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歷史人物——耿鴻明

歷史人物——耿鴻明

辜鴻銘是誰?他生在南陽,學在西方,嫁在東方,在北洋為官。精通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馬來亞語等9種語言,獲得13博士學位。他倒著看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文化。他是第壹個把中國的《論語》和《中庸》用英語和德語翻譯到西方的人。他能說會道,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講孔子,和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往來,討論世界文化和政治形勢。他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傑出的中國人”。

辜鴻銘,(1857年7月18-1928年4月30日)被命名為唐生。1857 July 18出生於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城(馬來西亞檳城)壹個英國橡膠種植園。早年,他的祖父母從中國福建移居南洋,積累了豐厚的財產和聲望。他的父親顧子雲是當時英國人經營的壹個橡膠種植園的經理。他說壹口流利的閩南語,會說英語和馬來語。他的母親是金發碧眼的西方人,會說英語和葡萄牙語。在這種家庭環境下,辜鴻銘從小就對語言有著驚人的理解和記憶。無兒無女的橡膠園丁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收養他為養子。讓他從小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1840年英國炮艇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辜鴻銘的養父布朗先生對他說:“妳知不知道妳的祖國中國已經被擺上了砧板,惡毒的侵略者正揮舞著屠刀,準備分壹杯羹?希望妳能學貫中西,擔起富國治國之責,教育歐美。”布朗壹家在1867年回到英國的時候,把10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父親在祖宗牌位前燒香,告誡他:“不管妳去哪裏,不管妳是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都不要忘記妳是中國人。”

在英國,辜鴻銘在布朗的指導下,從最經典的西方文學名著入手,用最簡單的死記硬背方法,迅速掌握了英語、德語、法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著名的愛丁堡大學,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65438年至0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大學學習文學和哲學。後來,蔡元培到萊比錫大學讀書時,辜鴻銘已經是壹個響當當的人物了。而40年後,當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作品已經是學校的必讀,在林語堂的《北京的雲》壹書中提到了他。14年的留學生涯,讓才華橫溢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辜鴻銘完成學業後,聽從了當時新加坡偉大的語言學家馬建忠的勸說,埋頭研究中國文化,回到中國大陸繼續研究中國典籍。他在晚清權臣張之洞幕府任職20年,主要職責是“釋”。在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的同時,他精研國學,自稱“漢濱讀書人”。

辜鴻銘在西歐精通各種語言,說話敏捷的名聲很快就在中國的歐美人中傳開了。他給祖宗磕頭,洋人笑說,這麽說妳祖宗能吃壇上的飯?辜鴻銘馬上反駁:妳把花放在祖先的墳前,他們能聞到花香嗎?他看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文化,諷刺船上用的是純正的德語。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看望辜。的朋友給顧寫了壹封信,邀請他來。但是等了很久,辜還是沒有來。沒辦法,只好找到顧的院子。壹進屋,顧就粗魯地說:“妳們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我們壹招手,就壹定要來。”總之,遊歷甚廣的毛姆尷尬極了,不知如何是好。

與此同時,作為東方文化的捍衛者,辜鴻銘的名聲也逐漸凸顯。辜鴻銘在北大講課時,公開對學生說:“我們為什麽要學英詩?那是因為妳學好英語後,要教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教他們溫柔敦厚的詩詞去解釋那四個外國。”當時他還堅持稱西方為“四夷之國”。正因如此,很多人只是把他當成了笑話的制造者,卻忽略了他內心的痛苦,他對東方文化的積極思考,對這片土地命運的深切關註,以及他堅定而絕望的抗爭。

自1883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發表題為《中國研究》的文章後,他便趾高氣揚地走上了弘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道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還將《論語》和《中庸》翻譯成英文,在海外出版發行。後來他翻譯了大學。他的作品具有創造性,古老的東方理論中加入了歌德、席勒、羅斯金和朱伯特的啟發性妙語。在他之前,從來沒有壹部好的中國古代典籍譯本。

從1901到1905,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172篇中國筆記,反復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出版了英文著作《牛津運動在中國》(德文譯名為《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辯護:批判論文》),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影響很大,被壹些大學哲學系列為必讀參考書。1915春秋時期的正義(中國人的著名精神)出版了。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妙藥,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尖銳而深刻。不久《春秋正義》德文版出版,在正在進行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辜鴻銘認為,評價壹個文明,要看它能產生什麽樣的人,男人女人。他批評那些“號稱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其實並不真正了解中國和中國的語言”。他獨特地指出:“要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深、廣、簡”,因為“中國人的人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個特點,除了“敏感”之外,就是深、廣、簡。

辜鴻銘從這個獨特的角度,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做了比較,突出了中國人的特點:美國人寬廣樸實,但不深沈;英國人深沈樸實,但不博大;德國人博大精深,但不簡單;法國人不像德國人那樣深沈,不像美國人那樣曠達,不像英國人那樣單純,但他們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敏感;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這四種優秀的精神品質。也正因如此,辜鴻銘說,中國人的總體印象是“溫柔”,“那種無法言語的溫柔”。在中國人溫和的形象背後,隱藏著他們的“純真的童心”和“成人的智慧”。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著像孩子壹樣的生活——有頭腦的生活”。

辜鴻銘生活在壹個不幸的時代。在這樣壹個時代,只要是中國人,就只能生病,丟掉性命。如果妳是清醒的,妳要打就要付出特別慘痛的代價。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擔心中國傳統的斷裂和中華文明的抹黑。他在《張文祥幕府筆記》中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憂慮和對自尊的深深嘆息。

辜鴻銘的野態是他含淚的表現,他用野來保護自己強烈的自尊心。當時西方人看到中國的大街小巷,經常對顧說“壹個孩子是無辜的”,可見中國人是騙人的。辜頓時語塞,無法自遣。事實上,由於他的視野比同時代人開闊得多,辜鴻銘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那種不幸。所以他用壹種偏執的態度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他在西方讀書,但他喜歡東方女孩,尤其是中國女孩的腳。他的妻子舒古有壹雙小腳。他壹見鐘情,不離不棄。民國成立後,他在北京大學教授英國文學,用極端的行為——紮辮子、穿舊衣服來為納妾、纏足正名,來對抗整個社會拋棄中國傳統的不正常趨勢。辜鴻銘壹生崇尚皇權,但遇到牌位也不磕頭。慈禧太後生日那天,他當眾脫口而出的“祝賀詩”是“天子永存,百姓花錢。生命無涯,百姓苦。”袁世凱死了,全國哀悼三天,辜鴻銘卻專門請了戲班在家裏開大會,熱鬧了三天。

辜鴻銘在北大教書,梳著辮子走進教室。學生們突然大笑起來。顧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看得見的,妳心裏的辮子是看不見的。”聽了這話,傲慢的北大學生沈默了。

辜鴻銘壹生喜歡痛斥西方人,但他認為這比西方人更重要。別的不說,他罵他們罵的很徹底,而且總是在重要的點和要害上罵。所以很多西方人對辜鴻銘的知識和智慧深信不疑,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

當時,辜鴻銘在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六國飯店用英語發表了“中國人的精神”的演講(他把它翻譯成“春秋時期的正義”)。中國人從來沒有賣票的先例,但他要賣票,票價比“四大名詩人”之壹的梅蘭芳還高。聽梅的京劇只要壹元二角,聽顧的演講卻要兩元,可見外國人對他的重視。

辜鴻銘在西方人面前的優越感源於他的機智和幽默。壹天,辜鴻銘在北京椿樹胡同的私宅招待歐美友人。他點了煤油燈,煙嗆住了他的鼻子。有人說煤油燈不如電燈和蒸汽燈亮。辜鴻銘笑著說:“我們東方人講究理解和體諒,東方人頭腦清醒,油燈自亮。東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樣特別註重表面功夫。”妳覺得這是關於佛教,哲學,還是故弄玄虛?反正他足夠嚇那些洋鬼子了。

辜鴻銘的口才無與倫比。中日甲午戰爭後,伊藤博文流浪到中國,在武昌時與張之洞有過壹些接觸。辜鴻銘是張的助手。作為禮物,他送給伊藤壹本剛出版的《論語》英譯本。伊藤知道辜是中國保守派中的先鋒,便趁機打趣他:“聽說妳精通西學。兩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導可以做到,二十世紀的今天卻做不到,這不是明擺著嗎?"辜鴻銘見招拆招,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像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幾千年前,三比三得九。現在二十世紀,還是三比三得九,不會三比三得八。”伊藤聽了,壹時間無話可說。

在北大,他受到蔡元培教授、黃侃教授、楊教授的青睞,卻是洋務的死敵。人們早就預見到胡適等人的白話文運動在傳統文化的斷層上給國人帶來了災難,但最終民國政府廢除了小學課本中的文言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辜鴻銘作為壹個出生在馬來西亞的華僑,用自己的努力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他促成了世界上第壹所孔子學院的誕生。他是近代中國唯壹壹位最受全世界學者和學者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國中國,他卻屢遭同胞和學生的嘲笑、謾罵和誤解。我們不能不為那個時代大多數年輕人的天真和愚蠢感到遺憾。

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編輯此段】寫書做聲明

辜鴻銘的仕途,不足掛齒。他的人生故事的意義和重要性在於溝通中西文化和訴諸翻譯。為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的孔孟哲學,他的精神和道德,他勤於著述。顧壹生著述頗豐,他用流利的英語寫作。他的目的是通過了解讓西方人了解並尊重中國文化。

辜鴻銘的英文作品主要包括:

1.來自總督衙門的文件:中國人對良好政府和真正文明事業的懇求。封面上有趙鳳昌手寫的中文標題“敬王”。該書於1901在上海出版。它收集了自義和團運動以來發表在日本郵政和其他報紙上的壹系列英語政治文章。這些文章分析了義和團運動的原因,指出義和團運動完全是由外國傳教士的不當活動和西方列強的殖民政策造成的。辜鴻銘在書中也公開評論西方文明及其衰落。這本書出版後,歐洲人爭相購買並廣為流傳,在當時的世界上影響很大。《清史稿》傳曰:“顧以英文寫‘敬王’,宣示大義。列強知道中國是禮教立國,最後不可欺,所以和議恰到好處。”

2.等等,規則,智能!俄日戰爭的道德原因(“今天,帝王們,請深思!日俄戰爭的道德原因)從1904 12 10在日本郵報連續發表,從1906在上海發表。本文主要探討了日俄戰爭的道德根源,以及中西文明的問題,並對俄羅斯和日本的政策進行了批判。

3.《壹個中國牛津運動的故事》是辜鴻銘為紀念張之洞而寫的,於1910在上海首次出版。在書中,他將張之洞與19世紀的英國紅衣主教Cardinat Newman相提並論,並將張之洞維護中國正統的清潔運動與紐曼攻擊英國教會自由主義的牛津運動進行了比較研究,指出張之洞的清潔運動與紐曼的牛津運動是反對和攻擊同壹個敵人——近代歐洲高度物質文明的破壞性力量。

4.《中國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China People,又名《春秋正義》)是辜鴻銘向西方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1915》壹書首先在北京出版,很快被德國學者奧斯卡·A·H·施密茨翻譯成德文,在西方引起轟動。該書著眼於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和中華文明的價值,倡導中國文化救西方的理論。全書分為緒論、引言、正文和附錄四個部分。引言闡述了“好公民的宗教”;第壹章討論“中國人的精神”,第二章討論“中國女人”,第三章討論“中國語言”,第四章討論“約翰·史密斯在中國”。第五章討論“大漢學”,第六、七章討論“中國學術”;附錄討論“崇拜群眾的宗教”或“聚眾的宗教或戰爭與出路”。

此外,辜鴻銘還經常在英文報紙《子林西報》(又稱《華北日報》)、《華北每日新聞》、《日本每周郵報》、《北京每日新聞》、《米勒德遠東評論》、《華北標準》、《泰晤士報》等英文報紙上發表文章。都批判西方,宣揚”。

辜鴻銘的文章發表後,西方人既驚訝又欽佩,尤其是德國人和日本人。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位東方聖人的思想和理論,他們把辜鴻銘的文章和著述分別翻譯成了德語和日語。1920德國萊比錫,納爾遜教授翻譯的辜鴻銘散文集(《吶喊》,又名《哀之聲》)出版。德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編著了辜鴻銘的文集《中國對歐洲思想的抵制:壹篇批判性的隨筆》,其主體是《牛津運動在中國》。辜鴻銘在日本發表的論文被日本東大文化協會匯編成《辜鴻銘講演錄》,於1925在日本出版。1941年,日本薩摩·熊吉在日本編輯出版了《辜鴻銘散文集》,主要內容選自《辜鴻銘講學集》和《中國人的精神》。

[編輯本段]翻譯練習

作為翻譯家,辜鴻銘的貢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他將《論語》、《中庸》、《大學》等中國經典書籍翻譯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書籍英譯中享有最高聲譽;另壹方面,它將外國詩歌翻譯成中文,包括威廉·科布的《癡騎之歌》和柯勒律治的《古船頌》,成為近代中國翻譯西方詩歌的先驅。

中國四書五經的翻譯始於明末清初。當時,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和漢學家將《詩經》、《易經》、《論語》、《老子》等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翻譯成多種文字,傳播到歐美,包括拉丁文、英文、意大利文和法文譯本。要把中國的古代典籍翻譯成西方語言,必須精通兩種語言,並且能夠對兩國的文化進行透徹的關註,這不是壹般人能夠做到的。但是,這些傳教士和漢學家大多對漢語只有粗略的了解,所以翻譯出來的作品有很多不足之處,有的甚至是堆砌成句子和文章,根本無法從整體上反映中國文化的精髓。

在現代,最著名的孔孟翻譯家是理雅各。理雅各是著名的漢學家,中文造詣很高。在王韜的幫助下,他將中國十三經中的十部經典翻譯成英文,統稱為中國經典,在西方享有很高的聲譽,至今仍被許多西方人視為標準譯本。然而,由於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巨大差異,雖然理雅各的翻譯相對於以往的翻譯較為準確,但仍存在壹些誤解、曲解、生硬翻譯和斷章取義的情況。

早在1884年,辜鴻銘就在《中國研究》壹文中指出,理雅各翻譯《中國經典》是剛需。盡管數量驚人,但並不完全令人滿意。辜鴻銘認為,正是這些傳教士和漢學家歪曲了儒家經典的本義,敗壞了中國文化,使西方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文明產生了種種偏見。為了消除這些偏見,他決定自己翻譯儒家經典。1898年,辜鴻銘出版了他的第壹部《論語》譯本(新特譯,插圖引用歌德等作家的話),1906年,他出版了第二部譯本《人生的普遍秩序或傳導》,後來他又翻譯了《高等教育》,但沒有正式出版。

在《論語》譯本的序言中,他聲稱:我們在這裏只是想表達壹個願望。我希望那些受過教育和有思想的英國人在耐心地閱讀我們的翻譯後,能夠反思他們對中國人的偏見,從而糾正他們的錯誤觀點,改變他們對中英兩國人民和國家關系的態度。

辜鴻銘翻譯儒家經典最突出的特點是意譯法,即采用“動態對等”的方法,使譯文在表達思想上起到與原文相同的作用,而不是原文與譯文之間逐字逐句比例的機械轉換。在翻譯《論語》的序言中,他明確指出,他的翻譯目的是“讓普通英國讀者理解這本賦予中國人民智力和道德特征的中文小冊子”,因此他試圖“讓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用受過教育的英國人的方式說話,用這些中國英雄的方式表達思想。”在《中庸》翻譯序中,他進壹步闡述了自己的翻譯觀點:“要透徹地掌握意義,不僅要翻譯原文,還要再現原文的風格。”辜鴻銘在具體的翻譯工作中,確實努力踐行了這壹翻譯宗旨。例如:

1.論語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子貢曰:“窮而不諂,富而不驕乎?”子曰:“是也。”不窮則樂,富則禮。辜鴻銘翻譯:“壹種信心的訓導對他說,‘窮而不卑;“富有而不驕傲,妳怎麽說,”孔子回答說,這很好,但更好的是貧窮但滿足;“諂媚”壹詞在句子中的翻譯是富有而又懂得禮貌。”“特別精彩,而且卑躬屈膝遠比奉承更有表現力。而且整個翻譯出來的句子簡潔明了,既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又與原句風格相呼應。

2.《論語·子涵九》中記載,顏回稱贊孔子道高而深:“舉得越高,鉆得越強。往前看,突然怎麽回來了。”大師有說服力,有見識,有禮貌,但是停不下來。顧把它翻譯成:“我越仰視它,它就看得越高。”。我越是試圖深入它,它似乎越是難以捉摸。當我以為我已經抓住了它,瞧!它在那裏。但是大師非常清楚如何壹步壹步地帶領人們前進。他用廣博的藝術知識擴展了我的思想,同時引導和糾正我的判斷和品味。因此,即使我想停下來,我也不能停下來。"

顧的這個譯本保持了原文的簡潔明了。“爬得越高,鉆得越猛。向前看,然後“翻譯”我越是仰望它,它看起來就越高。我越想深入它,它似乎就越不可能”,而且對仗很工整,用詞也洗得很到位。“當我以為我抓住了它,瞧!“就在那裏”這句話,生動地傳達了顏回悲嘆孔子之道的深邃莫測的語氣,讓人仿佛聽到了他的聲音,遇見了他。顧將"我不能停下來"翻譯成"所以我不能停下來,即使我會很痛苦",充分挖掘了原文的內涵和魅力,生動地再現了原文。

顧對原作風格的努力還體現在以詩譯詩上,即把《論語》和《中庸》中出現的詩的片段也以詩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顧精通漢語和英語,他的翻譯相當成功。例如,在論語微章18中,楚辭與禹的瘋狂聯系:奉奉!何德的沒落是怎麽回事?不要對過去,尤其是那些來的人提出抗議。已經,已經!當今政治家危矣!”顧這樣翻譯它:

“啊,鳳凰鳥!啊,鳳凰鳥,

“妳盛年的榮耀在哪裏?

“過去,現在改變是沒有用的,

“關心未來還來得及。

“斷絕關系!徒然放棄妳的追逐;

“對於那些在法院和國家服務的人

"可怕的危險伴隨著他們的列車."

全詩分為三段,***7行,每行8個音節,兩行押韻,讀後朗朗上口。全詩的關鍵是“斷絕關系!白白放棄妳的追逐”充分表達了潔玉對孔子在亂世不退的不解和惋惜。

辜鴻銘翻譯儒家經典的另壹個重要特點是引用歌德、卡萊爾、阿諾德、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對部分經典進行註釋,這在儒家經典翻譯史上尚屬首次。在翻譯《論語》的序言中,顧解釋了他的意圖:“為了讓讀者徹底理解書中思想的含義,我們引用了壹些非常著名的歐洲作家的評論。通過喚起熟悉的想法,這些筆記可能會吸引認識這些作家的讀者。”雖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但“西學東漸”的影響始終比“東學西漸”強得多,西方人在選擇東學時也總是帶著殖民主義者的居高臨下的態度,因此與東方文化產生了很深的隔閡。在這種情況下,顧的經學詮釋無疑對幫助西方讀者理解中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引用歐洲著名作家的作品作為筆記外,顧還在筆記中比較了中國的人物、中國各朝代與西方歷史時期具有相似特征的人。比如,把顏回比作聖約翰,比作聖彼得,姚比作亞伯拉罕。對於夏朝的時間觀念,顧作了這樣的比喻:夏朝對於孔子,就像希臘歷史對於現代歐洲人壹樣。這種比較可能不太恰當,但有助於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掌握儒家經典的內容。

辜鴻銘對《論語》和《中庸》的翻譯,與以往西方傳教士和漢學家對儒家經典的翻譯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可以說是西方經學翻譯史上的裏程碑。然而,由於思想和時代的局限,他的翻譯也存在壹些不足之處。

顧譯經的最大弊端在於過於意譯。其表現之壹就是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隨意加入大量原文沒有的內容。“時時學習”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翻譯的壹句話(《論語·雪兒》第1號)。顧的翻譯是:“獲取知識是壹種樂趣,隨著妳不斷地獲取知識,將妳所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實踐。更令人高興的是,因為妳的出席,誌趣相投的朋友從遠方來找妳。”其中,“隨著妳的不斷獲取”、“更大”、“同源思維”和“因為妳的出席”超出了原始內容。第二個表現是刪除了大量出現在譯文中的中國地名和地名。

比如《論語》中,他只保留了顏回和鐘繇的名字,而孔子的其他弟子則直接翻譯為“孔子的壹個弟子”或“另壹個弟子”。雖然他的動機是好的:“為了進壹步去除英語讀者會感到的陌生感和陌生感,我們會盡可能刪除專有名詞。”(見《論語》英譯本序言)然而,西方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並無益處,因為儒家經典中有關中國的人名和地名往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刪改後會改變原文的文化和民族色彩。Giles在自己翻譯的《論語》中指出,顧的這種做法只會大大降低刻畫人物的力度,而刻畫人物正是《論語》的魅力所在。

關於顧的經學英譯,歷來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壹種是褒論,壹種是貶論。林語堂是持前壹種觀點的代表。林語堂在《從異教徒到基督徒》壹書中評價說:“他(辜鴻銘)的偉大成就是翻譯了三孔四書,這不僅是忠實的翻譯,而且是創造性的翻譯。古代經典的光芒是通過壹種深邃而清晰的哲學註入的。其實他扮演的是壹個有著東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電鍍工人的角色。他的《孔子語錄》用歌德、席勒、羅斯金和朱伯特的妙語裝飾。翻譯儒家書籍,是因為他對原著的深刻理解。”持否定態度者以王國維為代表。王國維曾認真研究過顧對《中庸》的翻譯,著有《後顧英譯《中庸》壹書》,指出的幾處不足之處,認為顧的翻譯嘗試是壹大失敗。

無論人們如何評價顧的翻譯活動,我們都應該承認他對中國文化的闡釋和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翻譯的《論語》在太西被近萬名買家廣為流傳。翻譯的《中庸》曾被收入《東方智慧》系列。因此,顧家在西方聲名鵲起。他以極大的熱情和創造性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介紹給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