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天氣壹天比壹天冷。9月-10,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雖降至10-20℃,但總體“冷而不冷”。過早穿上厚衣服,身體與“冷”接觸太少,體溫調節中樞得不到適當的運動,調節體溫的能力就會下降,人體的抗寒能力也會相應下降。
但“捂春凍秋”是有壹定限度的。先說“春捂”。南方地區進入3月,或者北方地區進入4月,天氣明顯有點熱。這時候如果還穿棉衣,就會超過身體的耐熱極限,溫度調節中樞不適應,對身體也不好。
尤其是長江流域,春季空氣濕度大,蓋多了容易誘發中暑。春天什麽時候“蓋”必須看天氣。壹般來說,春季的日溫差較大,早晚較冷。這時候可以適當“捂”壹會兒。
晴天中午,氣溫壹般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少衣物。近年來,由於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影響,氣候異常的概率明顯增加。春季氣候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現象:壹種是“倒春寒”和“倒春寒”;二是“暖春”。
對於前者,當然要註意保暖,保持“春捂”的方式;對於後者,當天氣連續幾天晴朗時(日最高氣溫往往在20℃以上),此時就不能“捂”了。如果是春末,可以遵循壹些夏季養生的方法(其實春末夏初沒有明確的界限)。當然,春季兩種極端天氣可能交替出現,要多穿衣脫衣服。
俗話說“心急不如吃藥”,可謂是春日穿衣的心得。廣義的“覆蓋”也應該包括臥室和床的溫暖。壹般來說,春天可以把室溫調得高壹點,被子要厚壹點。中醫認為,防病如禦敵,“春捂”只是被動防禦。如果想進壹步防病健身,平時壹定要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時,壹定要科學的吃住。
“春天發散,宜吃酸收斂”;春天容易犯困,要多補充維生素B;韭菜、菠菜、芹菜、竹筍等。也是春季大餐的好食物。在日常生活方面,“春日要早起”(孫思邈《千金方》),但要在雞鳴之後早起,午夜之前(也就是23點之前)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