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經常擦拭,不要制造灰塵。
六祖慧能的詩是:
菩提樹無樹,明鏡臺非臺。
什麽都沒有,所以沒有灰塵。
兩首詩有什麽區別?
沈繡的“常勤擦”體現的是過程和逐漸開悟,指的是僧人在修行過程中不斷去除妨礙自己成佛的因緣,打破羈絆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需要經歷。正是這種思維限制了對沈繡的認知。他認為,只有通過苦修才能充分體悟——這是佛教修行的修行,但不是禪宗的本質。
慧能的“無始無終”體現的是壹種頓悟,講的是結果,需要很高的悟性和很早的修養。最後壹刻,蛻變完成,壹只毛毛蟲變成了蝴蝶。六祖告訴大家最後的結果。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蝴蝶,讓大家壹下子看清楚。這是壹種頓悟。
在禪宗中,“頓悟”是最高層次的理解,開悟的修行者遠比無知、清苦的修行者高級。雖然實際上頓悟是在漸次開悟的道路上積累起來的,但為了達到壹個瞬間的“澄明的平臺,徹底的開悟”,為了吸引更多的信眾,佛教和禪宗大多宣傳“當場成佛”的頓悟,卻避而不談苦修的漸次開悟。
久而久之,沒有基礎的頓悟占了上風。以自我為中心的“什麽都沒有”的唯心主義,憑借著修行者不學佛就想成為神通頓悟的懶惰心性,比美麗的“總是抹不去”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