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zhú)流(liú)拔(qiān)葉(yè),以(yuán)邊采(zhāi)葦(lú)苗(miáo)。供(wéi)、惜(x和)、鴛(yuān)、鴛(yānɡ)、鳥(ni o)、光(q和n)光(q和n)動(dònɡ)、畫(huà)動(ráo)。
日(ri)暮(mù)長(chánɡ)於河(l)中,項(xiānɡ)邀(yāo)歸(ɡuī)於渡口(dù)。落花(huā) if (rú)意為(yǒu) (yǒ),來(lái),去(qú),追(zhú)舟(chuán),流(liú)。
看(kàn)樹(shù)聽(tēnī)歌(shē n ē)沿(yán)月(yuè)。沒有(bù)是(shù)長(zh?北)幹(?an)活(zh?),然後(n?)從(có n?)這條(cǐ)路(l1)線(x?北)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頒布的漢語拼音拉丁方案。由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委)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在1955至1957文字改革期間研究制定。這種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標記普通話漢語的發音,作為漢字的音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 2月11日批準了該計劃的公告。1982,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壹些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使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臺灣省決定將漢語拼音翻譯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漢語拼音”,所有涉及漢語音譯的部分將要求使用漢語拼音,並從2009年開始實施。
漢語拼音是輔助漢字發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國姓名、地名和中文文獻中羅馬字母拼寫的統壹標準,在漢字不便使用或者不能使用的地區使用。”按照這套規範書寫的符號稱為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公認的漢語拉丁音譯的現代標準。國際標準ISO 7098(漢語羅馬字母拼寫)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1958 2月11)用於拼寫漢語。作者用普通話記錄漢字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