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婉約派詞人的豪放之作。有壹兩句是由屈原的《哀莫大於心死》轉化而來,表現了硬骨頭的精神,成為千古名句。三四句話用項羽不肯回江東茍且偷生的典故,既表達了對項羽的懷念和敬仰,又表達了作者對項羽自兩宋時期南渡以來的剛毅精神的執著崇敬,表達了她對南宋朝廷讓出大片土地的可恥行為的強烈不滿, 忍辱南逃,拒絕北探,在她後期的詩歌中抒發自己的心聲,成為我們理解她後期詩歌的壹個新的途徑。
提烏江亭中的杜牧
這首詩是杜牧四年從宣州進京時寫的壹首史詩。詩以項羽戰敗自殺為靈感,批評諷刺項羽未能總結勝敗教訓,對自己的大業被毀深表遺憾。本來楚漢之爭已成過去,但這首詩卻有了新的詮釋。首先,兵家輸贏是常事,但無法事先衡量,所以君子勝不驕,敗不餒。後來他說項羽戰敗後要回到江東老家,以便東山再起。杜牧的詩多以改寫歷史的知識和氣勢為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和思考,這首詩就是傑出的代表。
王安石在烏江閣
這是壹首為杜牧題寫的詩,表現了王安石對項羽失敗的看法。杜牧在他的《調江亭》中寫道:“兵家之計,輸贏出人意料。江東子弟,才華橫溢,東山再起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心胸不夠寬廣。如果項在江東再重整旗鼓,說不定他還能東山再起。按照王安石自己的理解,項羽失敗已成定局。即使江東子弟還在,項也不可能帶領江東子弟東山再起,認為他們未必願意再為戰爭賣命。
第壹首歌是從軍事家用兵的角度評價的。
第二首歌是從大眾支持度的角度評價的。
第三首是從節操(正直)的角度評價的
對項羽的評價,這三首詩表達了什麽觀點?
通過這首詩,杜牧表達了自己對勝敗得失和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必定東山再起。
王安石認為,民心所向、時局決定戰爭勝負,歷史規律不可違背。
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氣節,活著要做轟轟烈烈的事,死了也要轟轟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