹片溫暖的東海》、《浪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三聖回天、王莽篡位、三江東流、木刻齋、花果山、潘等。,這是根據漢劇和小說《演義》改編的。還有根據歷史故事和傳說改編的的《南征北戰》和《張姐姐》。有新創作的現代戲,如《三回巖》《石頭上的婚禮》《金湖緣》《在邊界》《三醜會》。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布頓拉》、《陶》、《何鄂與》、《左巖農》等。
傣族的文學作品大多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最古老的創世神話,在傣族人民中流傳最廣的是布桑蓋和雅桑蓋。至今,傣族人仍稱布桑蓋、耶桑蓋為“我們的祖先”。有關於開辟西雙版納、猛遮、伊吾,建村、砍柴、修屋的神奇傳說。在傣族地區,也有稱聰明人的故事,如、、艾絲。這些理想化的人物擁有無所不能的技能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詩歌包括歌謠和長篇敘事詩。傣族中有職業歌手或半職業歌手,傣語稱為“贊哈”。
贊哈:傣族民歌。“贊哈”在傣語中是民謠歌手的意思。贊哈唱法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形式。形式靈活簡單,隨時隨地都可以唱。它被稱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鹽。傳統歌曲多為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也有藝人即興創作的狩獵歌、酒歌,如《叫花樹屯》、《緬甸四棵桂花樹》、《慶新屋》、《哈路焦》等。新收錄的曲目有《流沙河之歌》和《彩虹》。贊哈在傣族民間文學的傳承和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歌聲優美生動,人物形象細膩委婉,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們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古老的歌謠是傣族文學的種子,至今仍以口頭和手寫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雲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謠》中有許多短篇故事反映了原始時代傣族先民的生活、勞動、思想和感情。比如《蜈蚣歌》描寫人類通過實踐逐漸認識客觀世界;《打水歌》描寫人類逐漸改變生存狀態;《采果之歌》和《采菇之歌》描寫了人類的勞動生活。這些詩形式簡單,節奏明快。
敘事長詩是傣族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神話敘事詩、姨媽頌、愛情悲劇敘事詩。神話敘事詩與神話傳說基本相似。有很多關於阿姨的歌曲。“阿鑾”壹詞據說來自梵文,指的是能工巧匠。在傣語中是身體差、意誌強、技藝高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