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元稹的代表作是哪個朝代的?

元稹的代表作是哪個朝代的?

元稹(779-831),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唐代宰相,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第十孫拓跋世義,父元寬,母鄭。

元稹元稹才華橫溢,妙語連珠,年少成名。他與白居易同題,成為終生詩友。兩人都倡導新樂府運動,被世人譽為“白元”,其詩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了“壹朝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的千古佳話。

元稹的詩淺淺悲愴,像壹只孤鳳悲鳴,極其感人肺腑,感人肺腑。在元稹的創作中,詩歌是最大的成就。他的樂府詩多受張繼、王建的影響,而他的“新題樂府”則直接歸功於沈李。代表作有《鶯鶯傳》、《菊花》、《離思詩五首》、《傷逝詩三首》。現存詩歌830余首,其中詩詞賦、詔令、諫議等100卷,留存《元氏縣長慶集》。

元稹家世代為官。他的祖父曾擔任南頓丞,他的父親袁寬也曾擔任兵部大夫。元稹帥氣可愛,父母很愛他。從三四歲開始,他的父親就教他讀、寫、背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前任母親所生的兄弟不願意贍養繼母和兄弟姐妹。年輕的母親鄭不得不帶著孩子離開洛陽去鳳翔看望父母,生活十分艱難。堅強賢惠的母親沒有讓生活的重擔壓垮她。她壹方面照顧孩子的生活,另壹方面加強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重鎮。戒備森嚴,社會也相對穩定了壹段時間。元稹在這裏度過了童年。他的母親鄭仙,博學多才,善於持家。白居易曾稱贊他:“今日女子如此美,女子之德也,母器也。三者皆美,可謂古今之最。”元稹本人在《同州刺史謝尚標》中說:“我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親和哥哥靠錢養活,我穿的不好,吃的不夠。我年輕的時候,沒有接受過教師培訓。因為覺得鄰居幼稚,有個爸爸哥哥開學校,我很生氣,想了解詩詞書籍。慈母悼臣,是教授。”可見,袁的母親不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還親自教元稹詩書,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元稹從小就勤奮好學。他不僅直接由母親教導,還經常到鄰居家借書,然後步行去姐夫鹿晗家求教。表哥胡靈芝還教他詩歌、律動、射箭。九歲時,元稹詩歌成熟,令長輩驚嘆。在人民中長大,他已經對邊塞雲和農村的蕭條有所了解。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15歲的元稹受到明朝二經的嘉獎。唐朝有許多科舉考試,參加考試最多的科目是進士和明靜。但相對於兩科,也有難度,進士科難度較大。“大約有1000人得到了第壹個。”明經部“雙打,第壹名作壹二事”,所以有“三十歲明經,五十歲進士”之說,唐代進士也比較重視進士部。為了盡快擺脫貧困,獲得功名,元稹選擇了明靜這個相對容易的科目,壹戰而勝。然而元稹初居長安,無官。但他並沒有停止努力學習。家庭圖書館為他提供了廣泛閱讀的條件,北京的文化環境和他廣泛的興趣培養了他的文化素養。第二年,我仔細閱讀了數百首陳子昂的《感》詩和杜甫的詩,並開始寫了很多詩。

貞元十五年(799),二十壹歲的元稹住在周浦,在那裏他第壹次做官。在這個時候,當衛戍部隊陷入混亂的時候,周浦也坐立不安。元稹在朋友的幫助下保護了遇險的遠親。隨機,愛上自己的女生。不久,元稹率先成名,回到西長安參加考試。

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參加科舉。次年春,中書被授予優秀科第四名,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24歲的元稹和比他大八歲的白居易壹起加入刺史省,擔任校書吏,兩人從此成為好友。元稹出生在壹個中小地主家庭,家庭背景不高。做官之後才有了高中結婚的資本。現在他是學校的簿記員。此時的元稹正值壯年,才華橫溢,自然把終身大事提上日程。據韓愈《監魏之妻元妃墓誌銘》記載:“擇夫以得河南元妃。齊氏開始在省內選校書大臣,元稹在授校書郎不久,就娶了魏的女兒魏聰為妻。十月,嶽父魏批準繼續留在洛陽任職。因為魏琮是“謝最小、最寵愛的女兒”,他不能放棄,於是元稹和魏琮夫婦隨魏到了洛陽。元氏縣在洛陽沒有房子,元稹和他的妻子住在杜東的翟偉信巷。

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唐憲宗、元稹、白居易三人都以才學、學識著稱,白元也是如此,排名第十八,元稹第壹,被授予左補遺。元稹壹到崗位,就做了壹系列的陳述,先是“教書”(註意為太子選保護人),然後是“諫職”、“移廟”,直到到了西北邊疆事務這樣的重大問題,同時明確支持裴度攻朝右傾,引起了憲宗的重視,很快被召見。元稹的努力本應得到鼓勵,卻因為鋒芒畢露得罪了權貴,引起了再臣的不滿。九月,他被貶為河南縣尉。白居易被貶為校書郎,還讓他做了縣尉。此時母親去世,元稹悲痛萬分。他在家呆了三年。此後,31歲的元稹升任禦史。

元和四年(809)春,奉命去劍南東川。初入官場時,他意氣風發,壹心為民報國,所以他大膽扮演不法官員,平反了許多冤案,受到百姓的廣泛歡迎和高度贊揚。白居易甚至寫了壹首詩送給他“其心似肺石,其行必達貧民,東川八十戶,必抒不平之怨。”這壹舉動觸犯了朝中舊官僚階層和藩鎮集團的利益,很快他們就找到了壹個將元稹派往國外的機會——為東臺效力。東臺是東都洛陽的禦史臺,意圖排擠他。即使在這樣的壓力下,元稹依然堅持了為官之初的原則,秉公執法。元和四年(809),在他仕途失意之時,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妻子魏聰在盛年去世。魏聰的死對元稹打擊很大,晚上經常睡不著覺。因為難以排遣傷痛,元稹寫下了著名的悼亡詩——《三愁》。

元和五年(810),元稹在河南(開國大臣方之子)因奏尹芳體被召回罰款。經過化州富水驛站後,他在驛站的上堂住下,這與同樣想住上堂的太監周世良和柳時元不謀而合。元稹據理力爭,卻被仇士良罵了壹頓。柳時元甚至上前用鞭子抽打元稹,把他打得血肉模糊,最後被趕出了上堂。後來以“元稹貶樹威,喪憲身”為由,貶元稹從軍,為江陵太傅曹。此後,他過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活。

元稹因滿靜傑出的才華和慷慨的個性,將他流放了近十年。然後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元稹遷通州司馬。通州和江州雖然相距甚遠,但卻能相互對答,詩歌從30到50到100韻不等。江南人家,郵局諷刺朗誦的方式,壹直傳到宮裏,巷子裏的人互相朗誦,導致市面上的紙貴。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知道他的流亡情緒是悲傷的。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時年37歲的元稹曾被人帶著書信送回朝鮮,認為大有可為。路過藍橋驛,為命運相似的朋友劉禹錫、柳宗元寫詩。到了北京後,用白居易的詩和酒唱歌,興高采烈。元稹收集了詩友們的作品,打算編成《白元回國詩集》。然而手稿並未完成,他卻突然和劉禹錫、柳宗元壹起被流放到了袁州。元和十年(815)三月,元稹“騎馬到通州”,成為通州司馬。住在“白日難得啼鳥飛,夜多虎嘯”(《詩賞君樂,知通州之事,因四詩》)的通州,他是“死於舊病”,患了瘧疾,險些喪命。去山南西路興源居就醫。在貧窮和困苦中,詩人只能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用友誼來互相安慰。在通州,他完成了他最有影響的樂府詩《蓮長宮詞》和他與白居易的歌65,438+080多首。

隨著平淮、西域之後的大赦,元稹的舊友崔群、李、裴度等紛紛成為朋友,逐漸改變了他長期的政治壓制。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壹直代理通州刺史,年底調任郭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冬,唐憲宗召元稹回京,授元外郎為糧司。丞相令狐楚深賞其詩,“以為這壹代是包、”。元和十五年(820),唐穆宗即位後,元稹在宰相段文昌的推薦下,給祠堂頒了壹個大夫和壹道聖旨。當唐穆宗還是王子的時候,他就已經喜歡上了元稹的詩。這時,李特別註意他對的簡要介紹,經常召見他談論軍事和西北事務,使他有所計劃。幾個月後,他被提拔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和當時已經在國子監的李德裕、沈李都以學識和才華著稱,被稱為“三帥”(《舊唐書·沈李傳》)。在他迅速升遷的同時,元稹陷入了尖銳而復雜的政治鬥爭漩渦,與李宗敏的苦海深仇爆發,播下了黨爭的種子。不久,由於誤會等原因,裴度彈劾元稹與魏宏建交好,元稹被革職為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後成相。在唐朝與地方軍閥的鬥爭中,元稹積極平息暴亂,並計劃利用雙重間諜鎮壓叛亂。覬覦宰相之位的李與宦官勾結,派人密謀誣告元稹刺死裴度。雖然後來真相大白,但袁和裴同時被免職。元稹是同州刺史。長慶三年(823),調任浙東刺史、越州刺史。唐敬宗鮑莉元年(825),元稹命七州築塘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元稹在浙東的六年,成績斐然,深得民心。

大和三年(829)九月,唐文宗,元稹入朝為尚書省左丞。身居要職,具備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重拾諫官精神,決心整頓吏治,清除官僚主義,從北京降級了7名被輿論指責的郎官。但由於元稹品行不正,人們不滿。宰相王波突然去世,李宗閔重新掌權,元稹被排除在外。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為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禦史大夫、武昌軍。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突發疾病,壹天後死於鎮公所,享年五十三歲。他死後被追授為尚書右仆,白居易為他寫了墓誌銘。

貞元十九年,元稹、白居易均獲圖書優秀獎,並入秘書省擔任校書吏。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元稹、白居易二人皆以才學、學識著稱,元稹、白居易同,元稹被封為左拾遺。由於他鋒芒畢露,文筆率直,9月被貶為河南縣尉。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31歲的元稹升任禦史。第二年春天,他奉命去劍南東川。

代表作品有《菊花》、《離思五首》(第四首)、《哀怨三首》、《兔帛》、《何沛派的壹封信》、《壹只鶴飛》、《夜潭》、《感懷往事》(浙東)、《晚春》、《靖安貧院》、《送用》、《竹部》(石首縣界)、《兩件白衣》、《菜在魚》、《酬許五抗作》(第二次用原韻)、《壹至七言詩》等。其中廣為流傳的有《菊花》、《思惟詩五首》(下篇)和《愁感詩三首》(下篇)。這首詩寫了很久,想起來也不盡興,因為我曾經認識了我的愛人,我再也沒有關心過別的女人(“懶得回眸花”)。詩中比興的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語言奇幻,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悼亡詩三首》卻表達了對亡妻無盡的思念,悲傷到讓人忍不住同情落淚。其中,第二首詩的結尾句“但不像那些曾經壹起貧窮的人所知道的那樣”為世人所熟悉。魏的《集》與聚義的《長慶》同名。今輯詩28卷(全唐詩396-423卷)。

元稹擅長詩歌和散文。元稹文集有30多卷文章,要備形式多樣,有時也有佳作名篇。

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很大比重。元稹《李派新題樂府詩十二首》與、李煜《古樂府詩》(19)同列為元詩樂府,有諷喻之意,也有《長恨歌》之意。其細節描寫優美自然。元代最具特色的詩歌是艷詩和悼亡詩。

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壹定成就。他是第壹個用古文寫信的人,這使得他的字很漂亮,被別人模仿。他的《鶯鶯傳》(又名《惠珍紀》)講述了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悲慘的愛情故事,文筆優美,描寫細致入微,是唐代傳奇中的名篇。後世的戲曲作家創作了許多以故事人物為題材的戲曲,如董潔媛的《西廂記》和王實甫的元代《西廂記》。元稹自己編過詩集,和朋友合集。如今,陳寅恪有《詩稿》、卞有《元稹年譜》、周有《元稹校勘》、有《元稹》。

元稹對杜甫的詩推崇備至,詩論由杜甫轉向杜甫。在平淡明亮的風格中,它呈現出華麗的美,強烈的色彩,曲折,生動的細節。它與劉猛、李煜的19古樂府詩相同,在《元稹》中也被列為樂府,與《長恨歌》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擅長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描寫細致生動,不同於壹般艷詩的描寫。悼亡詩是為了紀念他的妻子魏聰而寫的,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三首悼亡詩。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用韻相付”的創始人。《翰林賞白雪石》和《東南詩》中的“賞樂天”都是輪流重用白詩原韻,同韻異義。這種“付費二韻”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容易產生流弊。

摘要: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和《病時取其尤憂者》啟發了新樂府的創作,具有壹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聚焦,形象不夠清晰。以及劉猛、李煜的19古樂府詩,我們可以用古詩詞去創造新的意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蓮長宮詞》在元代也被歸為樂府,意在包含反諷。他擅長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描寫細致生動,不同於壹般艷詩的描寫。悼亡詩是為了紀念他的妻子魏聰而寫的,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三首悼亡詩。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用韻相付”的創始人。《翰林賞白雪石》和《東南詩》中的“賞樂天”都是輪流重用白詩原韻,同韻異義。這種“付費二韻”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容易產生流弊。元稹自己編過詩集,和朋友合集。這部文集《元氏縣長慶集》包含詩詞賦、詔令、諫議等***100卷。事跡見《唐書新舊列傳》。

《舊唐傳》第116卷。

《新唐書·傳》第九十九

白居易和元稹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們在詩論上的觀點相近,* * *倡導新樂府,結成摯友,世人稱他們為“白元”。他們之間經常有詩。即使生活在異地,也經常有書信往來,他們發明了“送詩信箱”。有壹次,元稹去東川,白居易與好友同遊濟州,席間思念元稹,於是寫下《回憶元稹與李十壹醉》:

“花時醉斷春愁,醉折墨魚作酒。忽然想起故人,上了天,今日去涼州。”

而此時身在涼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壹個晚上寫下了壹首《涼州夢》:

“夢君在曲江頭上轉悠,也是為了醫院的好意。館官喚馬送來,忽驚於谷梁州。”

後來兩人都相繼被貶,被安置到外地做官。所以他們經常聯系,互相鼓勵,互相安慰。正如白居易所說,兩人壹生都是“文學上的朋友,詩歌上的敵人”,友誼深厚。白居易在壹首詩中寫道:“妳把我的詩寫得滿殿滿墻,我把妳的句子寫得滿屏滿屏;當我遇見妳,我知道在哪裏,兩片葉子的浮萍在海裏。"

白居易評價元稹說“唯袁俊有所得,惟知交友難”,並說他們的友誼是“壹個是同心之友,壹個是香火之齡。”騎著鞍馬,在雪地裏喝壹杯酒。橫門相見,無帶冠。睡在春風,晚上看秋月。不為同壹個學位,不為同壹個軍官。合則方寸,心中無異端。“元稹對白居易的關心,更是凝聚成壹部千古名篇《文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的原配妻子是魏聰。在嫁給魏聰之前,她和壹個叫瑩瑩的女人有壹腿。關於鶯鶯,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惠珍紀》)是流傳最廣的,鶯鶯傳成為王實甫寫《西廂記》的藍本。

唐貞元十五年(799),元稹在(今陜西永濟市)做了壹個小差使,愛上了崔(即《鶯鶯傳》中的)的遠親姑娘。崔鶯鶯才貌雙全,家財萬貫,但畢竟沒有權力,與元稹理想的婚姻相去甚遠。按照唐代的進士制度,進士最好的人還需要通過官考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於是元稹在貞元十六年(800年)進京考試。自進京趕考以來,元稹以其出眾的文采,得到了魏、新北京的賞識,並與魏門子弟交上了朋友。結果他得知魏的女兒魏聰還沒有許配給別人,意識到這是壹個絕好的走上道路、攀登高峰的機會。貞元十九年(803),元稹、白居易入秘書省,任校書吏。急於做官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自己的仕途進步幫助不大,於是權衡得失,最終拋棄了鶯鶯,娶了魏聰。

也許是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崔鶯鶯的刻骨銘心。於是多年以後,元稹以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也就是《西廂記》的前身。

《鶯鶯傳》中,元稹開篇寫道:“唐貞元中,有張生,溫婉清秀。”遊蒲時,在兵變搶掠中保護寡居體弱的表妹崔,認識了表妹。崔鶯鶯那種“掛在臉上,滿臉通紅”的美,那種“色彩鮮艷,燦爛動人”的美,讓張生壹下子喜歡上了他。後來,在鶯鶯的女仆媒人的幫助下,張生和鶯鶯在西樓私下會面,成為性關系。此後,盈盈“早藏晚藏”,與張生私會。《鶯鶯傳》中的張生其實是元稹自己和崔鶯鶯的故事,張生是為元稹自己而活的。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活在張生身邊,敘述他的親身經歷。”元稹還寫了“我懶的回眸花,半修半補”,意思是他對別的女人沒有依戀,除了“君”沒有能讓自己動情的女人。

元稹與妻子魏聰的半輩子感情,更是被人津津樂道。元稹曾留下壹句絕美的話,“滄海難為水,永遠的琥珀”,是元稹為了紀念亡妻魏聰而寫的。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少保魏王的小女兒魏琮嫁給了二十四歲的詩人元稹。這場婚姻有很多政治因素。當時24歲的元稹科舉失敗。但是,魏很欣賞元稹的才華,認為他前途無量,就把小女兒許配給他,元稹通過這段婚姻獲得了往上爬的機會。然而,婚後,他們深深地愛著李,關系非常好。以魏聰的家庭背景,當時嫁給元稹就像天女下凡。她不僅賢惠端莊,還通曉詩詞散文。更重要的是,她生來富貴,但並不富裕,也不虛榮。從元稹當時留下的幾首詩來看,正是他失意潦倒的時候。魏聰從壹個富裕的家庭來到這個貧窮的家庭,但她沒有遺憾。她盡力照顧丈夫,對生活的貧困無動於衷。元稹原本以為這只是壹種政治升遷的方式,卻沒想到魏聰是壹個如此溫柔的女人,如此善解人意的妻子。古語有雲,元稹讀書無用。結婚後,她忙著考試,家裏的家務都是魏聰做的。結婚前,她是壹個大家庭的女兒,她的父親愛她。魏聰的賢惠可想而知,所以過了幾年,元稹總是忍不住想起和他壹起窮的妻子魏聰。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魏聰病逝,時年27歲。此時,31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禦史,幸福的生活即將開始,但心愛的妻子卻去世了,詩人悲痛萬分。魏聰穎下葬的時候,元稹因為參與監督東臺的事務,不能親自前往,所以提前寫了壹份沈痛的悼詞,請人在魏聰穎之前宣讀。但即便如此,下葬那天,元稹還是忍不住了,於是又寫了三首悼亡詩,也就是最著名的“三哀”(即“三哀”)。元稹壹直對妻子有著深深的思念和刻骨銘心的悲傷。魏聰陪他苦了七年,卻在他即將仕途上升的時候離開了他。元稹能做的,就是祭奠亡妻,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詩裏。“這是全人類必須知道的悲哀,但不像曾經壹起貧窮過的人知道的那樣”,貧窮的夫妻總是這樣。雖然他們彼此相愛,但是因為物質條件差,他們無法讓自己愛的人更幸福。魏聰會因為幾組深情的詩句,永遠留在後世讀者的心中。

唐代才女薛濤與著名詩人元稹的愛情,是中唐文學藝術界最著名的愛情之壹。這段愛情雖然無果而終,但因為沒有結果,更加“回味無窮”。

薛濤是唐代著名女詩人,她的《薛陶建》流傳至今。她才華橫溢,美麗動人,不僅聰慧富有詩意,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我是壹個音樂人,但是我心比天高,我鄙視那些貪官汙吏。唐元和四年(809)三月,當時正處於權力巔峰的詩人元稹奉命到地方任顧問。他早就聽說過蜀中詩人薛濤的名字,所以他特地約她到蜀中後在子洲見面。薛濤壹見到元稹,就被這個年僅31歲的青年詩人英俊的外表和卓越的才華所吸引。兩人討論詩歌和政治,友誼逐漸加深。在薛濤的支持下,袁振燦被嚴懲為富不仁的東川,從而得罪權貴,從四川轉移到洛陽。從此兩個人分開了,山永遠的分開了。

分離是必然的,薛濤很無奈。令她高興的是,她很快就收到了元稹的來信,也帶著濃濃的情意。老閻分開了,兩人感情相差甚遠。此時,只有壹首詩可以寄托她的相思。薛濤沈迷於寫文具。她喜歡寫四言絕句,而常規的詩她往往只寫八句,所以她常常覺得用來寫詩的紙太大了。於是她改造了當地的造紙工藝,把紙染成粉紅色,剪成精致的窄紙條,特別適合寫情書,被稱為薛濤紙條。才子多情,風流成性,薛濤對他的思念卻刻骨銘心。她滿懷辛酸與憧憬,匯聚成千古傳誦的名句《春望之詩》。

因為兩人年齡差距太大,31歲的元稹是男人的壯年,薛濤就算再迷人也大了11歲。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濤的音樂背景相當於壹個風塵女子,對元稹的事業只有負面作用,沒有正能量。對於這些,薛濤也能理解,不後悔,很坦然,沒有壹般小女孩那種失戀和自殺的神態。於是薛濤脫下了自己最喜歡的紅色連衣裙,換上了灰色袈裟,生活從火熱變成了淡然。浣花溪旁依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但她的心卻粘在了壹個幹凈的地方。

元稹紀念館

元稹紀念館位於鳳凰山半山腰,面朝大成,背靠大山。紀念館主體建築為兩層仿唐風格,2000平方米的廣場,青石梯,浮雕護欄。整個紀念館簡潔大氣,令人耳目壹新。

走進元稹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元稹雕像和元稹貶謫達州時寫的長篇敘事詩《蓮長宮詞》。紀念館主展區——元稹遺風分為元稹生平、元稹文學成就、元稹與通州及其影響與傳承四個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