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淺析杜甫的《書香!

淺析杜甫的《書香!

簡要分析

唐肅宗二年(公元759年),安史之亂後壹直漂泊的詩人杜甫來到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懷著對三國時代諸葛武侯的崇敬之情,來到成都市西北郊,參觀了建於金代的武侯祠。殿前巨柏,據說是“孔明所植”,歷經滄桑,蒼勁挺拔;綠樹中的黃鸝自鳴得意。面對破敗的祠堂,詩人想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可貴精神和光輝業績,不禁感同身受,淚流滿面,於是寫下了這樣壹首流傳千古的七律書香。

韻由氣、頦、頸、結四部分組成。詩的“對聯”的問答看似平常,實則不然。在這裏,詩人用近乎口語化的詩句指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其間“求”字自然,使問答相連,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渴望遊覽武侯祠的難以忍受的心情。壹方面暗示了杜甫和諸葛亮雖天下不同,但思想相通,另壹方面也為後面的褒悔之言埋下伏筆,使整個故事完整。李中華《壹真齋詩話》說:“善用賦筆作詩者,只有杜老。其間稍有失意,總不直。”杜甫《書香》的開頭,可以說是詩人善用賦筆而不直的典型體現。

如果說“對聯”這兩句話是從總經理的角度概括的話,那麽“對聯”這兩句話就把“鏡頭”轉向了武侯祠周邊的風景細節。《嬴稷碧草》和《隔葉黃鵬》看似兩個特寫,壹個是為了突出“春色”之美,壹個是為了強調“好聲音”之甜。但詩人卻用了壹個“子”字和壹個“空”字,含蓄地表達了他對這些景色的獨特的特殊感受——春意盎然是美好的,是誘人的,但丞相廟卻是那樣的孤寂冷清,壹個人也沒有。只有詩人獨自前來,孤獨而悲傷地歸來。難道說,武侯已經被世人遺忘了?不難看出,在“對聯”的兩句話中,詩人句句寫風景,但字字飽含情感。他在詩中抒發了對風景的感情,委婉地流露出因國家分裂而產生的傷感和渴望早日實現統壹的心情。真可謂“內情深長,外景遠大”(謝榛《詩四體》)。

“頸聯”壹句,詩人筆鋒壹變,胸前筆挺。他用高度凝練、警世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的人生經歷、政治理想和對國家的貢獻。諸葛亮隱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部)時,劉備到草堂拜訪,與他商議公元207年的天下大計。出山後,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開創基業;劉備死後,他幫助了劉禪。這就是所謂的“兩朝開放經濟”。諸葛亮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力做壹個“老臣”。當然,藝術的概括不能和科學的、歷史的評價相提並論。但透過詩人深情的詩句,我們不僅能了解諸葛亮壹生的事業和他對後人的感召力,更能感受到詩人對他的敬仰和敬仰。這幅對聯和上壹幅對聯壹樣,是以工作為導向的,是壓抑的,是失意的。雖不華麗,卻氣勢磅礴,雍容華貴,可與諸葛亮另壹首詩中的“三國,四分五裂,已被其偉所縛,八面堡立於其名”相結合。

如果詩歌也不過如此,可能很難收到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也很難達到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前人說,“詩有眼”。“結蓮”壹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可謂是書香的“詩眼”。“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就已經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大衣上哭泣”,這不僅僅是壹般的吊唁和致敬!據《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出兵攻魏。在渭水以南(今陜西單縣西南)的五丈原與魏軍僵持了壹百多天後,於當年八月含冤而死。吳侯死於未償之誌,詩人們飽受混亂和反復的挫折。雖然他們的經歷不同,但他們的個人命運在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方面非常相似。這就是原因。詩人落筆,穿透紙的背面,寫得蒼涼悲壯,催人淚下。可見,千百年來,人們用這句警句般的詩句來表達對逝去的仁人誌士的惋惜和同情,不無道理。

《書香》是杜甫的名篇之壹,它既是壹篇悼詞,也是為那些壯誌未酬者所作的挽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壹句言語,可以明白壹切,壹個作詩人的人,可以侍奉萬裏。”《書香》這首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練,內涵豐富。如果用劉禹錫的話來評價書香,杜甫當之無愧。