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國說是清末梁啟超(1873—1929)寫的壹篇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這篇文章高度贊揚了年輕人的活力。
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板帝國”,渴望“中國青年”的出現來振奮人民精神。文章不拘小節,使用隱喻,極具鼓勵性。作者以強烈的進取精神,寄托了對中國青年的熱愛和期待。
擴展數據:
在文體語言方面,《少年中國的故事》也很有代表性。長短與韻文風格交替的句式,尤其是上文提到的新詞新象的引入或創造,無疑顛覆了中國古文所使用的詞匯和句法體系。
就文體而言,《少年中國的故事》融合了辭賦、劉四、韻文和古漢語,在各體之間自由穿梭,通順流暢,顯示了作者操作文體的深厚藝術功底。在中國文學語言和文體的演變歷史中,梁啟超的散文無疑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的壹種形式,直接導致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走向。
《少年中國論》謳歌祖國的英雄未來和輝煌未來,對肩負建設少年中國重任的中國青年寄予無限希望,鼓勵他們奮起投入改造中國的戰鬥。書面語的特點是高度凝練、概括、氣勢磅礴、感情充沛。
文章大多是四字壹句,押韻。他們運用重復、對偶、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引用大量典故,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