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在德語中也被稱為Ode an die Freude,是德國詩人席勒在1785年寫的壹首詩。貝多芬為此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體部分,包括四個獨立的聲部,合唱隊和管弦樂隊。
貝多芬創作的音樂(不包括歌詞)已成為歐盟的聯盟歌和歐洲理事會的國歌,還被用作羅得西亞1974-1979國歌《提高羅得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擴展數據:
他的作品創作於1819年至1824年之間,是貝多芬整個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1=F調,4/4拍。這是壹個巨大的變奏,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和恢弘的氣勢,是人聲與交響樂團合作的典範。通過對這壹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終達到高潮,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巔峰。樂章的二重奏和獨奏曲部分也充分發揮了四位歌手各個音域的特點。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聞名。貝多芬在22歲時(1792)就有了為這首長詩譜曲的想法,但他在53歲(1823)完成第九交響曲時,只選擇了第壹節、第二節前半段、第三節和第四節後半段作為最後樂章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