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劍橋》這首詩每節有四行,壹三行略短,兩四行略長。音級的排列組合錯落有致,規則很多,就像壹首婉轉低回的詠嘆調,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揮之不去的感情。閱讀的時候,壹定不能單純的讀,要引導具體的單詞。程響老師對教學中閱讀“蕩漾”壹詞的技術指導本文是現代詩歌閱讀指導的範例。學生讀完這壹段,程老師指出學生讀不清楚,問“蕩漾”壹詞的含義:蕩漾本來是指水的波動,這裏是指水的波動嗎?學生答完“情緒波動”後,老師問這壹段是低頭讀還是擡頭讀,和學生壹起研究。讀書的時候,學生要帶著眼光去讀。在這樣的引導下,效果是明顯的。隨後,老師和學生繼續研究如何更好地閱讀和如何在技術上處理它,提示學生“陽”字是否可以加長...經過反復指導,學生的閱讀水平明顯提高,對詩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其次,突出體驗中的感受。現代詩所代表的生活,在閱讀感知上還是有難度的。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閱歷不夠豐富,對作家的生活和作品背景沒有完全掌握。時代和經歷是有距離的。《別了,康橋》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是多樣化的:或是告別康橋,或是懷念康橋生活,或是對愛人的深情。所以有人說這是送別詩,有人說這是情詩,有人認為這是徐誌摩理想主義人生觀的真實告白。無論這些認識正確與否,都要通過具體的經歷來實現。比如“輕輕”“悄悄”的動作所呈現的人物內心世界,要用我們的行為和感受來判斷。“蕩漾”、“心甘情願”、“碾壓”、“歌唱”、“沈默”每壹個字都如此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內心世界,蘊含著詩人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這也需要我們通過自我體驗,通過與同處境的比較來理解。通過整合這些經歷,我們可以從文本中提煉出徐誌摩心中的情感,體會到他敏感的、顫抖的、深情的、懷舊的、告別的內心。
第三,挖掘形象的意義。《再別康橋》是詩人對自己隱秘的情感世界的告別,表達了對故地和前世的眷戀和珍惜。是詩人在尋夢中的孤獨和惆悵,在他飄逸灑脫的姿態下有著深深的惆悵和苦悶。這些感受是通過作者塑造的形象表現出來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分析形象的特點及其所承載的情感。雲、金柳、新娘、綠花、水草、清泉、彩虹、榮華、吹笛,都是作家抒發感情的重要載體。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這些圖像的象征意義和內涵。
以“雲”的意象為例,徐誌摩審美的浪漫、瀟灑、柔美空靈、飄逸灑脫,是他理想對象的氣度。談及誌摩的早逝,胡適說:“誌摩走了,他帶走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很多雲。”徐誌摩壹生都在追求雲的魅力,最後他的生命隨著壹把火融化在了雲裏。就像他描述的黃鸝——“化作壹朵彩雲,它飛了,消失了,消失了”。他獨特的人生觀帶來了獨特的藝術觀,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準確把握詩人心中的“雲”這壹意象,將是學生更好地理解徐誌摩詩歌的思想內容、創作方法和藝術成就的壹把重要鑰匙。
第四,借助形式進入情感。現代詩有自己的形式特征。《別了,劍橋》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學習這首詩,必須借助“三美”來分析和閱讀,才能感受到形式之美和內容之豐富。“金柳”、“綠草”、“彩虹”、“草”的色彩鮮艷,詩的每壹段都蘊含著如畫的風景。加上“揮”、“蕩漾”、“搖曳”、“徘徊回”等動詞,流動的畫面立體感很強。除了押韻和音節的和諧之美,全詩還運用了重復的形式,三次“輕輕”,兩次“悄悄”,節奏輕快,旋律柔和,仿佛詩人踮起腳尖,生怕吵醒他心愛的康橋裏的壹切,像壹首甜美的輕音樂,引起讀者的共鳴。另外,詩節對稱,長短交錯,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因此,借助詩歌形式來理解現代詩歌教學的內在精神和意境是壹個重要的途徑。詩人徐誌摩也認為:“完美的身體是完美的精神的唯壹表現。”《再別康橋》既是對美的“形式”的追求,也是與美的“意蘊”的有機結合,給人以情景交融的美感。同時也是作者對詩歌本身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